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军 昨天
先秀“隐身战机”,再宣“高超导弹”,土耳其军工究竟有几分实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 /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尤金少将

无存在感游戏顾问,历史研究者

自 21 世纪头十年起,原本几乎完全是军火净进口国的土耳其突然发力,其军事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能力迅速提升,甚至在部分领域开始超越一些欧洲国家。例如近年来,土耳其的无人机、各类航空弹药及吊舱等装备广泛出口至世界各国。因此,土耳其一度被众多媒体视作与韩国并列、位于亚洲东西两端的军事技术研发与出口强国。部分媒体甚至会用土耳其来贬低其他一些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军事工业的国家,比如中国。

2025 年 7 月,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更是放出豪言,要效仿伊朗,发展自己的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系统,并将下一阶段的军工体系发展目标定位 " 为打造土耳其无人敢于挑战的防御能力 ",同时要求 " 将各项关键武器的库存提升到具有威慑力的水平 "。大有一副跳出北约的桎梏之外独霸一方的意思,其宣传机构更是开足马力,宣称土耳其已经掌握高超音速导弹,并即将大规模装备部队。

但要指出的是,为了满足并维持民族主义者的需求,土耳其的媒体与宣传机构早已习惯于夸大其词了。尽管土耳其一直在塑造一个 " 五常之下我最强 " 的人设,但其自始至终的实力其实一直只维持在一个中等国家的水平。即便其利用 21 世纪以来多场战争的战略机遇期发展起来军事工业,时至今日也不过是世界第 11 的水平,其真实实力远不及其他长期深耕军事装备与工业发展的国家。

那不妨让我们看看,土耳其尽管发展迅速,却依旧只能被称为金玉其外的军工体系吧。

土耳其军贸优缺点的面面观

作为北约唯一的伊斯兰成员国,土耳其客观上具备双重优势:其一,在制度层面与外交层面,作为北约体系的一部分,其人员可与北约开展联合训练,装备本就采用北约技术接口,并可从北约成员国采购子系统。借助成员国身份,土耳其甚至还能获得 " 北约创新基金 " 等平台资助,助力本国国防工业发展。

在欧洲去工业化、保持长期和平的 2010 — 2020 年间,欧洲企业对土耳其国有与私营企业的入股与收购并未设置过多限制,这使土方得以通过股权变更、并购与技术交流等方式获取欧洲国家的军事技术与产能(如意大利比亚乔航空航天公司:起初因其自主设计的无人机被土耳其 Baykar 公司仿制而强烈不满,后来却被后者收购,为 TB 系列无人机研发后继机型)。尽管土耳其相当一部分军工产品技术较为落后,但足以满足世界军贸市场的大部分需求。

由于欧洲国家人力成本上升与军品需求长期低迷,为保证企业发展并维持设计与研发能力,许多欧洲军工企业也乐于向土耳其出售生产许可,并提供技术支持,甚至联合开展后续研发升级。例如,著名的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长期向土方提供 A129 直升机的生产技术与关键设备,在此基础上,土方研制的 T-129 一度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 " 国产 " 装备,并一度签署对多国的出口协议,成为国际市场 " 借鸡生蛋 " 的典型案例。

T-129 直升机

而伊斯兰国家的身份同样使土耳其受益良多:其无须像其他北约国家那样承受部分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的敌意与政治疑虑,更易推销其产品。同宗同源、相近的社会结构也有助于土耳其通过游说与特定渠道进行利益沟通。在巴基斯坦政府机构中,主张 " 独立自主 "、强调 "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 " 的派系近年快速崛起,并与主张引进中国装备的派系形成激烈对抗,这与土耳其的公关运作不无关系。

此外,作为 " 奥斯曼帝国继承者 ",土耳其自认为更容易为介入部分地区冲突寻找法理依据,干预成本也更低,因而能较为容易地将本国军事装备对外投送——例如在 2015 年之后的多轮利比亚内战中,投入大量防雷车和 TB-2 无人机以干涉战争进程。

