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10-30
北山深处的“倔强”—— 老范的乡村振兴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撒拉沟村西山坡连片的紫花苜蓿

老范给记者介绍黄芪长势

洋芋大丰收

合作社的西门塔尔牛

提起榆中北山,人们的印象中,那是 " 苦焦 " 的代名词。

老范大半生都在和这两个字搏斗。他就像是北山上一棵倔强的老树,把根深深扎在 " 陇中苦瘠甲天下 " 的最深处,带领乡亲们奔走在共同致富的路上。

他经营着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规模不算大,却是全机械化作业,形成了 " 合作社 + 乡村农场 " 的新模式。种植养殖数量不多,却是全产业链发展。

这正是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于是,从种到收,记者进行了全程跟访。

(一)

2025 年 5 月 14 日,在盘山公路上驱车两个小时,记者来到了山岭连绵、沟壑纵横的榆中北山中连川乡撒拉沟村。

时节已经立夏。开春以来一直没有有效降水,山还是光秃秃的。

老范带领记者走了几处洋芋种植地块,脚下是黄绵绵的 " 淌土 "。4 月中旬就种下了种薯。天太旱了,苗还没出来。

在一块洋芋地里,老范蹲下来,拨了一下浮土,看到三株嫩芽顶出薄膜,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老范全名范志章,55 岁。早年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农资商店,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物科学种植知识。2012 年,创办了榆中志章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

在政府的扶持下,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流转土地 4600 亩,种植苜蓿 3000 亩、洋芋 500 亩、玉米 500 亩、燕麦 200 亩。养殖西门塔尔牛 140 头。

今年对于老范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转型升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带领乡亲们增加收入,壮大合作社,给乡村带来勃勃生机,就是他的梦想。

开始种药材。

200 亩黄芪,150 亩柴胡,10 亩党参。

老范带领记者来到工人们正在种黄芪的地里。中药材移栽机上,6 人分成两排面对面坐着放根苗。

" 天这么旱,种下去,不出咋办?" 记者问。

" 别的合作社上个月就种植了,我们不能再迟了,雨快来了。" 老范说。

" 你怎么笃定雨就要来了呢?" 记者问。

" 办合作社这十几年里,我把每年下雨的情况都记录了下来。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掌握天气情况非常重要。雨会来的。" 老范说。

" 如果雨不来怎么办?" 记者问。

" 那就拉水喷灌。" 老范坚定地说道。

(二)

7 月 8 日,记者再次来到撒拉沟村,寒暄片刻,老范带领记者直奔地里。

"5 月底开始,一场接一场的降雨,将上半年的干旱一扫而光,庄稼都长出来了,山也绿了。" 老范的口气中流露出些许欣慰。

记者看到,黄芪长势喜人,秧苗已经一拃高了。工人们正在除草,田间欢声笑语,老范和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 我们平时干得最多的活就是除草,现在种药材了,活更多了,我们的收入也更多了。老范是我们的领路人,我们现在与合作社连为一体,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我们在合作社打工,也像是农场的职工,每月都有固定工资了。" 一位工人说道。

采访中记者得知,工人每天工资 120 元,按月计发,从立春干到立冬。

穿过黄芪地,我们来到洋芋地里。齐膝高的秧苗枝繁叶茂,白色和淡紫色的花朵亭立秧头。整个山坳里弥漫着洋芋花清幽的馨香。" 洋芋花开赛牡丹 " 名不虚传。

" 一条秧下能结十几个洋芋。" 老范的喜悦溢于言表。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农业技术创新,对榆中北山投入很大,使北山的种植养殖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包地种药材、种草搞养殖的人越来越多了。

" 如今种地的条件好了,二牛抬杠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是机械种植、科技赋能的时代。我们种地也不用担心大旱绝收这种极端情况了,对农业的投入更有信心了。" 老范说。

拖拉机、装载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旋耕机、马铃薯种植机、中药材移栽机、方草捆捡拾压捆机等小型机械,以及喂牛的搅拌撒料一体机和多功能撒粪撒肥机,该有的他都有了。

老范说,现在种地没有机械不行,机械是生产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这是北山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

(三)

