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景区职业课堂 ,作者景区职业课堂


导读
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交通规划这些尽管也是开封如此火出圈的重要成功因素,但更加关键的是,开封构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比如打造从 " 观光式 " 向 " 体验式 " 服务的转变、不同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年龄客群的服务诉求等,并不断随着时代潮流创新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成功的关键从来不是守旧。
作者 | 景区职业课堂
来源 | 景区职业课堂

前言:旅游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中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分化与变革。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 年全国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TEPI)为 116.17,同比上升 25.71%,处于 " 繁荣 " 区间。然而,这一宏观数据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行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节假日旅游消费屡创新高,2024 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 4.74 亿人次,同比增长 3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6326.87 亿元,同比增长 47.3%;另一方面,超过 60% 的旅游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上市公司中旅行社板块平均净利润率不足 2%,景区类上市公司中有近半数净利润率低于 5%。
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出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传统观光旅游模式日渐式微,而新兴体验式消费迅速崛起。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23 年游客对体验式消费的需求同比增长 156%,其中文化体验类消费增速达 189%。在这个大背景下,河南开封多个景区的异军突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成功范本。


开封现象的数据奇迹
2024 年,开封旅游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清明上河园接待游客 800 万人次,实现营收 10 亿元,非门票收入占比突破 50%;万岁山接待量达 850 万人次,收入 5.5 亿元,二次消费占比约 33%。这些数字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在全国景区中名列前茅。对比全国 5A 级景区平均数据,开封这两个景区的游客量超出平均水平 3.2 倍,营收超出 4.5 倍。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成绩是在旅游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取得的。2023 年全国 5A 级景区平均接待量较 2019 年下降 12.3%,平均营收下降 18.7%。其中,以传统观光为主的景区受影响最大,游客量平均下降 21.5%。开封景区能够实现逆势增长,其背后的成功逻辑值得深入探究。
通过对开封旅游市场的深度调研,我们发现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彻底的业态创新、区域协同效应、精准的市场对接以及数字化转型。这些因素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区位优势与客源结构的战略布局
开封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这一地理位置优势为其旅游发展提供了天然保障。以开封为中心,300 公里半径内覆盖了河南全省及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总人口超过 3 亿。这种人口密度为景区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客源市场。据统计,中原城市群人均 GDP 已突破 1.2 万美元,正处于文旅消费爆发式增长阶段。
交通网络的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开封的区位优势。郑开城际铁路每日开行列车达 40 对,平均发车间隔仅 15 分钟,实现了郑州与开封的 " 同城化 " 效应。2023 年,郑开城际铁路输送旅客超过 1200 万人次,其中旅游目的出行占比 43%。同时,连霍高速、大广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开封交汇,形成了辐射八方的高速路网。开封境内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6.8 公里,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 2.9 公里。
在客源结构方面,开封景区形成了科学的 " 金字塔模型 ":基底是开封本地及周边县市的常态化客源,占总客流的 35%;中层是河南省内及邻省的周末休闲客源,占比 45%;顶层则是全国范围内的假期旅游客源,占比 20%。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平日的基本客流,又在节假日形成峰值效应,实现了全年均衡发展。
数据显示,2023 年开封游客中,省内游客占比 55%,周边省份游客占比 32%,远程游客占比 13%。这种客源分布既降低了运营风险,又为市场拓展留下了充足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使得景区能够根据客源特点进行精准营销和产品设计,最大化提升客单价和复游率。


业态创新与体验升级的深度变革
开封景区的成功,根本上源于其从 " 观光型 " 向 " 体验型 " 的彻底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产品叠加,而是对整个运营理念的重构。清明上河园负责人表示:" 我们不是在经营一个景区,而是在运营一个宋代文化体验平台。"
清明上河园打造了 " 全天候、全时段、全年龄 " 的体验体系。每天早上 9 点的开园仪式《包公迎宾》开始,到晚上 8 点的《大宋 · 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结束,期间安排了 200 多场不同类型的演出和互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宋代市井生活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古代体育项目体验等。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到 7.2 小时,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3.5 小时。
万岁山武侠城则创新性地将武侠文化与宋文化相结合,打造了 " 一步一景,一步一演 " 的沉浸式环境。每天近千场演出中,既有大型实景剧《三打祝家庄》,也有小型互动表演《武侠快闪》,形成了多层级、多维度的演出体系。其中,《三打祝家庄》每日演出 3 场,场均观众超过 2000 人,上座率常年保持在 85% 以上。
这种业态创新的核心在于实现了 " 三个转变 ":从静态观赏到动态参与,从单一观看到多元体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据统计,清明上河园游客参与互动项目的比例达到 68%,远高于传统景区的 15%。
消费数据的变化证明了这种转型的成功:2023 年,清明上河园游客人均消费达 125 元,其中门票收入占比降至 47%,餐饮、购物、体验项目等二次消费占比大幅提升。特别是夜间消费表现突出,占总收入的 38%。《大宋 · 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单项收入突破 2 亿元,占景区总收入的 20%。


