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发现没,B 站上多了不少吐槽《甄嬛传》的视频。
其核心主要在于立意,最典型的现象是,看了这部剧的观众似乎无意间崇尚起了等级森严的秩序。
这样的观点,很值得探讨。
那么,清宫戏还能怎么写?
有部剧,提供了新鲜的视角——
这部剧的导演正是《如懿传》的导演汪俊。
豆瓣评分高达8.8分,看过的人却不够多。
不少人,一直在安利这部剧。
今天就来好好说说它。
一般的清宫戏,往往发生在盛世,背景也放在后宫,专注于嫔妃之间的勾心斗角。
麝香与孩子,是最常规的配置。
《苍穹之昴》就不太一样。
故事发生在甲午战争至戊戌政变这一段时期。
那时候,清王朝内忧外患,时代背景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
它不止讲宫斗,更在说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数。
先从小处说起。
《苍穹之昴》制作成本显然比不上后来的清宫戏,在想法上却丝毫不输。
看下面这个镜头,框中框构图,外方内圆。
点出来宫里戒律严明,而宫内人却又是圆通奸猾。
再看这个,景深构图,谁是时局的操盘手,一目了然。
该有的奢侈荣华,也是少不了的。
" 一顿饭要上 120 道御厨做的菜 ",实景化呈现。
剧中主要人物刻画得也是生活鲜活,每个人,都与 " 命运 " 捆绑着。
穷小子春儿,纯真善良。成年的他由俊秀的余少群扮演。
这部剧第一场戏就是写他,春儿为了救治养母的病,挥刀自宫,以换取官府银两。
他遇上了一个老太婆,掐指一算。一番话成了他一生的寄托。
梁文秀,由新晋男神周一围扮演。
他的母亲就是春儿的养母。才高八斗,志向高远。
在科举考场上写作,草稿扔了一张有一张。昏昏睡去,梦里一个老人给了他一篇心血之作。
这老人是谁?
竟是未来的自己。
慈禧,清王朝真正的话事人。一心要找到开国圣物龙玉,从而恢复国家的繁荣昌盛。
而她,也被说是昴宿照命之人。
这个传奇女人不再是刻板的形象。朝前是一位坚韧果决的皇太后,私下里,是个爱美、爱玩、任性的老太太。
光绪帝,一直梦想着真正掌权,舒展宏图大志,却处处受制于慈禧。
一些配角,也不简单。比如赵丽颖,演梁文秀母亲收养的女儿。
她对梁文秀用情极深,陪伴他就是她的命。
这些人物,都被命运引导着、框定着,在清朝那段饱满屈辱的历史中挣扎、成长。
要说宫斗,《苍穹之昴》不缺,而且还很高级。
后宫的争斗我们看得多了,今天说说前朝的。
在《苍穹之昴》,势力分为两派:帝党(帝师杨喜桢、梁文秀、顺桂),后党(大太监李莲英、大臣荣禄)。
梁文秀青年英才,慈禧很赏识他。在他婚礼上,送了一件无价之宝夜明珠。
慈禧在梁文秀大喜之日送礼,明面上是庆贺,其实是为笼络,有那么贵重的礼物压着,日后反抗起来底气就不足了。
而皇太后的礼物,直接退回相当于削了她的脸面。
收也不是,退也不是。
梁文秀的妻子青筠想了个主意。
三年的斋戒、祈福,将这份功德加持在宝物之上,在慈禧六十大寿送回。
在场面上做足了功夫,让慈禧也无法驳回。
从而保住了自己的立场。
宫斗,本质上无非拉拢和陷害的博弈。
这个桥段,表面上风平浪静,里头藏着腥风血雨。
轻轻点化开这个矛盾,实在是高明的戏码。
《苍穹之昴》最好的地方并不在此,它没有局限于宫斗,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关国家命数上。
日本军队登陆云川,入了朝鲜,以改革朝鲜内政为由,步步靠近清王朝,眼看着大军压境。
光绪帝主张迎战,热血喷涌。
后党一方,则在筹划着慈禧的六十大寿。
虽然光绪帝涌动着热血,但又有太多人在为慈禧筹备寿宴,而且,为求官途安稳,主张求和。
此时迎战,势必会影响了慈禧皇太后的兴致。
慈禧后来醒悟过来,准备应战。
但已经失去了先机。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一战即是甲午战争,清朝落得个割地赔款的下场。
但先机,又岂止是这一场战争。
自从清朝闭关锁国,就注定了落后的局面。
而到了后面的慈禧放权、戊戌变法,帝后两党之争一直在延续。
处于慈禧背后的官员,对于让权、对于变法,始终都百般阻挠,说到底是为了自己仕途和前程。
而光绪帝年轻气盛,对于变法急功近利。
不顾整个王朝及人心的颓丧,急病灌猛药,最终也以以失败收场。
在《苍穹之昴》里,几乎每个人都被所谓的 " 命运 " 压着。
即便是皇权在握的慈禧,也需要靠着占卜师的话来给自己树立威望和信心。
她费尽心力,以为找到龙玉就能让清朝重披盛世荣光,
可是面对着一张世界地图,就傻了眼。
她找不见北京城,更找不见紫禁城。
《苍穹之昴》之所以能高出其他清宫戏一大截,正是因为它的格局。
从人的命运讲到国家的命数。
它真正说清楚了清王朝积弱的原因——
眼界未开。
小到百姓,大到王孙贵族,都被局限在了自己的视野里。
处理国事,还是陷入了处理家事的思维里。
我们有过这么牛逼的剧集,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