但这两点同样是双刃剑。过于容易地获得北约的关键子系统,使其在许多关键设备上反而缺乏自主研发动力。即便在外部遭遇制裁与断供的情况下,企业与政府仍可能认为,一旦日后解除制裁,自主研发的国产关键设备将失去竞争力,沦为毫无意义的投入乃至负资产。

由此,他们即使高喊自主研发口号,也只能流于形式,放弃关键技术攻关。这又反过来影响其军工单位与军队对关键技术的认知与判断,进而影响关键决策。

当然,土耳其也试图摆脱这一困境。该国的地面装备部门积极与韩国合作,航空部门则选择与乌克兰马达西奇合作,获取航空发动机,用于战斗机与无人机研制,其后更深度参与巴基斯坦 " 枭龙 " 的弹药、吊舱及后续升级项目。但这些策略并不都成功,甚至可谓多半未果。

其中较典型的案例是 " 豹 "2 坦克升级与 " 阿尔泰 "(ALTAY)坦克项目。" 阿尔泰 " 坦克项目技术设计主要源于韩国。彼时韩国在坦克动力与传动产业上遭遇瓶颈,生产项目久无进展,土方不得不转而寻求德国协助。在德方依据实际情况修改不成熟的车体设计并更换德制传动 / 动力包后,德土双方又因对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叙述方式及库尔德问题等陷入政治对立,相关研发几近停摆。最终 " 阿尔泰 " 坦克又转回使用韩国斗山重工的 DV27K 柴油机,这一来一回几乎耗费 20 年。

" 阿尔泰 "(ALTAY)坦克

所以回顾 " 阿尔泰 " 坦克历史,就会发现其在 2007 年启动联合设计,2015 年才产出首台样车,至 2025 年 9 月 5 日方宣布量产;而此时,不少国家的下一代坦克已进入试列装阶段。其间,土耳其坦克产业从业者只得不断推出装甲增强套件,乃至为他国坦克底盘配套升级的模块化炮塔以求获利,但几乎未取得任何出口业绩。

首批量产车交付仪式上的一辆阿尔泰主战坦克和一辆 ALTUG 8x8 装甲战车

而在航空领域,长期以来,土方各航空企业都对马达西奇公司寄予厚望。但是该公司先被乌方阻止中国收购,后又遭俄军导弹摧毁,致使土方谋求打造的出口拳头—— T929 重型武装直升机至今仍难以进入量产阶段,其他航空项目进程亦受重挫。至于号称中美俄之外唯一 " 重型隐身战机 " 的 " 可汗 ",截至 2025 年 10 月仍有关键技术难题未能解决。

此外,由于长期将自己视作伊斯兰世界领头人,土耳其对干涉伊斯兰世界事务的热衷也掣肘了其军工产业的发展。由于其政权与军方与部分境外激进组织存在历史纠葛,土耳其政府对他国颠覆与地方分离运动的支持亦未间断,这使得土方难以与受相关威胁国家达成合作协议。战略需求又迫使土耳其将大量资金投向公关及对采购国的无息军售贷款领域,较低的利润率进一步降低了军工产业后续发展的潜力与节奏。

这一问题不仅体影响了其对外军冒交易,也在内部对其军事工业带来了影响。土耳其国内庇护着来自多国的流亡者与武装人员,以及数以百万计的难民。这些廉价且无需保障的劳动力,虽然是土耳其工业和军工产业的重要血液,让部分企业(如 SYS)可以依赖廉价劳动力生产大量性价比较高的枪械,从而进军北美市场的低端细分领域并迅速扩张。但其存在也进一步加剧了土耳其中央财政负担,并推高失业率,影响了土耳其内部经济正常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土耳其人因而将经济长期失序与高通胀归咎于外来者,从而忽视了统治阶层与统治集团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毕竟,一旦人们将目光聚焦于土耳其军工背后的大人物,就会注意到在土耳其光鲜亮丽的军火产业收入背后,有多么藏污纳垢。

例如军队将安卡系列无人机的大部分地勤与维保任务,这种本应该由军队承担的任务交由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TAI)等公司承担。此外,装备销售后的对外及国内的装备培训与维护任务也多委托给私人企业。

那么,这些收益最终流向何处?

