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的逆袭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河南整体形象翻身的一个缩影。当反精致、反内卷、反焦虑逐渐成为主流,所有人是时候重新认识河南了。
" 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河南话好听。"
最近上网冲浪,几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不少河南人居然因为河南话的出圈而震惊了。
2025 年 9 月 26 日,以大宋文化为创作背景的沉浸式宋文化主题餐秀 " 清明上河 · 宋宴 " 在清明上河园上演,裸眼 3D 光影呈现的古代画面吸引顾客观看。(图 / 夏青华 / 中新社)
近些年,东北话、四川话、粤语、闽南语轮番在网上爆火,但没有哪个河南人敢奢望 " 自家土话 " 能有这般待遇。在各种 " 最近觉得河南话一口一个‘中’好可爱 "" 有没有人能教我说一句河南话 " 的帖子下,评论区往往是清一色的难以置信:" 恁到底想干啥?"
不开玩笑,这届网友是认真的。他们总结出一套教程:只要记住一串神秘数字 "12431",五秒即可学会河南话——普通话读第一声的字,在河南话里读第二声;普通话读第二声的字,在河南话里读第四声;以此类推。而且,这群半吊子的 " 初学者 " 还编出了十分抽象也并不地道的句子—— " 俺不中嘞 "。河南老乡哭笑不得,只得感慨一句:" 世道真的好了,我们河南话居然也有人喜欢了。"
一套学习河南话 " 万能公式 " 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图 / 河南省旅游协会)
短短数年间,神州大地的风刮得河南人恍如隔世。熟悉的河南方言、文化、小店,突然就从常年被黑的 "C 位 " 缓步走下,摇身一变成了一股被追逐、模仿、歌颂的潮流乃至成为由古老走向新潮的象征本身。这到底是一场短暂的网络行为艺术,还是河南真正迎来了属于它的 " 文艺复兴 "?
" 地域黑 " 的最大受害者,不想再背锅了
众所周知,是人就逃不过被 " 地域黑 "。放眼全国,没有哪个省份不曾被贴上刻板印象的标签,而河南似乎从古至今都是 " 地域黑 " 中的显眼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天河南地区的宋国和郑国就常常被 " 黑 "。宋国人的 " 揠苗助长 "" 守株待兔 "" 智子疑邻 ",郑国人的 " 郑人买履 "" 买椟还珠 ",至今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这些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成为宋人、郑人 " 愚蠢顽固 " 的证明,并非出于巧合。周灭商后,为方便监视,将部分殷商贵族迁至洛邑(今洛阳)附近。此后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被分封到商丘(今商丘市)并建立宋国,周王特准其用天子礼乐祭祀商朝祖先,这就造成了宋国在文化上的不合群。加上其国力长期较弱,到战国中期被灭,由此便逐渐成为被诸子百家群嘲的对象。
商丘古城。商丘旧为宋国首都。(图 / 商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到了近代,河南因地处黄泛区,天灾不断,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因此造成人口大量外迁。灾民逃到外地,便给外人留下了河南穷苦的印象。改革开放后,在 " 农业大省 " 的定位下,许多人将河南与农业联系在一起。而后随着早期贴吧、微博的兴起,许多带着籍贯 " 指名道姓 " 的负面报道广为流传,以至于在网上出现了这样的顺口溜:" 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 驻马店的一名年轻人告诉记者,这句话是自己 " 从小听到大 " 的。
70 后河南人吴裕曾在西藏工作,他回忆起 2010 年某天,甲方总经理和人闲聊,当时有好几位河南老乡在场。" 经理说他(20 世纪)80 年代去洛阳出差,钱包被偷了,裤子还被割出一个大口子,所以他对河南人印象不好。"
