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蛋总、丁丁在日本妻笼宿徒步。
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打在中山道石阶上,我们走在细细山道上,一边拍照,一边打趣这条路也太江户时代了,路标写得像俳句。
日本中山道 / 旅界实拍
走着走着,突然丁丁在前面喊,快看,这有个熊出没注意的牌子。
我们一拥而上,纷纷拍照合影。蛋总和我太太麦琪还摇了两下旁边挂着的熊铃,说这声音挺悦耳,应该能驱邪。
但铃声一响,再一走,队伍又逐渐安静了下来。
接着第二块熊出没注意牌子出现了,然后是第三块。
我们开始交换眼神,没人说话,但所有人都开始走得飞快。
我边走边手贱查了下这条中山道上熊的分布情况,结果吓出一身汗。
根据岐阜县自然保全课的官方资料,仅在我们走的这一片山系,北阿尔卑斯地域和白山 · 奥美浓地域两大熊群数量加起来就超过了 3700 头。
我还没来得及把这个新发现告诉小伙伴们,又在小红书刷到一条惊悚新闻。
就在我们来之前那天,距离妻笼宿不到 200 公里的白川乡,一位西班牙游客在巴士站旁边拍照时,突然被熊扑倒袭击,伤倒地,现场一片混乱,景区立刻封闭了部分区域。
白川乡可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来访游客过百万,在全球自由行客群心中几乎是最安全的日本景区代表。
那天原本预计要花四个小时走完的山路,我们走了不到两小时,一路狂奔到终点。
等到了旅馆,我们定下神来复盘,才发现日本中部地区这边是小巫见大巫。
根据日本环境省最新通报,截至 2025 年 9 月底,全国共发生熊伤人事件 99 起,共造成 108 人受伤,死亡人数达到 7 人,创下日本有记录以来历史新高。
而这些攻击,多发生在以往被认为相对安全的东北、北海道地带。
出没时间也并不局限在清晨黄昏,不少是在中午、下午,甚至接近景区入口或公交站附近。
仅今年 10 月上旬,日本东北地区就连续爆出一周三起死亡事件。
有的是老年人上山采蘑菇,疑似被熊攻击身亡,有的是警方通报发现断头和疑似熊分食抓痕,尸体残破不堪,还有的被拖入林中多日后才被发现。
另有网友分享秋田县一带的 " 熊出没地图 "。
黄色的是 " 出没注意 ",红色是 " 已目击熊体 ",密密麻麻的标记几乎盖住了整个城市边缘,像是下了一场图钉雨,全年目击已经超过 3700 次。
这些新闻被我们在旅馆里刷到时,全桌人都安静了三秒。
原来我们一路上开玩笑说想看野生动物,却差点成为野生动物新闻背景板。
麦琪放下茶杯悠悠说了一句:我们这是捡了条命吧。
二
今年日本的熊,确实多得有点反常。
一位日本生态学者原话是," 今年全国熊出现频率,还有接近人类区域的距离、攻击次数,全线拉高 "。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食物短缺可能影响日本熊的冬眠习性。
北海道猎友会札幌支部 " 熊类防治队 " 队长玉木康雄提到,以往到了 12 月下旬,所有的熊都已进入冬眠状态,今年却异常到无法预测。
" 如果今年熊无法储存足够的皮下脂肪就进入冬眠,它的睡眠就会变浅,可能在途中醒来,成为半梦半醒的熊。"
这些睡眠不足的熊,胃口会更大,脾气会更暴躁,方向感也更差。
而北海道,偏偏又是中国游客冬季最集中的目的地之一。
尤其是滑雪客。
每年 1-2 月,大量中国大陆自由行游客奔向二世谷、富良野、旭川,一边泡温泉,一边追雪花牛奶、泡芙和帝王蟹。
而现在,滑雪之外,可能还要考虑避熊路线。
小红书上,有人发出了灵魂一问:" 明年 1 月底还去不去北海道?"
