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阅读专栏:第 70 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在任何一家企业,有一个冷冰的事实: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人,都少得可怜。他们更像是带着 " 基因突变 " 的异类——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未来,也敢走进无人区。放在今天这个信息透明、资本活跃的时代,这类人一旦冒头,就会被市场和资本争抢。对他们来说,离开大公司、去创业,几乎是注定的轨迹。
一、内部创客的幻觉
所以,企业里那些看似轰轰烈烈的内部创客计划,大多成了漂亮口号。创新实验室、孵化器、什么 "X 计划 "" 未来工厂 ",名字是很炫,但结果是大多数项目不了了之,能真正跑向市场的凤毛麟角。
连谷歌这种号称最会创新的公司也逃不掉。它搞的著名的 "20% 自由时间 ",听上去很浪漫,员工可以用五分之一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Gmail、AdSense 的确是这样出来的。但随着公司膨胀,流程和管理架子越来越厚,这制度就慢慢名存实亡了。反倒是 YouTube、Android、DoubleClick 这些真正改变谷歌格局的产品,几乎全靠收购。
Facebook 也一样。它的增长曲线最亮眼的几笔,Instagram、WhatsApp、Oculus,全都不是自家车间里冒出来的,而是花巨资买来的。
这并不是巨头不懂创新,而是内部创新有天然的困境。
二、为什么创新者选择离开
核心原因,在于制度和文化的张力。
大企业的逻辑,是控制风险、保证收益;而创新的逻辑,是拥抱不确定、不断冒险。两者生来对冲。于是,那些有野心的创新者,在企业里就像困兽。一个想法要层层汇报、会议审批、预算博弈,等走完流程,机会早没了。
而初创企业的氛围完全不一样。股权激励、容错文化、冒险精神,这些都是大企业给不了的。对一个渴望创造的人来说,选择就很直接:留在大公司,变成齿轮;跳出去,做自己的发动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创新者不是流水线的零件,而是冲破体系的游牧者。
三、巨头并购的真正逻辑
于是,大企业只能选择另一条路——用钱去买未来。
表面看,收购是市场扩张、战略布局;本质上,是承认内部孵化的局限,把创新外包出去。收购 YouTube,是在押注视频的未来;收购 Instagram,是在补全社交版图;收购 WhatsApp,是在抢占全球通讯入口。
这已经成了一种 " 创新分工 ":初创企业负责开荒,大企业负责收割。创业者是苗圃,大企业是收割机。
这对其他企业是个提醒:别迷信内部创客模式。它不是没有价值,但边界要认清。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内外结合:
内部要给少数有潜力的人小团队、小空间,允许试错;
外部要用开放视野和资本手段,去拥抱和整合。
大企业的使命,不是强行制造创业者,而是学会和生态共生,成为一个创新整合平台。
创新者离开,几乎宿命,难以改变。企业该做的,是理解他们、利用他们,而不是困住他们。说到底,创新的血液,多半来自体外。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二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 " 短阅读,长思考 " 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 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 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 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 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