埃尔多安早在 2017 年 12 月即掌控国防工业局,并兼任国防工业执行委员会主席。其下辖的土耳其武装力量基金会持有多家军工企业股权:在阿塞尔桑持股 85%,在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持股 54.5%,在罗克特桑持股 55%,在哈韦尔桑持股 99%,并在多家其他公司中持股。为土耳其军队生产直升机的巴伊卡尔 · 马基纳公司,其实际者正是埃尔多安的小儿子比拉尔 · 埃尔多安,该公司的 CEO,则是埃尔多安的四女婿塞尔丘克 · 巴伊拉克塔尔。后者在 2022 年纳税 5.641 亿里拉,列土耳其全国纳税榜首;但其经合法避税后留存的收入甚至可能远高于申报纳税额。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 资料图:央视新闻

存疑的军工新增长点

现在回到外界最关心的问题:土耳其在军事工业领域所宣称的新成就,其中以中程弹道导弹系统的开发进度最受关注。

事实上,无论是土耳其还是其长期倚仗的北约盟友,对中程弹道导弹普遍缺乏基本认识与技术积累。这既源于北约长期依赖空中打击形成的路径依赖,也与美国的有意引导有关。

美国提出的 " 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 长期如悬剑般制约他国。多数北约国家从未装备过中程导弹,甚至缺乏战术导弹研发。即便是曾经装备相关武器的前华约国家,并入北约后也被解除了相应研发与维护能力,系统被集中销毁。

相较其他北约成员,土耳其在弹道导弹与远程火箭炮方面确有一定积累。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借美国在冷战胜利后战略迷茫之机,土耳其于 1997 年自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引进 WS-1 远程火箭炮系统,随后又进口 B-611(北约代号 CSS-X-11,土方代号 J-600T" 耶尔德勒姆 ")战术导弹,以及其生产设备与制造许可证。至 2001 年,在中国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土耳其 Roketsan 公司已能相对稳定地生产该型导弹。

B-611 原型射程约 80 — 150 公里。仿制初期,土耳其自产 J-600T 射程仅勉强达 100 公里且质量不稳,至 2007 年方初步达到 152 公里。此后,出于反恐与安全原因,中土军事技术转让基本中止,Roketsan 公司和其背后的土耳其政府只能自行探索了。

不过,B-611 确实是一个高端的平台,Roketsan 几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这款导弹上,他们几乎同时从大型化、小型化与轻量化三个方向入手同时推进其多种衍生品的开发工作,从小型战术火箭到进一步增程的弹道导弹,乃至于探索太空的探空火箭和运载火箭。

B-611 导弹

当时土方即自认 " 已完全掌握该弹技术,即将取得新突破 "。2011 年,埃尔多安高调宣布:土耳其正在研发射程达 2500 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并声称将向洲际导弹方向推进。

但现实是,该项目面临比 " 阿尔泰 " 更为严峻的困境。由于缺乏参考样本与外部支持,从 2007 年到 2014 年的漫长时光里,其导弹研发工作几乎一直是原地踏步的。直到 2017 年,土耳其才通过将 J-600T 的弹体由 6.75 米加长至 7.8 米(装药及其他参数不变),并更换军用 GPS 引导头(B-611 原型为惯性制导),使这型具有 20 世纪 80 年代技术水准的导弹勉强提升至 280 公里射程,并将 CEP 由约 75 米降至约 50 米。

土耳其随后将其命名为 " 可汗(Khan)" 战术弹道导弹。该弹随后参加了 5 月举行的第 13 届土耳其国际防务展。值得一提的是,导弹采用箱形发射架,底盘也采用了成熟的白俄罗斯 MZKT-7909 重型越野车。此后,该弹又进行了小改,并将底盘进行了更换,两种型号先后被命名为 " 台风 "(TAYFUN)I 与 " 台风 " Ⅱ导弹系统。这两次改进后,其性能没有明显提升,唯一的实战记录也仅为 2019 年对叙利亚政府军(SAA)后勤设施的攻击。

