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界 Unknown
你敢信?马斯克正在被一个年轻人 " 抢风头 "。
2025 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两大主角——特斯拉的马斯克与 Figure 创始人 Brett Adcock,几乎同一时间宣布要推出第三代机器人。但当 Figure 03 在 10 月 10 日亮相并迅速刷屏时,马斯克的 Optimus 依旧 " 半遮半掩 ",只是放出几段金色外壳与爆米花演示的片段,还强调那只是 V2.5。
更直观的差距还体现在两者对于新产品的具体叙事上:
同样在 X 平台上,Brett 既不谈算法,也不展示结构参数,只是让机器人出现在真实家庭空间里轻放碗盘、叠枕头、避开宠物、取笔记本。
这些动作流畅自然,一镜到底,观众看到的不是代码,而是一种被具象化的 " 生活感 " ——仿佛 " 机器人真的能在家中工作 "。借此,Figure 完成了一次从 " 实验室产品 " 到 " 未来生活的可见样本 " 之间的转变。
与 Brett 相反,马斯克则依旧聚焦工程逻辑:AI 芯片、执行器、供应链。这些对研发和投资人至关重要,却难以转化为公众能直观感知的故事。于是,当 Figure 抢占舆论高地时,Optimus 更像一次内部升级,而非真正 " 登场 "。
当然,马斯克在财报会上仍信心满满,称 Optimus V3 进展顺利,2026 年初量产,并可能成为特斯拉最伟大的产品。但对比之下,Brett 更擅长让未来 " 被看见 ",马斯克仍在专注于如何 " 造出来 "。
这场较量,本质上是两种兑现未来的方式:Brett 让机器人先走进公众视野,马斯克则在打磨底层体系。
可在今天这个 " 注意力为王 " 的时代,谁能先占领大众心智,谁就更有机会定义未来。
39 岁的 Brett 正在把 Figure 03 变成一段人人可见的 " 未来样本 ";而 54 岁的马斯克,或许正面临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当未来需要被看见的那一刻,他会不会慢了半拍?
特斯拉和 Figure,几乎在同一时间迈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1 年 8 月,马斯克在 Tesla AI Day 上首次宣布,要打造一台能承担 " 危险、重复、枯燥任务 " 的人形机器人—— Tesla Bot(后更名为 Optimus)。他描绘的愿景是:在为人类建造的世界中,机器人能安全行走,协助完成日常工作。媒体很快将这一计划称作 " 特斯拉 AI 战略的终极形态 " ——让人工智能真正长出身体,进入现实世界。
五个月后,Brett 在加州圣何塞创立 Figure AI,用卖掉电动飞机创业公司后的第一笔积蓄,孤注一掷开启机器人项目。
这两个人,一个是从自动驾驶帝国走出的 " 造系统的人 ",一个是刚完成创业转身的 " 造机器的人 "。在几乎同一时刻,他们选择踏上同一条未知的路。

2022 到 2023 年,在人形机器人上,两家公司一直保持着齐头并进的节奏。
2022 年 10 月,特斯拉推出原型机 Bumble C,完成了基本的行走与双臂抓取,一具身体尚未成熟的身体。
几个月后,Figure 01 亮相——这家成立才 24 个月的公司,让机器人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外界更愿意把 Figure 视作特斯拉的 " 后来者 ",Brett 曾在采访中提到,Figure 正 " 站在特斯拉和波士顿动力等巨人的肩膀上 ",并 " 从他们的实践中学到很多。" 但他补了一句:" 只是我们得更快。"
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 2024 年春天。
Figure 02 发布,接入 OpenAI 模型。在那支走红的视频里,机器人在厨房里整理台面、递苹果——不是表演,而是任务。它会听懂语音指令、识别物体、规划动作。
那一刻," 人形机器人 " 第一次在公众视野里变得有生活气。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这条赛道被重新划分:
Figure 代表的新派公司,选择用语言去唤醒机器,让它 " 理解人 ";特斯拉、波士顿动力这样的老派玩家,则依旧在用钢铁和算法去打磨一具可靠的身体。
进入 2025 年,这种分歧愈发明显。
Figure 03 发布,自研 Helix 系统首次亮相。Brett 在公开场合说:"Helix 不是让机器人更聪明,而是让它能从‘看见’走到‘行动’。"
这代机器人的指尖能感知 3 克压力,足以握住一枚回形针;它的手掌嵌入小型摄像头,即使主镜头被遮挡,也能完成近距离识别;外层包覆多密度泡沫和柔性织物,防止在接触人时产生压迫。
更重要的是,Figure 开始造工厂。
大规模人形机器人生产工厂 BotQ 在加州启用,年产能 12000 台,机器从 " 手工组装 " 进入 " 流水制造 ";
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工厂 Project Go-Big 同步启动,用成千上万台 Figure 03 采集日常任务数据——从厨房到仓库,从客厅到办公室——为机器人建立一个 " 世界的记忆库 "。

这是一种典型的AI公司思维:先让智能跑起来,再去完善身体。
而马斯克选择从反方向走。
2025 年初,特斯拉宣布关闭 Dojo 训练中心,整合 AI5 与 AI6 芯片架构,把全部资源投入算力与控制系统。
Optimus 团队同时放弃了动作捕捉训练,改为纯视频学习——让机器人 " 看 " 人类如何完成任务,再去模仿。
马斯克相信,视觉就足以成为智能的入口。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扩展,但代价是漫长。

视频能教会机器人 " 看 ",却教不会 " 触 ";它知道 " 该怎么做 ",却感受不到 " 该用多大力 "。
于是,每一个失误都要在真实的机器上试一遍。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马斯克的 Optimus V3 迟迟没有对外展示。
那不是拖延,而是一种谨慎的代价——当 Figure 在公众面前演出,特斯拉仍在调校后台的引擎。
到了 2025 年秋天,这条时间线的两端已清晰分化。Figure 03 用一支家庭场景的一镜到底视频,让世界相信机器人可以 " 自然 " 融入生活;Optimus V3 则只留下那段操作爆米花机的短片。
Figure 03 凭一支一镜到底的家庭场景视频,让世界相信机器可以 " 自然地 " 生活在我们身边;而 Optimus V3 只留下了那台操作爆米花机的短片。
两家公司追逐的都是同一个目标:让机器学会生活。不同的是,Brett 先让人们看见未来,而马斯克,仍在打磨通往未来的现实。
在 Brett Adcock 身上,仍能看到马斯克最初做机器人的那股 " 兴奋劲 "。不同的是,Brett 的热度还在攀升,而马斯克的激情已经开始降温。
2024 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曾再次描绘那个庞大的未来:"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至少是 2 比 1,肯定能达到 1 比 1。" 换句话说,他设想这个星球上将有 100 亿到 300 亿个机器人,每年生产速度可能达到 10 亿台。
" 即使特斯拉只占 10%,那也是每年 1 亿个 Optimus。"
他甚至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价—— 2 万美元一台,这意味着一旦规模化生产,特斯拉可能掌握一个比汽车更庞大的市场。
这类宏大叙事曾是马斯克最擅长的修辞,但过去一年,他的语气变得克制了。
2023 年时,他在多次公开讲话中坚称," 到年底,数千台 Optimus 机器人将在特斯拉工厂投入使用 "。
但到了 2025 年夏季的电话会议上,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原型机现在正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 即便在刚刚公布的 Q3 电话会,马斯克的说法也偏于保守,他称 Optimus 可以在帕洛阿尔托的工程总部 "24 小时走动、引导访客 "。
那种曾经笼罩在 " 人形机器时代即将开启 " 的激昂语调,悄然消失。
这种转变并非态度问题,而是现实的重量——机械手的问题、团队的问题、节奏的问题。
