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小花
上周,吉利汽车借纯电 suvex5 在英国正式上市之机,在伦敦举办了一场引资路演。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桂生悦,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等高管参加了路演。

在过去的九个月时间里,吉利汽车集团完成了 217 万辆的销售,三个季度追平了去年全年的销量,今年完成全年 300 万的销售目标基本压力不大。这也意味着吉利汽车在竞争激烈的 2025 年,将以 40% 左右的增长幅度收官,成为今年主流汽车企业中增幅最大的中国车企。
而与此同时,吉利港股的市值仍然不到两千亿,与刚刚完成港股 ipo 的奇瑞汽车基本持平,远低于今年已经大幅追近的比亚迪,动态市盈率仅为港股比亚迪的一半。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车企业中,吉利的市值也是最低的,估值水平远低于实际产销规模。
在 " 一个吉利 " 的台州宣言发布之后,极氪在美股退市回归,一些亏损项目也被关停、消化,但吉利的股价到目前仍然处于低位。不久前,吉利汽车还宣布了 23 亿港币的股票回购计划,回购价格高于当时 00175 的港股股价。
从吉利目前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00175 的位置,称得上是汽车产业投资的一个黄金坑。
排除极氪的退市回归流程走完后回归港股、吉利在新能源市场今年冲上全球第二之后仍然可见的快速成长空间、自主金砖电池进一步获取成本优势等可见因素,吉利至少还有两大没有爆发的估值利器。

一个是人工智能 +。吉利是目前主流车企中唯二的布局全域智能的车企,另一家是在汽车事业上这几年有点心猿意马的特斯拉。
吉利汽车在现任 ceo 淦家阅任职期间,对企业进行了深度的人工智能化改造,其中,达到 23.5eflops 的算力储备,让吉利成为国内算力储备最大的汽车企业。要知道在今年 6 月底国家在规划几个超级算力中心的时候就盘过,国内算力储备也只在 788eflops 左右。在此基础上,吉利目前是算力、大模型和大数据基建水平最高的中国车企。
在超大算力的基础上,吉利完成了以人工智能对车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体系化改造。同时,在智能驾驶 vla 大模型、世界大模型、语音大模型等车辆智能化领域,吉利与千里科技的合作,已经给出了主流车企自主、自控、自研、领先的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新范式,告别了要么交出灵魂、要么保持落后的两难境地。而千里浩瀚模式成立的基础,显然是吉利在全域 ai 基建上的雄厚储备。这些 ai 基建能力,从今年开始逐渐进入产品落地期。
我们可以看到,吉利在 ai 方面的布局获得的产品利益成果,并不是我们经常在外界看到的单一产品点上的改良,而是基于整车逻辑、平台架构逻辑和企业运营模式上的越迁。比如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实现对整车精细热管理的能力,将整车所有能量进行统一管控,从而大幅提升了整车热效率。

和汽车电气化的进程相似,人工智能化在经历最初的蒙眼狂奔之后,最终车企需要回答的是,究竟给产业、企业、产品,最终给用户带来怎样的真实利益,用户和资本不会一直选择几个缺乏整体逻辑和规模化利益的令人惊叹的功能。
吉利的能力提升是基于人工智能时代,汽车产品基础性能提升和成本结构化控制的思考,而不是泛营销化的单一功能或应用场景的惹眼。中国车企跟随特斯拉这么多年,从人工智能发展和技术创新层面上真正复刻了特斯拉核心产业价值的,就是吉利。
从产业层面上来说,吉利面对人工智能的做法,是基于赋能体系力、引领标准化的思考来展开的。这样重基建、全域 ai 思考、不功利的做法,显然会给主流汽车企业带来充分的现实产品提升和未来想象空间。比如,吉利的 ai 大基建,也已经使得吉利成为目前中国主流车企中,有能力最丝滑的承接具身智能制造的企业。
在 ai 赋能建立之后,吉利表现出来的创新力和产品差异化引领的能力都显著提升。到目前为止,吉利也是主流汽车企业中,对人工智能化汽车定义能力最强的一家。这样的领先,甚至可以延伸到主流车企未来必然要争取主导的具身智能产业时代。
这些,在 00175 完成一个吉利的整合之后,都会成为股价新的爆点。
国际化是吉利汽车价值被高度低估的另外一个点。中国汽车在近三年以来,外销规模大幅提升,目前已经达到 500 万辆每年的出口规模。
吉利在数字方面的表现并不算养眼,到今年才进入了真正的快速增长期。2025 年前三季度,吉利在欧洲市场增长了 61%,在美非市场的增长达到 90% 以上。
但这并不是吉利在国际化方面的核心价值。
汽车外贸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家车企要长治久安的在全球销售,首先企业必须成为一家国际化企业,光把车卖出去,只能说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

