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几万,在 2025 年的中国,买一台换七八根充电枪充不了、充到一半就跳枪,充电速度还不稳定的 " 电动祖宗 " ——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现实总比戏剧更魔幻。
最近,《蓝鲸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多位大众安徽与众 06 的车主,正集体遭遇「充电难」,堪称 " 返祖式 " 的充电噩梦。
这些车主去充电时,发现车子在第三方公共快充桩上的充电成功率极低,"像开盲盒,时灵时不灵,全凭运气"。车主需要在一个充电站内 " 来回挪车试枪 ",尝试多个不同的充电桩才能偶尔找到一个能用的;更多时候,他们在插枪、扫码后,充电桩(或车辆)指示灯变红,显示充电失败。
少数车主还遇到了折腾半天启动了,但充一小会儿就暂停的问题;甚至有车主在 " 提车次日 " 就遇到了充电难题,这你受得了吗?
而在用户反馈、投诉之后,与众的一些销售和售后人员传授的 " 解决办法 " 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他们建议车主 "在插枪时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一次性、毫不犹豫地插进去。"
这硬生生把一个本该 " 即插即用 " 的简单动作,变成了一场比拼 " 手速 " 的西部牛仔对决。
更令人无语的是,这次的主角:大众安徽的与众 06,可不是什么路边一条的老头乐、杂牌电车。" 大众安徽 " 的身份非常特殊,它和传统的 50:50 合资企业不同,而是大众集团在中国第一家控股(75%)的合资新能源车企,被视为大众 "in China, for China" 战略的桥头堡。
而 " 与众 "(ID. UX)品牌,也不是简单的 ID.4 或 ID.6 的换壳,它是大众安徽志在高端、主打智能化的全新品牌序列。它连 LOGO 都是金色的,因此也被称为 " 金标大众 "。
因此,与众 06 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 " 排头兵 " 和 " 尖刀 " 的使命——它本该是大众用来证明自己 " 更懂中国 "、" 技术过硬 " 的走量主力。
一台被寄予如此厚望的 " 尖刀 ",却在最基础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在技术之外,大众自身的问题,可能更值得深思。
充电不易
与众 06 是如何在 2025 年还遇到充电难问题的?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纯电车的标准充电流程的六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物理连接与唤醒。当车主将充电枪插入车辆充电口,充电枪上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就会车辆连接。这个一旦插枪,就会立刻唤醒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和整车控制器(VCU),充电桩也同时检测到连接,双方准备开始交换信息。
第二步:协议握手。这是充电过程最关键的一步,就像商界大佬一见面就先握起手来,车桩双方在这步开始 " 谈判 "。
充电桩首先发问:" 你是谁?你的电池什么情况?" 这时,车辆的 BMS 必须立刻回应:" 我是某某车型,我的电池总电压是 XX,最高允许充电电压是 XX,目前电量是 30%,电池温度正常,我请求 XX 安培的电流充电。"
充电桩在收到并确认信息后,回应:" 收到。我能提供的最大电流是 A,最大电压是 B,我准备好了。"
第三步:绝缘检测与充电准备。 双方达成一致之后,就会进行充电前的安全检查。充电桩开始进行绝缘检测,确保没有漏电风险。车辆 BMS 也再次确认电池状态一切正常。双方都准备就绪,就可以 " 开闸放电 " 进行充电了。
第四步:闭合继电器。在这一步里,车辆和充电桩同时 " 开闸 ",充电桩高压输出,电流开始正式输送到电池。
第五步:实时监控与调整。在整个充电过程中,车辆的 BMS 始终扮演着 " 大脑 " 和 " 指挥官 " 的角色。它会持续不断地向充电桩发送频率高达几百毫秒一次的报文,实时报告:" 我现在电压 X,电流 Y,温度 Z,请调整电流到 A..."。充电桩则严格根据 BMS 的指令实时调整输出功率。
第六步:充电结束。当电池充满,或车主主动停止时,BMS 会发送 " 充电完成 " 或 " 停止充电 " 指令。双方断开高压继电器(" 关闸 "),通信结束,充电枪解锁。
可以看到,在整个充电流程里,车子的 BMS 需要时时刻刻和充电桩交换信息、发送报文,而且通信时间都在毫秒之间,车和充电转之间的 "信息对称" 是关键。
但是,这种 " 信息对称 " 的最大挑战在于,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中国的充电桩运营商有成百上千家。充电协议相关国标(GB/T)规定的报文 " 对话 " 格式虽然是统一的 " 普通话 ",但每家企业在执行时,都会带上一点 " 口音 " 或 " 方言 ",比如 " 对话 " 的超时设置的微小差异。
像问界、小鹏和比亚迪这种车枪兼容性极好的车企,会通过 " 地推式 " 的海量实地测试,让自己的 BMS 学会了听懂中国几乎所有的 " 方言 ",确保了 " 随处可充 ";那这次与众 06 出现的 " 充电难 " 问题,会不会和 " 听不懂方言 " 有关?
其实,与众售后、销售给出的 " 临时解决办法 ":去特来电、星星充电等特定品牌充电,和 " 快速插枪法 ",已经透露了玄机。
" 充电难 " 的真相
与众 06" 充电难 " 问题也许并没有很复杂,可能性更高的真相是——软件 " 时序 Bug"(Timing Issue)。
在《蓝鲸新闻》报道的原文,车主晒出了一张截图,里面显示充电失败的原因是:等待接收车端 BRM 报文超时,很接近谜底了。

