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雪产业 2025 年将破万亿,南方城市如何掘金?
当广州塔的霓虹映照着室内滑雪场的洁白雪道,当杭州西溪湿地的摇橹船载着身穿滑雪服的年轻人驶向岸边,我们看到的不是违和的场景,而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生动注脚。
每年冬天," 南方小土豆 " 都眼巴巴地望着北方。那里,不仅有皑皑的白雪,还有万亿泼天富贵。于是,谁能成为南方 " 尔滨 " 似乎都成了一种执念。如今,芝麻开门了。
10 月 16 日,《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在 2025 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主论坛上正式发布。这份由权威机构编制的报告,为中国冰雪经济划定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坐标—— 2025 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 10053 亿元。
回溯过往十年,这一数字的增长轨迹堪称迅猛:2015 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仅为 2700 亿元,2024 年已攀升至 9800 亿元,近十年复合增长率超 15%。更令人激动的是,冰雪经济的 " 热度 " 已从产业规模传导至消费端。2024-2025 冰雪季,中国居民参与冰雪运动及带动消费规模超 1875 亿元,同比增长超 25%;全国滑雪场消费金额达 786.13 亿元,滑雪场周边两公里范围内的零售、交通、餐饮消费增长 27.97%,形成了 " 一雪带动百业兴 " 的联动效应。
在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等大型赛事的催化下,中国冰雪产业正迈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从地域格局看,北方地区凭借天然冰雪资源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五地雪场流量常年占全国近 40%,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更是以 " 全球最大冰雪主题乐园 " 的身份成为世界级 IP。
好了,在全球贸易复杂多变的今天,面对新增的万亿蛋糕,早已让南方城市按捺不住,谁都想成为下一个哈尔滨,谁都想独占泼天富贵。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已有 15 家室内滑雪场,居全国第一位。 浙江省、江苏省的雪场数量分别达到 23 个和 22 个,分别排全国第 11 位、13 位。华南首个旱雪场地——广州白云区黄石街奥绅体育公园 Firstrack 滑雪公园的崛起,标志着南方滑雪设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显而易见,一边是南方城市对冰雪经济极度渴望,一边也面临着 " 先天冰雪资源匮乏 " 与 " 后天市场需求旺盛 " 矛盾。如何突破自然禀赋限制,在 " 无雪可依 " 的土地上挖出冰雪经济的 " 金矿 ",成为南方城市必须解答的命题。
那么,谁能成为南方的 " 尔滨 " 呢?
对南方城市而言,发展冰雪经济的第一步,是突破 " 无雪 " 的物理限制,而基础设施建设正是这一突破的核心。但与北方 " 就地取材 " 的天然优势不同,南方冰雪场馆的建设与运营始终绕不开 " 高成本 " 与 " 合理规划 " 两大难题。
数据显示,南方人工造雪的能耗成本占雪场运营总成本的近 50%,部分室内雪场的年电费支出可达千万元级别;而一座中型室内滑雪场的初始投资通常超过 5 亿元甚至数十亿,投资回报周期长达 8-10 年。这种 " 高投入、慢回收 " 的特性,决定了南方城市的冰雪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走 " 拍脑袋 " 的扩张之路,必须精准锚定 " 需求匹配 " 的核心逻辑。
合理规划的关键,在于对城市辐射范围、人口基数与消费能力的精准测算。长三角地区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范本。该区域凭借 "1 小时交通圈 " 的密集路网,将室内雪场布局在上海、杭州、南京等核心城市的近郊,既覆盖了千万级的城市人口,又借助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实现了 " 周末冰雪游 " 的便捷体验,实现 " 客流与收益 " 的双重达标。
这就避免了 " 偏远雪场困境 ",即 将场馆建在远离市区的山区,虽土地成本较低,但因交通不便导致客流稀少,最终陷入 " 运营难以为继 " 的僵局,这恰恰印证了规划先行的重要性。
在控制运营成本方面,技术创新成为南方冰雪场馆的 " 破局关键 "。一方面,节能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能耗负担:广州某室内滑雪场采用 "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相比传统氟利昂制冰技术节能 30% 以上,年电费节省超 200 万元。
另一方面," 四季运营 " 模式的探索让场馆摆脱了 " 冬热夏冷 " 的季节性限制——深圳某冰雪场馆在非雪季引入 " 冰上话剧 "" 冰雪主题展览 " 等业态,将闲置的冰面转化为文化消费场景,使非雪季营收占比提升至全年的 35%。
此外,政策工具的借力也为南方场馆减负提供了可能,参考北方相关滑雪场 " 近 3 年享受留抵退税 " 的经验,南方城市可针对冰雪场馆推出专项财税补贴,或通过 " 政府购买服务 " 的方式,在非雪季将场馆用于青少年冰雪运动培训,既降低运营成本,又培育潜在消费群体。
敲黑板!冰雪经济的万亿市场,不仅包含 " 体验端 " 的消费,更涵盖 " 供给端 " 的装备制造产业。
事实上,中国冰雪装备国产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高端造雪机、压雪车、专业滑雪服等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依然较高,这些 " 短板 " 恰恰成为南方城市的 " 机遇窗口 "。凭借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积累,南方城市有望在冰雪装备赛道上实现 " 从跟跑到领跑 " 的突破,甚至打开海外市场的 " 万亿增量 "。