" 小流域 " 生态圈的协同效应
河南省巧妙构建了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支点的 " 黄金三角 " 文旅格局,三座城市各具特色又相互赋能,形成了独特的 " 小流域 " 生态圈。这个三角区域面积仅占全省的 17%,却贡献了全省旅游收入的 65%。
郑州依托《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打造现代戏剧文化体验,21 个剧场组成的戏剧幻城,总时长超过 700 分钟,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戏剧聚落群。2023 年接待游客超过 280 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达 65%,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 1.8 天。
洛阳深耕汉服国风文化,形成 " 全城皆景 " 的穿越体验。全市汉服店超过 2000 家,相关从业人员达 3 万余人。" 洛阳汉服 " 抖音话题播放量超过 80 亿次,带动形成完整的汉服体验产业链。2023 年,洛阳汉服租赁业务收入超过 15 亿元,带动相关消费超 60 亿元。
开封则专注宋代文化的情景再现与互动体验,通过清明上河园、万岁山、开封府等景区,构建了完整的宋文化体验体系。三地差异化定位避免了同质竞争,反而形成了协同效应。数据显示,选择 " 郑汴洛 " 连线游的游客占比从 2019 年的 35% 提升至 2023 年的 58%。
这种区域协同的模式,不仅避免了恶性竞争,更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价值最大化。三地文旅部门联合推出 " 中原文化之旅 " 通票,2023 年销售超过 50 万张,带动综合消费超过 20 亿元。同时,三地还共同打造了 " 中原文化旅游节 ",通过集中营销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客源的关注。


大众旅游需求的精准对接
开封旅游的成功,还在于对当代旅游消费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对接。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当前旅游市场主力消费群体已转变为 "80 后 ""90 后 " 乃至 "00 后 ",这些新生代游客追求体验感、互动性和社交分享价值。他们不仅满足于 " 看过 ",更追求 " 体验过 "" 参与过 "" 分享过 "。
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封景区运营方发现家庭游客占比达到 63%,其中亲子游占比 41%。针对这一特点,景区设计了 " 全龄友好 " 的产品体系:老年人喜爱历史文化演出,年轻人偏好互动体验项目,儿童则有专属的游乐区域和教育活动。如清明上河园推出的 " 小小书生 " 体验项目,让孩子们穿着汉服体验古代学堂生活,深受家庭游客欢迎。
市场调研显示,当代游客最看重的是 " 沉浸感 " 和 " 参与感 "。清明上河园推出的 " 穿越宋朝 " 体验项目,游客可换上宋服参与各种宋代日常生活体验,如点茶、插花、投壶等。这种深度参与项目虽然收费较高(人均 198 元),但参与率却达到 35%,满意度评分 4.8 分(5 分制)。参与这些项目的游客平均消费额比普通游客高出 2.3 倍。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旅游消费习惯。开封景区巧妙运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了多个 " 网红打卡点 ",如万岁山的 " 水浒寨 "、清明上河园的 " 虹桥夜景 " 等。这些打卡点不仅吸引了游客,更通过用户自发传播形成了持续的营销效应。2023 年,开封景区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曝光量超过 50 亿次,带来的客流占比达到 38%。


数字化转型与智慧运营
开封景区的成功还得益于数字化转型。通过投资 1.2 亿元建设智慧景区系统,实现了游客服务、运营管理、营销推广的全流程数字化。这套系统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显著改善了游客体验。
在游客服务方面,上线了智能导览系统,提供 AR 实景导航、语音讲解、线路推荐等功能。数据显示,使用智能导览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 1.8 小时,消费额增加 26%。同时,景区还实现了 " 一脸通 " 服务,游客通过刷脸即可完成入园、购物、用餐等消费,大大提升了便利性。
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客流分布,动态调整演出场次和工作人员配置。当某个区域客流密集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增派工作人员和增加演出场次;当客流较少时,则通过推送优惠信息引导客流。这套系统使景区人力成本降低 23%,而运营效率提升 35%。
在营销推广方面,构建了用户画像系统,实现精准营销。针对不同客群推送个性化内容:对家庭游客推荐亲子活动,对年轻游客推送网红打卡点,对文化爱好者推送深度体验项目。2023 年,通过精准营销带来的游客占比达到 42%,营销投入产出比比传统营销方式高出 3.5 倍。
这套智慧系统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显著改善了游客体验。2023 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清明上河园和万岁山的游客满意度分别达到 4.7 和 4.6 分,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4.1 分。重游率达到 38%,也远高于传统景区 15% 的平均水平。