实际上,充电桩是一个 " 急性子 ",在连接充电枪后,它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发出了报文提问:" 你是谁?"
根据现行国标 GB/T 27930-2023(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 BMS 之间的数字通信协议)的要求,在充电握手、参数配置阶段,部分报文发出后 0.25s 内未收到正确响应,即判定为应答超时。


但上面已经提过,不同品牌充电桩存在不同 " 口音 "、" 方言 " 的差异,在握手、配置、充电三个阶段会把个别报文的超时改成0.1s、0.2s 或更短,以便更快发现异常并重新握手,减少排队时间。
如果与众 06 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最大 0.25s 的国标来设计报文的发送时间,他就成了 " 慢性子 " 车。比如一旦某个关键报文恰好在 0.2s 内未发出,桩端就会提前报错停机,而车辆却认为自己还在 " 等待 " 状态,于是双方同时亮红灯。
说白了,这个错误就是车子和充电桩 " 各说各的 ",没有在一个频道里说话,自然就不 " 来电 " 了。
另外," 插枪快点 "" 一插到底 " 这个 " 诀窍 ",就指向了与众 06 " 时序 Bug" 的另一个关键体现:系统对 " 时机 " 的判断极其严苛,它似乎没有为物理操作留出任何合理的 " 时间窗口 "。

在一个设计良好的充电系统中,插枪的速度快慢本不该有任何影响。因为插入一个物理插头时,金属触点在彻底接触前,必然会有一个极其短暂的 " 抖动期 "(Jitter),信号可能在 " 无 " 和 " 有 " 之间快速闪烁几下。
正常的软件会考虑到 " 时间差 ",内置了一个 " 去抖动 " 逻辑。这个逻辑的核心就是 " 等待 ":它会故意等待几十到一百毫秒,确保信号在 " 时间上 " 彻底稳定后,才开始下一步握手。

就像诺基亚的开机界面一样,两个手互相握住了,握紧了,然后才能开始互相传输数据。
而与众 06 的软件逻辑很可能是 " 抢跑 " 了:它没有那个 " 等待 " 的步骤,在物理信号还在 " 抖动 " 的,立足未稳的时候就进行了采样,并立刻判定这是一个 " 无效连接 ",随即锁死程序。
因此,当车主 " 慢悠悠 " 地插枪时,物理 " 抖动期 " 的持续时间,远长于软件 Bug 的反应时间,导致检测程序几乎每次都快过插好充电枪,出现报错。
而 " 最快的速度 " 插枪,就是人为地把 " 抖动期 " 的持续时间压缩到最短。如果车主的手速够快,能赶在那个 " 抢跑 " 的软件 Bug 启动检测之前,就让插头达到 " 物理稳定 " 状态,让插好枪的物理稳定快过检测程序,从而 " 骗 " 过 Bug。
这也是 " 时序 Bug" 的典型表现:系统在错误的时间点,做了错误(或过于敏感)的判断。车主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 " 手速 ",去弥补工程师在软件里本该写好的那几行 " 容错 " 代码。
一个可以用作证据的,是与众的官方客服承诺。" 充电难 " 的问题既然后续可以通过软件 OTA 来解决,就从侧面印证了所谓的 " 充电难 " 既不是充电桩的错,也不是车辆的硬件故障,而是一个软件问题。
看来,大众安徽的软件团队在产品上市前,没有对中国庞大且复杂的第三方充电网络,仔仔细细研究透彻。
关键的掉链子
这场充电风波的背后,暴露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当下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已进入 "800V 高压平台 "、碳化硅、" 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的疯狂 " 军备竞赛 ",而与众 06,这款入门定位、企图打开销量的车型,却因为 " 无法启动充电 " 这个最原始的兼容性问题,在 " 高速入口 " 就翻了车。
任何一个中国本土的软件团队,在收到这么明显低级错误的用户反馈当天,工程师可能就已开赴现场实测,一周内拿出方案,下周 OTA 就能推送到全国车主的车上。
最终来看,与众 06 的 " 充电难 ",表面上是一次软件层面的 " 水土不服 ",但它暴露出的深层问题是,老牌合资车企,尤其是这种被 " 全球标准 " 严格控制的实体,在转向 " 软件定义汽车 " 的中国市场时,其研发流程、测试标准和市场反应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本土品牌。
今年 4 月上市至今,与众 06(含更名前的 ID. 与众)累计销量约 4200 辆,峰值月销未超过 1100 辆,始终处于新能源市场边缘位置,与南北大众 ID. 系列年销 26 万辆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成绩对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品牌来说是完完全全的不及格。
当然本该用来打开局面的与众 06 却在最基础的充电上 " 犯错 ",似乎也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什么它销量不佳。
大人,时代变了。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好的兼容性、更好的配套措施——这堂关于 " 敏捷 " 与 " 敬畏 " 的课,国产新能源是老师,合资才是学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