8 月 18 日,记者又一次来到了撒拉沟村。

这是榆中北山最美的时节,草高山绿,庄稼成形。极目远眺,天地连接,层层梯田里绿色波浪从山下铺卷而上,山顶梯田的绿草触及蓝天。

老范一天很大的精力花在了牛上。牛和庄稼不一样,得时刻操心,一头牛两万多元,需要精心饲养。他也练就了精通农艺与畜牧的多方面技术。

" 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这么费时费力有风险的事,为什么要养牛呢?" 记者问。

" 养牛不仅省钱还能赚钱,这里有自家的草当饲料,成本低效益高。另外,牛粪的肥力特别强,施一次可以管两年,肥了土地,壮了庄稼。养牛发挥出了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全产业链发展。" 老范说。

老范一天要工作很长时间。晚上 9 点多钟,给牛喂完最后一遍草料,看着小牛犊卧在牛犊棚里,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第二天清晨太阳跃上山梁,老范就起床了。在农具的打磨声、机械的启动声、牛的哞哞声奏响的晨曲中,老范和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安排完工作,喂完牛,老范驾车开始巡山。4600 亩地分散在几座山岭、几条山沟中,并不集中。

今年的丰收已是定局。最令记者开眼的还是玉米,几条山沟的玉米,3 米高的植株蔚为壮观。

老范说,这功劳要归政府,开发出了双垄沟覆膜种植玉米技术。这里是海拔 2400 米的干旱山区,又专门培育出了 " 金穗 1915" 这个品种,根粗,秆壮,叶宽,不倒伏,耐干旱,产量高。

来到撒拉沟的西山坡,地势较为开阔。这里主要是苜蓿、燕麦的种植区域。拖拉机正在一处山坡上犁地。老范说,现在开始 " 打磨 " 这 400 亩地,为明年种 300 亩黄芪、100 亩甘草做准备。

山坡上连绵起伏的苜蓿地里,层层梯田中开满的紫色小花,蓝天,白云,还有老范黝黑的脸庞和身上蓝色晒成灰白的衣裳,宛若一幅画,镶嵌在山间。

(四)

10 月 13 日,明媚的阳光一扫连日的阴雨,记者迫不及待地来到撒拉沟村,见证跟访了半年的丰收场景。

湛蓝的天空下,农机的轰鸣声、工人们的欢笑声、鸟儿的鸣叫声,奏响了田园丰收曲。

连绵下了十几天雨,今年的收割期比往年迟。

因为迟收的缘故,多雇了人手和车辆在洋芋地和玉米地两线收割。

中午时分,一块 5 亩地的洋芋收完了,共收了 1 万公斤。老范说,今年的行情是每公斤 0.8 元。500 亩的收成大概就是工人们的工资。

玉米地里,收割机在垄畦间穿梭,每亩收获青贮玉米 4 吨,每吨 380 元。500 亩能收 2000 吨,卖一半留一半。

苜蓿的收成主要用于乡亲们的土地流转费和牛的饲料。合作社的收入主要在牛上。

200 亩黄芪,根有中指粗了。今年没计划收,明年先收一茬黄芪籽,然后再收根。

150 亩柴胡明年才成材,今年都正常出苗了。

十多年来,老范从事农作物种植还是比较顺利的。但在生活中,却遭遇厄运:2019 年妻子罹患癌症,做了两次手术,没有挽救过来,2022 年不幸去世。

妻子去世后,老范的精神近乎崩溃,2024 年才缓过劲来。儿子劝他,把合作社转让了,到县城和他们一块生活,可他对这里的一切无法割舍。

" 下一步还有啥计划?" 记者问。

" 向高附加值发展,向全产业链深耕。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养殖方面,把牛换成更优的品种,再上一个新台阶。" 老范说。

" 想过走出大山吗?" 记者问。

老范看着丰收的田野说:" 不出去了。我的根在这片土地上,我的价值就在这里,看着乡亲们能在家门口富起来,看着咱们的乡村越来越好,我这心里是由衷高兴。为乡村全面振兴出把力,再多的付出也值了。"

本报记者 丁 晶 肖 洁 马自忠 文 / 图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面对面 产业链 转型升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