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 11 天,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如期赴约。
开幕时间越来越近,各国参展企业的期待值也不断拉高。
就地方而言,进博会向来是对接洽谈、推进招商合作的好时机。
从产业规划到资产盘活,再到战略落地,每一次交流,都是对区域经济发展难题的破解。
回想起去年进博会,我们便与北京未来科学城对接,围绕招商方向、产业运营问题,多次洽谈、打磨细节。
经过一年的推进,在新一届进博会启幕前夕,双方正式敲定园区运营合作。

北研创 未来科学城
在北京的产业布局中,有着 " 北研创,南制造 " 的说法。
地处西北部的昌平区,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被认为是 " 最年轻、最具活力 " 的未来之城。
如果想亲身感受昌平区的科创气息,未来科学城无疑是绕不开的一站。
铺开产业地图,会发现这里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三城一区 " 主阵地之一。昌平区委书记多次赴未来科学城调研,为发展定方向、划重点。
比如,在今年 8 月、9 月的行程中强调,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截至目前,医药健康、先进制造、先进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均达到了千亿级,未来科学城也顺利跻身全国科技城百强榜前三甲。
在整体规划上,未来科学城呈现 " 两区一心 "(东区、西区与生态绿心)格局;研发产业则聚焦 " 两谷一园 ",各板块差异化发展。
生命谷瞄准医疗器械、前沿生物技术、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五大赛道,汇聚了数百家相关企业,覆盖基础研究、研发中式、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并成功入选北京市第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
全国独有的 " 实验室—共性平台—小试中试—临床应用 "1 公里转化圈,让企业研发成本与周期得以大幅降低。
能源谷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细分领域边界,现已覆盖能源互联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储能、风电、氢能、光伏等七个方向。
未来星科能源谷智造产业园作为首个标准厂房,自 3 月启动以来,已经吸引了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蔚来、储能领域创新企业宿迁时代、智能制造企业松延动力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入驻。

沙河高教园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学园区之一,汇聚了北京多所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
同时,还坐拥上百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并联动北邮 - 国网、北航 - 商飞等协同平台,打通了科研与产业的衔接通道。
从地方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资源要素集聚度与交通网络通达度,往往是影响地方成长的关键因素。
未来科学城的发展轨迹,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资源聚集层面,这里的科教资源密度,几乎可以用 " 奢侈 " 来形容。而在交通网络层面,日益完善的网络则成为连接内外、激活要素的重要纽带。
17 号线北段(未来科学城段)通车,缩短与中心城区的距离。15 分钟可达望京,25 分钟直抵 CBD,56 分钟连通亦庄。
前段时间,17 号线已实现全线运营。这一交通线路的全线贯通,让未来科学城对中心城区的资源承接能力,进一步强化。
这些资源在空间与功能上交织和联动,建立起从人才培育、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到成果落地的完整链条,塑造着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拓思路 迈出市场化步伐
产业的形成,既源于资源要素、区位交通匹配与协同作用,也离不开招商引资的推动。
一直以来,未来科学城始终推动产业融合、企业与产业绑定,打造中国科创高地。
随着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质量发展诉求越来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对未来科学城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动招商模式向更开放、更专业的方向转型,已成为提升产业能级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平稳地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相应的招商思路就需要进一步拓宽。
除了看天时、察地利,还可以借力市场机构选项目。
对此,未来科学城选择引入市场化伙伴,携手谷川联行对区域发展谋篇布局,为加速厂房去化、产业发展补上了外部力量。
一方面,聚集全国项目源,精准匹配优质项目,通过导入更多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具备高成长性的项目与企业,以高质量招商引资,补齐产业链短板。
另一方面,引入专业的招商绩效考核机制,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作为国资性质的平台公司,这是未来科学城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后续随着一批新建厂房陆续交付,未来科学城将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结合谷川联行成熟的资源网络与专业招商能力,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实现 "1+1>2" 的效果。
就谷川联行而言,此次合作是在北京落地的首个项目,实现了在京津冀核心区域的布局,也再次印证 " 区域经济发展运行服务商 " 的定位。
科技创新是未来科学城的底色。但这个词常因内涵宽泛,容易显得定位模糊。
在 " 三城一区 " 格局中,未来科学城如何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答案不止藏在已有的产业根基里,还藏在望向未来的长远视野中。可以看到,他们提前布局高成长新赛道,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比如,瞄准被誉为 " 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 的合成生物领域,落地数十家相关制造企业,顺利崛起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再比如,根据《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 2023-2025 年 ) 》,规划布局 " 一南一北 " 机器人产业园。
如今吸引了百余家创新企业入驻,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一期也已完成封顶。
这些既是未来科学城落实昌平区委书记指导、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交出的实干答卷,也是市场对这里经济韧性投出的信任票。
接下来,未来科学城将全力推进 " 三大集群、四大赛道 " 战略布局,以此为引擎,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注入动能,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树立先行标杆。
作为合作伙伴,我们将与未来科学城并肩发力,以求准、求精、求专的思路形成招商新打法,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业新高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