行业启示与差异化发展路径
开封案例的成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但绝非可以简单复制的模板。中国旅游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分化,不同类型目的地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根据资源禀赋、客源结构和市场定位的不同,旅游景区应该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对于文物古迹型景区(如兵马俑、莫高窟),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是基本原则。这类景区应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游览体验,如敦煌莫高窟推出的数字展示中心,既减少了实体洞窟的压力,又提供了更丰富的观赏体验。2023 年敦煌数字展示中心接待游客量已超过实体洞窟,占比达 53%。数字技术让这些珍贵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对于自然景观型景区(如黄山、九寨沟),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游览动线。黄山景区通过建设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完善步道系统,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 1.5 天延长至 2.3 天,人均消费提升至 1250 元。同时,通过实行预约制,有效控制了客流峰值,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游客体验。
对于都市型旅游目的地,应注重文旅商融合。成都宽窄巷子通过引入文创店铺、特色餐饮、夜间经济等,打造了 24 小时消费场景,2023 年营业额突破 15 亿元,其中夜间消费占比 47%。这种模式成功实现了文化、旅游、商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持续的消费吸引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偏远地区旅游发展不能简单套用东部模式。新疆喀什、西藏林芝、甘肃临夏等地应当依托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发展小众化、高品质的专项旅游。喀什推出的 " 帕米尔高原秘境之旅 ",虽然价格高达每人万元,但每年仍能吸引超过 5000 名深度游游客。这种高端定制游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


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系统性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理念转型是关键。要从 " 门票经济 " 思维转向 " 体验经济 " 思维,将景区视为一个完整的消费场景而非单纯的观光场所。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后,虽然每年减少门票收入约 3000 万元,但带动周边产业增收超过 100 亿元。这种转变需要景区管理者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理念,从追求游客数量转向提升游客体验和消费深度。
产品转型是核心。要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客群的差异化需求。故宫博物院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数字展览、教育课程等,非门票收入占比已达 45%,成功实现了从 " 博物馆 " 到 " 文化体验平台 " 的转型。产品转型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形态。
运营转型是保障。要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机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专业化运营,将一个小镇打造成年接待超千万人次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净利润率保持在 25% 以上。运营转型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考核机制,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营销转型是抓手。要从传统广告投放转向内容营销、社交营销,通过讲故事、造话题、建社群来吸引游客。西安通过 " 西安年 · 最中国 " 主题活动,在抖音等平台获得曝光超 50 亿次,2019 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 1652 万人次。营销转型需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平台与游客建立连接。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中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体验化深度加深。游客将不再满足于浅层观光,而是追求深度参与和文化体验。预计到 2025 年,体验式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 3.2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 18%。景区需要提供更加深入、更加个性化的体验产品,满足游客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
数字化程度加深。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深度赋能旅游产业,实现个性化服务和精准运营。预计未来三年,智慧旅游投资将保持 25% 以上的年增长率。数字技术将彻底改变旅游服务的提供方式,实现从 " 人找服务 " 到 " 服务找人 " 的转变。
产业融合加速。文旅与教育、体育、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将创造新的增长点。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细分市场预计将保持 20% 以上的增速。这种融合将打破传统旅游的边界,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市场空间。
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将日益受到重视,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将成为主流。2023 年已有超过 60% 的景区实施了节能减排措施。未来,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责任,更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结语:创新引领未来
开封旅游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那些敢于创新、善于变革的目的地,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景区,则可能被市场淘汰。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更体现在理念、管理和运营等各个方面。
未来属于那些既深耕文化特色,又创新呈现方式;既尊重传统价值,又拥抱现代需求;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担当社会责任的旅游目的地。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前景广阔,值得所有旅游从业者探索和实践。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简单模仿他人的模式。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旅游业的参与者需要保持开放心态,持续学习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共同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从 " 卖风景 " 到 " 卖场景 " 的转变,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对整个行业价值重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新用户思维:从销售商品到经营顾客|企业内训重磅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