对于这种笑话,在场的人大多付之一笑,只有吴裕耿直地接话:" 河南人大部分是好的。" 对此,总经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小吴就是好人。" 众人又继续说笑。这种以个体经历轻率定义整个群体的 " 地图炮 " 行为,恰恰是地域偏见最普遍的表现形式。
自然而然地,河南话也与刻板印象挂钩。在电影《失恋 33 天》中,一位傍上大款的美女有一口嗲嗲的台湾腔,被形容 " 普通话说得特别好,没人听得出她是河南人 ";而在 2017 年北京卫视春晚的小品《取钱》里,演员郭冬临操着河南口音行骗,也让不少河南网友觉得被冒犯,甚至有律师提出诉讼,要求编剧道歉。
2017 年北京春晚小品《取钱》中,电诈分子以河南口音来电的相关片段。
单纯玩梗也许并不可怕,但在严重的刻板印象下频频玩梗,就颇有几分火上浇油的意味。最终的结果,便是加深了现实中的偏见和歧视。2018 年前后,一些知名公司的 HR 在招聘时竟提出诸如 " 原则上不要来自黄泛区的人员或东北人士 "" 今后尽量先把河南人过滤掉 " 的要求,相关截图流传到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
90 后河南女生刘元在上海工作。前阵子,她和同事聊起西贝的 " 预制菜事件 ",当提到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为西贝发声时,有同事便随口说出了关于河南民风不好的话。刘元解释了一番,见仍说服不了同事,便决定不再坚持。" 这不是经常(遇到)嘛,不被歧视才会觉得稀奇。我只能自己做好(工作),让他们觉得河南人不是那样的。"
(图 /《内心强大的美女白川》)
像吴裕这样随时直接反击地域偏见的人,从来都很难。曾有一次,外地同行开玩笑说河南人不行,吴裕便也开玩笑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祖宗,对方顿时变了脸色。" 他以为我是在骂他,我便问他是不是汉族人,他说是。我让他回去查查他的祖上十代、二十代,十有八九是从河南迁出的。"
既然躲不开偏见,不少河南人干脆选择了自黑:" 犯我河南者,有井无盖。" 这类烂梗在网上长盛不衰,自己先下手为强,倒也能让人一笑了之。
河南话被 " 嬷 ",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今年年初,刘元忽然收到老同学的消息,问她河南话里的 "wish today" 是什么意思。刘元忍俊不禁," 是谁想出来的这个谐音?太天才了 "。她解释,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却巧妙地利用谐音变成了一句祝福的话。
河南方言 "wish today" 成互联网热梗,火出海内外,引热议。(图 / 社交媒体截图)
巧合的是,后来又有外地朋友转发相关帖子,向刘元请教河南话。她乐此不疲地进行教学,有生以来头一回发现河南话竟也有如此有趣的一面。
今年,小红书推出评论区可发语音的功能后,不少网友开始用方言交流,这同样给河南话叠加了 " 出圈 buff"。截至 2025 年 9 月," 河南话 " 标签在小红书上已有 1.6 亿次浏览量。有网友发帖,仅凭一句 " 感觉河南在这个赛季杀疯了 " 就喜提 1.2 万个赞,下方第一条评论附和道:" 我最近天天在各种评论区听河南人说话,真的很好听。"
小红书相关贴吧下,河南网友纷纷在评论区语音留言,说得一口正宗河南话,别有特色。有网友发帖仅一句话就高达 1.2 万赞。(图 / 社交媒体截图)
曾经,方言代表 " 性缩力 "," 霸道总裁 " 的头衔前一旦冠上了北京、上海以外的地名,顿时就失去了光环。哪怕帅气如焦恩俊,一开口说山东话也变成了农家小伙;优雅如辛芷蕾,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的一句东北话 " 这啥玩意 " 也将喜剧效果拉满。
" 让河南人说‘棉袄’,他们会给你卖萌 " 的挑战曾在网上病毒式传播,只因河南话中 " 棉袄 " 近似 " 喵 " 的发音令人直呼好玩。网友们逐渐发现,河南人说话时往往自带 " 夹子音 ",显得格外有吸引力。他们甚至把河南戏称为 " 网恋大省 ",因为好听的声音适合网恋。
2024 年,网络神曲《5:20AM》用河南方言唱都市男女的爱恨缠绵,因巨大的反差而走红。有人说,这首歌剥开了河南人憨直的外表,唱出了他们的多愁善感。渐渐地,网上开始流行用河南方言讲情话,先是模仿《5:20AM》的歌词 " 恁咋不早说咱俩某(没有)以后 ",后衍生出各种版本:" 他不是烦河南,他是烦俺,其实俺心里都知道,他就是嫌俺是个老鳖一(形容吝啬)。"" 妮儿,我想你嘞,想滴不行我就干不了活,干不了活我咋赚钱养你嘞?"