国际化企业不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是标准化能力、现地化能力、企业文化的国际化接轨的全面考量。
有些对吉利出海速度较慢的质疑声,显然针对的只是吉利这两年的出口数字的增长率,而忽视了吉利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的汽车企业。
吉利在完成对沃尔沃整体收购的漫长过程中,非常清楚一家中国车企要把国际化的道路走长走稳,走出多赢发展的可持续状态,需要建立什么。
从汽车企业发展史上看,车企的全球化之路,最核心的难度,并不在于让一个市场的用户认可你的产品,如果这样就够了的化,那么丰田的全球销量可能可以做到现在的两倍。
通用汽车在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多数国际市场的存在都不以通用之名,比如在欧洲用欧宝,在澳洲用霍顿,在韩国用大宇。通用甚至希望淡化自己作为这些本地受欢迎品牌的幕后老板的形象。
车企全球化最难的,就是作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你进入任何一地,都需要首先设计好能给当地带来可持续利益的运行模式——就业、税收、产业链、标准化水平等等方面的持续提升。对于多数主流市场而言,外来汽车企业规模化开拓市场的行为,都要适用先利他,后利己的战略思考模式。比如美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存在,要比美国手机在欧洲的攻略温和、有度的多。而对于全球主要市场来说,本地化的可持续利益并不雷同,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可以套用。
比如中国,在中国汽车产业一穷二白的时候,中国也要求车企必须接受 50:50 的合资经营模式,以及零部件几乎全部限时国产化的条款。
所以,我看好吉利的全球化发展,就跟之前的新能源一样,并不是看他跑得有多快,而是看他跑得有多稳。如果只是简单卖车的话,那么关税、质量监督、乃至工会、政策,都可以轻易的把门关上。这些我们在汽车发展史上,美国、欧洲、日韩、东盟,乃至俄罗斯,都看到过很多案例。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的汽车出海,不光是产品和渠道的比拼,更是企业人力资源、标准化能力和企业文化的比拼。

吉利在近两年没有表现出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核心是吉利不愿意以不可持续的复制内卷为外卷的状态走出去。李书福所说的让世界充满吉利的企业愿景中,吉利的走出去,是建立在高质量、标准化引领和共生共赢的基础上的走出去,绝不能复制当初摩托车出海的大起大落。
所以,虽然在中国汽车出海大幅增长的初期,吉利并没有非常抢眼的表现,但是吉利全球化发展的后劲和长期利益的确定性,从目前看是中国车企中最值得期待的。
这个判断基于两个前提判断,一个是中国汽车国际化发展的态势无可阻挡,第二是汽车以标准化和现地化为基础的出海格局不会改变。

从产品输出到制造输出,再到架构输出、标准输出,最后到文化融合,汽车行业从来无法用简单的 kpi 来衡量一家企业的国际化价值。吉利已经具备的很多国际化能力,多数中国竞争对手的武器库和岗位编制里都没有。
摸着石头过河可以,但摸着石头出海,对石头的要求就高了点。未来中国车企可持续的出海之路,大概率可以摸的,就是吉利。
不管是人工智能化,还是国际化,最具有投资价值的,都是汽车在标准化和体系化能力基础上的技术、产品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伴随着吉利这一轮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快速发展,吉利这些具有时代定义水平的隐藏能力,势必会以中国汽车领路者的姿态完整呈现出来。一个吉利的一个 00175,也势必成为世界充满吉利的大路上一个鲜明的资本坐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