而就在土耳其不停折腾自己的短程弹道导弹的 2007 年到 2014 年,凭借着吃透苏联的 " 飞毛腿 "、中国的 M-75(B601)导弹的技术,伊朗已经开始铺自己的远中近三层弹道导弹体系了。而在遥远的朝鲜,在自产固体与液体燃料导弹的巨人肩膀上,主体思想的军工人们已经开始觊觎跟踪移动目标的秘密,尝试研发反舰弹道导弹了。

在中程弹道导弹方面,土耳其导弹也同样未能免俗。毫无意外,Roketsan 进一步加长 "TAYFUN" 弹体,并进行材料轻量化(也有消息称其升级了动力室的燃烧效率),通过增加 1.2 米发动机段的方式,在其他参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射程提升至 565 公里。新导弹于 2022 — 2023 年多次试射,但尚未列装。

同年,土方还以其国产的 SR-1 探空火箭为基础,改造并试射了一枚名为 " 战争 "(Cenk)的试验型中程弹道导弹,声称其具备 1000 公里射程与多弹头打击能力。鉴于 SR-1 可飞至约 550 公里高度,使其倾斜飞行并实施载荷投放并非难事,但原本 SR-1 型火箭的载荷仅百余公斤,扣除制导与分离系统质量后,可用于分导子弹头的实际威力可能并不会比 155mm 榴弹大。

2025 年,Roketsan 宣布其于 2 月在黑海秘密测试 " 台风 " Ⅳ导弹。随后该公司称,新型导弹射程达到 1000 公里;继而又称其射程在 1000 — 3000 公里区间。而且该公司称,由于采用了双锥体机动弹头,新导弹可以全程维持约 5.5 马赫的高超声速飞行,末段甚至可达 6。在导弹配装土耳其自主研制的 "G ö kdo ğ an" 导引头系统的情况下,该导弹拥有在不依赖大国支持的情况下实现在极限射程上投送 1 吨战斗部但 CEP ≤ 5 米的精确打击能力。随后,埃尔多安宣布该导弹将于 2026 年量产。

台风 4 导弹

个人看来,土耳其提到的上述各项技术单拎出来一两个,也许可能实现,但集于一体则难度极高。

首先,土耳其缺乏可 24 小时全球覆盖的定位、通讯与制导卫星系统,所谓 " 不依赖大国支持 " 的高精度打击根本不可能。其次就动力而论:双锥体弹头在刚开始固然可以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保持高速飞行,但是如果按照该公司描述,一直维持 5.5 马赫的飞行,那就必须使用超燃冲压发动机。

以土耳其军工企业一贯的运营方式与宣传逻辑,若已掌握或实现超燃冲压发动机样机,早就公布出来抬升股价了,根本不会憋到现在还在憋。更关键的是,土耳其缺少高超声速风洞与系统性试验基础,只能在国外进行技术试验。而黑海处于俄乌冲突敏感区,当地几乎二十四小时都有各方的预警机、侦察机与各式舰艇盯着,侦察密度极高,土耳其根本不可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测试此类 " 超级武器 "。

土耳其或许正在进行相关导弹的研发尝试,但其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进展,其所谓的 3000 公里射程则更无意义。无论是针对以色列或希腊,1000 公里导弹射程早就绰绰有余了,除非土耳其想要攻击红海与波斯湾周边目标,否则企业的宣传口号与国家实际需求就会差距巨大,这也意味着产品与多数潜在买家的需求背道而驰;毕竟,除个别国家(如印度)外,没有多少人会青睐华而不实的 " 白象 " 项目。

综上所述,土耳其的军工研发与出口确实在近几年取得了突破,但其整体实力与潜力相当有限。其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系统,与其说是一款极具潜力的出口装备,倒不如说是埃尔杜安臆造的,对抗北约与以色列的政治大棒。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土耳其 北约 航空 高超音速导弹 伊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