马斯克在一档名为《The All-in Podcast》节目中承认,人形机器人的手,是整个系统里最复杂也最棘手的部件。
他表示," 人类的手进化得太复杂,它能同时完成高强度和精细操作,这种多自由度的协调几乎无法用现成的结构复制 "," 手的大部分肌肉其实在前臂,通过肌腱牵引来驱动 ",马斯克在节目中形容,机械手的制造难度 " 介于 Model X 与星舰之间 "。在最新的电话会上,马斯克再次提及," 制造一只和人类一样灵巧、能干的手,是整个机器人中最难的一部分 "。
这一困境在供应链中体现得更直接——即使肯花钱,也买不到合适的执行器。据 Tech Stock 报道,特斯拉目前囤积着大量尚未安装前臂和机械手的 Optimus 机体,而这些关键部件的生产 " 仍在严重滞后 "。这意味着,马斯克所谓 " 规模化投产 " 的蓝图,仍停留在实验室层面。
技术之外,团队的动荡同样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2025 年 6 月,工程副总裁、Optimus 项目负责人 Milan Kova č 离职,紧接着,特斯拉起诉了一家由前员工创立的机器人初创公司,指控其窃取了与机械手制造相关的商业机密。
组织的不稳定进一步拖慢了进展——特斯拉曾在内部设定 2025 年生产 5000 至 10000 台 Optimus 的目标,但该计划已被推迟,马斯克在最新电话会中表示 " 我们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可能是二月或三月,准备好展示一个生产意图的原型。在明年年底左右开始建造一个百万单元的 Optimus 生产线。"
马斯克对 " 控制权 " 的担忧,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他推进 Optimus 的节奏。在最新的电话会上,他直言:" 如果我建立了一支庞大的机器人大军,会不会有一天,我反而被排除在掌控它的人之外?"
与此同时,Brett 和 Figure AI却在快速推进。
Figure 的加速并不只是 "Helix""BotQ" 这些成果本身,而在于它在一年之内同时打通了研发、生产、数据三条线。
Brett 在多次采访中强调,Figure 是一家 "only focus company" ——没有其他业务线,也没有资产包袱。
这意味着,它能以几乎所有资源押注在一件事上:让人形机器人进入现实世界。
他在接受《Forbes》采访时说:" 我们不是为了展示而造机器人,我们想让机器人真正进入世界。"
这种说法反映了新兴 AI 公司的思维方式——先让它 " 看起来能工作 ",再在现实中把它 " 变成能工作 "。
这就是两人之间的鲜明对比:
马斯克的路线,是在稳扎稳打地构建 " 系统 " ——让机器人真正可控、可制造、可复用;Brett 的路线,是让 " 智能 " 先被看见——用视频、模型、数据闭环去抢占公众想象。
两者的分歧,正好对应了他们的年龄与位置。
作为特斯拉 CEO,马斯克要为特斯拉整体的 AI 架构、能源网络、芯片体系留出容错空间,他不能让一个未完成的机器人成为股价风险;
而 Brett 没有这种包袱,他可以押上全部的资源和叙事,只讲一个故事——让机器人进入人类的生活。
华鑫证券在 2025 年上半年研报中指出:" 马斯克的工作重心正在回归机器人业务,但多线并行导致新产品进度阶段性滞后。"
马斯克曾经最擅长 " 讲未来 ",如今在 54 岁这个 " 知天命 " 的年纪,在机器人制造上也不敢夸下海口。
而 Brett ——那个 39 岁的后辈——正在用马斯克当年的语言,重新点燃一遍创业激情。
虽然第三代擎天柱机器人发布时间晚于后起之秀 Figure,但这并不代表马斯克 " 落后 " 于 Brett。
外界看到的落差,本质上是一场 " 周期错位 "。Figure 抢占了叙事高地,但它的 Helix 模型和真实交互能力仍待验证;特斯拉的擎天柱虽然没能 " 登上热搜 ",却掌握着通向产业化的核心环节——能源、制造、供应链。
这意味着,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 " 批量上工 " 的阶段,决定胜负的未必是谁先亮相,而是谁能让一百万台机器稳定工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