兰州日报 7小时前
技术创新稳产量 北繁南种拓市场 榆中县马铃薯丰产又增收迎来发展新阶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农民展示刚收挖的土豆

11 月 1 日清晨,榆中县城关镇东湾村,田野间农机穿梭,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土豆破土而出,覆着泥土的马铃薯很快堆成小山。连日来,该县北山区域、东片乡镇、兴隆山沿山地带的马铃薯进入收挖高峰期。这颗小小的土豆,不仅滋养了土地,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 " 金蛋蛋 "。

技术赋能

水肥一体破解干旱难题

干旱缺水,曾是长期以来榆中县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今,走进高崖镇福林红家庭农场的千亩马铃薯基地,田垄间,每隔一米左右便埋设着一根黑色的塑料出水管,这便是破解干旱难题的 " 秘密武器 " ——膜下滴灌系统。

农场负责人李文林对这套系统赞不绝口:" 我们农场种植了 1200 亩的陇薯七号、希森六号等优质鲜食马铃薯。今年上半年遭遇了罕见的长期干旱和持续高温,但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助力下,预计亩产仍能稳定在 8000 斤左右。这比过去没有灌溉条件时,足足增产了 4000 到 5000 斤,几乎是翻了一番。"

李文林还算了一笔精细的经济账: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周期中,仅需滴灌 4 到 6 次,每次亩均水费成本仅为 38 元。而产量的提升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按今年每公斤 1.1 元的地头收购价计算,亩均毛收入可达 4000 多元。低投入、高产出,节水与增收效果立竿见影。

李文林的成功并非个例,而是榆中县系统性推广农业新技术的缩影。为彻底扭转水资源短缺的被动局面,榆中县 2022 年在高崖镇实施节水灌溉项目,解决了 1476 亩核心农田的灌溉难题。当地以高效用水、科学配水、精量灌水为导向,将精准配比的水分和养分混合液,如 " 营养餐 " 一样定时、定量、均匀地直接输送到马铃薯的根系发育区,实现了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按需供给,不仅彻底革新了 " 靠天吃饭 " 的传统耕作方式,更让这片干渴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品质立身

立足自然禀赋布局全产业链

" 榆中产的马铃薯个头适中匀称,淀粉含量高,吃起来口感香甜软糯,品质非常稳定,深受我们当地消费者的欢迎。" 来自四川的采购商罗石东为榆中马铃薯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技术带来了产量,而品质则是榆中马铃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

这份赞誉背后,是榆中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地处甘肃省 " 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一带五区’ " 核心区域,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为发展高淀粉马铃薯、菜用型马铃薯和高品质种薯提供了天然优势。

近年来,榆中县着力构建产业体系、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精深加工四大体系,大力推广山地垄作全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多元化栽培模式,全力推进品种培优与品质提升。截至 2025 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 16.5 万亩,鲜薯预计总产量 28 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约 1250 元,在优势产区,这一数字更是高达 2000 元。

在市场战略上,榆中县打出了一张漂亮的王牌—— " 北繁南种 "。依托省会兰州的交通与信息物流优势,榆中县将自身定位为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繁育基地,主攻南方广阔的冬播市场。

10 月 25 日,湖北恩施土豆北繁种薯在甘肃榆中县进行了测产。结果显示,米拉品种表现优异,平均亩产达到 2012 公斤,为 " 北繁南种 " 大面积推广米拉种薯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结果表明,米拉品种在榆中县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的产量表现。据介绍,有望通过 3 年时间,该县将把 " 北繁南种 " 基地发展到 1 万亩以上。

榆中县精心培育的 2.5 万亩优质种薯,通过参加省外推介会等方式,源源不断地销往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凉山州等冬播区或混作区,实现了 " 北繁南种 " 的合作共赢,极大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本地产出的商品薯则主要供应兰州及周边的商超与大型批发市场,确保本地市场稳定。部分马铃薯还被送往定西市和中连川乡的淀粉厂进行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

服务赋能

社会化托管解放生产力

如果说技术解决了 " 种得好 " 的问题,那么社会化服务则有效破解了 " 谁来种 " 和 " 怎么种 " 的难题,尤其为小农户和弱劳力家庭注入了强心剂。

在贡井镇的马铃薯田里,榆中乐俊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采收机正在高效作业。负责人庄彦杰介绍,他们的服务覆盖了周边 5830 亩农田。

" 农户把土地托管给我们,每亩只需支付 120 元的服务费,从耕地、播种、防治到收获,所有环节都由我们合作社的专业机械来完成。" 庄彦杰解释道," 这样一来,农户就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他们不仅有土地流转或托管的收入,还能多一份工资性收入,实现了‘一地双收’。"

这种农民下单、服务机构接单的模式,即是榆中县自 2023 年起推行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该县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粮作物,推出了包括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在内的六项核心服务,并设计了 "13+X" 菜单式服务套餐,让农户可以按需选择,有效解决了无劳力、弱劳力农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目前,全县已有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内的 42 家服务机构投身其中,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 28 万亩次,覆盖了全县 40% 的小农户,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开辟了全新路径。

从技术赋能,到市场开拓,再到服务创新,榆中县的马铃薯产业正走出一条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示范之路。

本报记者 杨贵智 通讯员 张永琰 文 / 图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土豆 甘肃省 效果 四川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