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个承载着 " 敬老、登高、养生 " 传统的节日,如今已成为观察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深化,老年群体的需求正从基础生存保障向品质生活追求跨越,重阳习俗中蕴含的养生理念与敬老传统,也正与现代养老产业、银发经济形成深度共振。
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 2024 年年末,全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31031 万人,占总人口的 22.0%。而工信部《2025 银发经济白皮书》则预测,今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达 15.8 万亿元。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升级的消费需求,共同推动养生、养老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传统习俗赋能现代养生,需求分层催生市场细化
重阳节的养生传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天然动能,从菊花酒、重阳糕的健康化改良,到中医理疗、慢病管理的专业化服务,养生市场正呈现 " 传统元素现代化、大众需求个性化 " 的特征。
数据显示,2025 年健康管理类养老服务产品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1.4 万亿 -1.5 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与重阳养生相关的中医食疗、艾灸理疗等细分领域增速显著。这种增长既源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唤醒,更得益于老年群体健康意识的全面提升,尤其是 " 新老年 " 群体对 " 治未病 " 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传统老年群体。
高净值群体的崛起正在重塑养生消费的高端市场格局。数据显示,2025 年 50 岁及以上且净资产超 300 万元的群体规模约 1500 万人,其医疗保健支出占 50 岁以上人群总支出的 5%。这类群体不再满足于基础的养生产品,更倾向于定制化服务,这印证了高端养生市场的巨大潜力。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养生馆相关企业超 331.1 万家。其中,2025 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 70.5 万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养生馆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养生馆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四个省市数量总和超过 112.1 万家,占企业总数的 33.86%。

技术创新则为养生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极。智能设备与传统养生的结合正在打破服务边界,例如智能设备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送养生方案、某公司的 " 脑健康 AI" 可实现筛查阿尔茨海默症。这种 " 科技 + 养生 " 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精准度,更拓展了服务场景,使居家养生实现 " 专业化、可视化 "。
模式迭代回应养老需求升级,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发展
尽管现阶段居家养老仍占主导地位,但服务内容已从 " 生活照料 " 向 " 品质护理 " 全面升级。以上海市为例,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涵盖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多个维度。这种升级背后是需求的深刻变化:更多老人希望在家养老,但对安全防护、健康监测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动适老化改造与智能设备入户成为市场热点。
社区养老作为 " 中间枢纽 ",正成为政策扶持与市场布局的重点领域。2025 年社区养老服务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1%。例如深圳市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引入专业护理团队,提供 24 小时照料、日间康复、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服务辐射周边 3 个社区,日均接待老人超 200 人次,其 " 政府补贴 + 低偿服务 + 公益捐赠 " 的运营模式已成为行业范本。
机构养老则朝着 " 连锁化、高端化、智能化 " 方向加速转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端养老社区入住率超 80%,平均月租金达万元,这类机构普遍配备智能床垫、远程医疗系统等设备,某养老集团引入的智能 " 康复机械臂 " 可替代一定程度的人工护理。这种转型既满足了高净值群体的品质需求,也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了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养老相关企业超 37.2 万家。其中,2025 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 3.1 万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养老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 2024 年达到顶峰。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养老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 3.5 万余家、3 万余家和 2.7 万余家。

生态融合打开 " 银发经济 " 增长空间,梯度发展构建产业格局
" 医、养、康、文、旅 " 的跨界融合正在重构银发经济产业生态。赛迪顾问《2025 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指出,这类跨界业态市场规模预计 2030 年突破 15 万亿元,而 2025 年已进入加速增长期。
各地推出的 " 登高赏菊 + 康养度假 " 套餐备受青睐,某景区联合养老机构打造的 " 重阳敬老旅游专线 ",包含健康监测、中医理疗、文化体验等服务,国庆期间预订量显著增长;老年大学与文旅企业合作的 " 非遗 + 康养 " 课程,如菊花种植、重阳糕制作等,既满足了精神需求,又带动了相关产品消费。
消费分层与区域差异催生了 " 梯度适配 " 的发展格局:
从需求端看,活力释放期(50-65 岁)群体热衷文旅、文娱消费,京沪 " 活力老人 " 年均出游 3 次,老年大学报名人数是招生名额的 4 倍;健康管理期(65-75 岁)群体聚焦慢病防控,社区护理站、中医理疗需求旺盛;深度养老期(75 岁 +)群体依赖专业照护,智能监护设备渗透率快速提升。
从区域看,一、二线城市聚焦智慧康养、高端医疗地产,三、四线城市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康养旅游,这种错位发展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银发经济相关企业超 39.5 万家。其中,2025 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 6.1 万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银发经济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银发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 3.7 万余家、3.2 万余家和 2.9 万余家。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 年国家不仅延续了养老机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免征等政策,还设立了千亿级养老产业发展基金。资本层面,亿欧数据显示,2025 年适老化智能科技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 5554 亿元,成为银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政策的引导与资本的涌入,正在推动银发经济从 " 被动应对老龄化 " 向 " 主动创造经济价值 " 转型,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3.1 亿老年人口的庞大基数、15.8 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以及从 " 生存型 " 到 " 品质型 " 的需求跃迁,既带来了银发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产业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随着跨界融合的深化与技术应用的普及,银发经济将不仅是老龄化社会的 " 稳定器 ",更有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 " 新引擎 ",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产业发展中共享 " 老有所养、老有所享 " 的幸福生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