比如,在核心装备研发上,上海某企业联合高校研发的 " 智能造雪机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湿度、温度的实时调控,造雪效率比进口设备提升 20%,而成本降低 40%,目前已批量应用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室内滑雪场。而广东某服装企业推出的 " 石墨烯加热滑雪服 ",可通过手机 APP 调节温度,重量仅为传统滑雪服的 1/3,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还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冰雪运动普及的国家。
这些案例印证了南方城市的 " 制造基因 " 与冰雪装备产业的高度契合:无需依赖天然冰雪资源,只需凭借技术研发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就能在装备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更进一步的思考题则是:如何让产业链形成东部为龙头,带动中西部联动发展?作为低线城市又如何在冰雪装备产业链中淘金?随着国产冰雪装备的技术成熟与品牌认可度提升,南方城市是否可以打造出类似义乌这样的 " 全球冰雪装备制造基地 "" 全球冰雪装备贸易中心 "?这是值得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探寻的课题。
需要提醒的是,对南方消费者而言,冰雪运动并非 " 刚需 ",而是 " 新鲜体验 "。这一消费特性决定了南方城市的冰雪经济不能简单复制北方的 " 滑雪主导 " 模式,必须通过项目创新打造 " 差异化场景 ",让冰雪运动从 " 小众爱好 " 变为 " 大众休闲选择 "。南方城市更应通过 " 因地制宜 " 的项目设计,将冰雪运动与本地文化、休闲需求相结合,形成 " 人无我有 " 的特色竞争力。
" 四季冰雪 " 的场景延伸,进一步拓展了南方冰雪经济的边界。与北方 " 雪季有限 " 不同,南方的室内场馆可实现 " 全年运营 ",这为项目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更具创新性的是 " 冰雪 + 科技 " 的融合。比如,引入 VR 技术,打造 " 虚拟滑雪赛道 ",消费者无需穿戴专业装备,只需通过 VR 眼镜就能体验 " 阿尔卑斯山滑雪 " 的真实感受。
这种 " 轻体验 " 模式也可降低参与门槛,而且用这种跳出 " 传统滑雪 " 的思维模式,就能在 " 无雪的季节 " 也保持 " 火热的消费 ",实现冰雪经济的 " 全年无休 "。
冰雪经济要在南方扎根,离不开 " 大众参与 " 这一基础。南方城市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消费刺激、场景下沉等方式,让冰雪运动从 " 小众娱乐 " 变为 " 大众选择 ",培育出足够庞大的消费群体。
青少年与家庭客群,是南方冰雪项目创新的 " 核心靶心 "。通过 " 运动 + 教育 " 的模式,既解决了南方家庭 " 冬季亲子活动少 " 的痛点,又培育了冰雪运动的 " 未来消费群体 "。简单说,南方冰雪项目无需局限于 " 滑雪 " 这一种形式,只要结合本地文化与客群需求,就能打造出 " 现象级 " 的消费场景。
冰雪经济的本质是 " 流量经济 ",而文旅融合则是 " 留住流量 " 的关键。对南方城市而言,单一的冰雪体验难以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必须通过 " 冰雪 +" 的融合模式,将冰雪运动与本地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相结合,打造 " 一站式 " 的度假场景。
比如,可以整合 " 冰雪 + 采摘 + 美食 " 资源,推出相关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滑雪之余,还能体验草莓采摘、品尝当地特色菜肴,这种 " 多业态融合 " 的模式,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 1 天延长至 2.5 天甚至更长时间,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呈倍数级增长。再比如,南方城市可以结合当地的山水资源,重点推出 " 冰雪 + 山水 " 类旅游产品,让 " 山水资源 " 与 " 冰雪体验 " 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用山水吸引游客,用冰雪留住游客,最终实现 " 冬季旅游不冷 " 的目标。
不能不提的是,虽然冰雪经济是块大蛋糕,但若不能合理规划,科学建设,系统化运营,势必走上部分行业重复的故事,一拥而上,野蛮生长,最后导致问题频发。
重中之重,南方需破 " 同质化 " 与 " 高成本 " 困局。在掘金万亿冰雪经济的过程中,南方城市不仅要 " 向前看 " 找机遇,更要 " 向后看 " 避风险。北方城市在冰雪经济发展中暴露的 " 同质化竞争 "" 生态承载压力 "" 服务质量短板 " 等问题,为南方城市提供了 " 前车之鉴 "。
而南方特有的 " 高运营成本 "" 市场培育周期长 " 等挑战,也需要针对性应对。绝不能因为要照顾某地,而 " 拐个弯 " 建设的乱象。必须做到提前规避风险,才能确保南方冰雪经济的 " 可持续增长 "。
站在时代的风口眺望,南方城市发展冰雪经济的独特路径日渐明晰。它不是简单移植北方的模式,而是立足自身禀赋的创新实践;不是短期炒作概念,而是着眼长远的系统工程。当广州塔的霓虹映照着室内滑雪场的洁白雪道,当杭州西溪湿地的摇橹船载着身穿滑雪服的年轻人驶向岸边,我们看到的不是违和的场景,而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生动注脚。这场发生在温暖地带的冰雪革命,正在改写传统认知的边界,证明只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决心,任何土地都能孕育出冰雪经济的奇葩。
此刻,窗外的银杏树叶已经金黄一片,预告着冬天的脚步渐近。那么,谁会是 2025 年南方的 " 尔滨 " 呢?来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