互联网上该歌曲《5:20AM》的衍生二创。(图 / 网络截图)
网友诚然是在玩抽象,但你很难分辨其中到底有几分真心。当中年男明星纷纷被 " 嬷 "(指将男性塑造成具有传统女性特质的玩梗行为),河南话也因为 " 糙汉人夫感 " 让网友对其产生了 " 柔情 "" 性感 " 的想象。再说了,河南方言动辄 " 噫 "" 兮 ",且有许多继承自古汉语的词语——比如香菜是 " 芫荽 "、大叫是 " 挟邩 "、发抖是 " 觳觫 " ——河南人怎么不算一款时下最流行的 " 古风小生 " 呢?
一身反骨的河南人当然不会 " 束手就擒 "。他们坚持不懈地解释一些方言真正的含义和用法,更有人因抵挡不住网友 " 甜言蜜语 " 的攻势,发出几句滑稽的方言吐槽,令评论区乐上加乐。幸运的是,这一次没人再担心自己的口音会被贴上什么标签,他们只要做自己就好。
从土味到潮流,河南如何逆袭?
河南话的逆袭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河南整体形象翻身的一个缩影。当反精致、反内卷、反焦虑逐渐成为主流,所有人是时候重新认识河南了。
2021 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节目《唐宫夜宴》惊艳全网,加上此后部部皆是爆款的《洛神水赋》《清明奇妙游》等一系列节目,河南自此开启了文化破圈之路。彼时就有网友分析,对地方电视台春晚而言,不到 500 万元的经费并不多,但就节目效果来看,河南卫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除此之外,河南博物院带头掀起的考古盲盒热、开封万岁山超高性价比的沉浸式武侠主题乐园,也让许多人赞不绝口。
2021 年春晚河南卫视舞台上,舞者们以灵动优美的舞姿展开文化叙事,富有趣味而引人入胜,尽显古今融合之美。(图 /《唐宫夜宴》)
几次暴雨灾情中,河南品牌的热情捐助意外出圈,河南人骨子里的朴实也终于被更多人看见。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把河南人称为 " 中国的吉卜赛人 ":" 吉卜赛人只爱漂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本质上,文化的崛起,从来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2025 年 7 月 22 日,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内,游客在观看表演。(图 /CFP)
2005 年,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在接受《新闻晨报》采访时曾表示:" 河南人的负面形象,说到底还是个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说用发展来解决所有问题。" 那一年,河南有 1400 万人外出务工。而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2020 年河南流出到外省的人口数量约为 1610 万人 ,是全国人口外流情况最严重的省份。
这便是 " 河南说唱之神 "(张方钊)的《工厂》一曲诞生的土地。2024 年,这首歌在 B 站的播放量破千万次。它唱的不仅仅是河南县城,更是所有小城青年不愿回望的、有点羞于启齿的故乡。
张方钊演唱的歌曲《工厂》在 b 站达到 1410.2 万的播放量。(图 /bilibili)
但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白象、卫龙等颇受大众喜爱的品牌,还孕育了 " 超市界的顶流 " ——胖东来。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培军多次因给员工发奖金的大手笔而登上热搜,被称为 " 最爱发钱的老板 ";于东来建议企业家们最好拿出 50% 以上的利润分给员工,更让胖东来成为网友心目中的 " 神仙企业 "。
河南还是那个有些土味的河南,但总算有人读懂这份 " 土 " 的背后,是不画大饼的真诚与务实,一如河南话的 " 大俗即大雅 "。
今天,河南已逐渐摆脱人们对它的刻板印象,向新而行。" 少许土味 " 的背后,不变的是那份真诚与务实。(图 /《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舞台剧)
" 酱紫 "" 蓝瘦香菇 "" 你瞅啥 "…… 方言向来是互联网反精致浪潮中的先锋。地域话题的热闹之中,外地人图的是新鲜,本地人找的是自我认同。
白岩松曾说:" 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 当河南话与河南人得到正名,或许就意味着,无论来自哪里,人们都开始坦然地正视生活中不那么精致的一面,也终于接纳了不那么光鲜却足够真实的故乡和自己。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