评论区里,一位网友的神评是:" 我一定是疯了,还以为你在说股市。"
更多人,却在真实后怕地分享自己在日本哪里曾经撞见熊,或者擦身而过的经历。
事实上,熊增多了背后,食物短缺确实是个大问题。
熊的主食很固定。
每年秋天,日本各地山林里的山毛榉和橡果,是它们准备过冬的核心能量来源,储存得好,能安全冬眠,储存不够,只能出山找吃的。
今年偏偏就撞上了个大范围歉收年,果子挂得少,掉得早,熊们还没来得及囤满脂肪,就被秋风赶出山林。
饿着肚子的熊,是最不讲分寸的熊。
它们开始往村镇边缘活动,寻找垃圾、果园、甚至宠物的饲料桶,这些在人类眼里无关紧要的残羹冷炙,在熊眼里全是生的希望。
尤其很多日本家庭喜欢种点柿子、苹果、栗子,有视频拍到熊翻过篱笆、站在院子里摘柿子的画面,表情就像超市刚开门的顾客。
如果只是饿,也许还没那么严重,今年更麻烦的是,气温迟迟不降,山林比往年暖和,熊也就迟迟不睡。
能量没存够,环境还暖着,熊就一直在外面晃。
而且,晃得越来越远。
这几年,日本乡村人口锐减,山林管理松散,很多地方的山地已经成了半野化带,没有人活动,也没有围栏,熊走进来没任何的阻力。
以前熊怕人,现在人少了,熊反而觉得人类区域更像它的新栖息地。
日本很多地方对垃圾分类极其讲究,却也因此容易出现食物垃圾暴露的小漏洞。
有研究指出,城市边缘的投放点、无人看管的饲料桶,正在变成熊的觅食训练营。
它们闻着味道过来,尝到甜头后,还会原路返回。
熊学不会说谢谢,但它学得会路线,一旦习惯了往人类区域找食物,就会频繁造访,甚至带崽同行。
这几年,熊妈妈带着熊宝宝一起下山觅食的画面,开始频繁出现在日本监控画面里。
而这,才是日本生态专家最担心的:熊的行为,正在发生代际转变。
三
10 月 15 日,日本观光厅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 7 到 9 月,访日外国游客的消费总额达到了 2.131 万亿日元,同比增长 11.1%。虽然人均花销涨幅有所放缓,但因为人实在太多,总体盘子还是涨了。
前九个月,访日游客人数突破了 3000 万,用的是历史上最快的速度。
说明日本,依然是东亚这个区域里最稳定的旅游磁场。
尤其对于中国游客来说,签证方便,航班密集,吃得习惯,还有购物清单写满了药妆、吹风机和手冲壶。
但问题是,山里突然多出这么多熊,谁心里不犯嘀咕?
一位小红书网友说出了很多人心声:" 七月那个大地震预言都没吓退我,看完一圈熊出没新闻,真的不敢去了。地震可能不会来,但熊是真的会把人吃了。"
情绪是会扩散的,尤其在社交媒体上。
眼下最受波及的,其实并不止北海道、秋田、中山道这类自然风光度假目的地,即将到来的日本赏枫、徒步、滑雪路线,游客心里都会反复权衡下风险值。
毕竟以前这些是滤镜里的治愈系,现在成了高风险的代名词。
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从去年开始,北海道就重启了上世纪 90 年代起暂停的 " 春季猎熊计划 "。
地方猎友会、熊类研究会、林业联合体联合上山,希望通过一定规模的捕猎,控制熊的数量和迁徙。
此外,虽然有不少中国游客被这些新闻劝退,但看现在的签证数据、搜索趋势、航班订票量,真正能被彻底吓跑的人,还是少数。
日本惠那山 / 旅界实拍
绝大多数人,只是从毫无防备,变成了先查查再决定。
那万一真的撞上熊,怎么办?
山林经验人士的建议,其实也很务实。
最关键的是一件事:冷静。
看见熊别跑,别叫,也别直视它的眼睛。
熊视你逃跑,会触发它的追逐本能,你越跑,它越兴奋。更重要的是,你也跑不过它。
所以,正确做法,是根据距离调整策略。
如果太近,就学会冷静躺平,至少能成为下一条热搜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