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看资源的。
金融圈风光不再,还是有些公司闷声发大财,业绩做起来,员工拿高薪。在薪酬排名前 10 的公司当中,还是有三家公司来自金融行业,他们挣钱的门道只有三个字:拼资源。
最近三年,金融圈的收入降了,有被要求降低的,也有同行卷费率卷低的,某书上到处都在喊着,券商难、银行难、保险难、信托难 ······
确实,金融人的薪酬没有十年前那么风光了,在 2014 年的 A 股上市公司年报中,人均薪酬前 50 名的公司当中,有 25 家都是金融行业:
根据 2024 年的年报,人均薪酬前 50 名的上市公司当中,只剩 11 家是金融行业了,倒是集成电路半导体和芯片设计行业一飞冲天,占了 21 家公司。
不过,金融圈还是有些公司闷声发大财,业绩做起来,员工拿高薪,在薪酬排名前 10 的公司当中,还是有三家公司来自金融行业:渤海租赁、陕国投 A 和中信证券,三家的排名分别为第一名、第三名和第十名,行业分属租赁、信托和券商。
这三家,堪称金融圈薪酬 " 钱三强 ",那他们工资高靠的是什么?还得靠资源啊。
1. 员工年入近 200 万,低调的包租公生意
渤海租赁从 2016 年到现在,人均薪酬都是过百万的,而且在大部分年份更靠近 200 万,最近五年内,在大 A 人均薪酬榜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名。
那么,这五年内别家都在叫苦,渤海租赁凭什么能闷声发大财呢?
因为他家是 " 包租公 ",渤海租赁是全球第二大飞机、第三大集装箱租赁商。截至 2024 年末,渤海租赁自有、管理及订单飞机架数达 1158 架;自有、管理的集装箱箱队规模达 405.3 万 CEU(可以理解为它有 400 多万个集装箱)。
2020-2022 年,虽然航空业不景气租飞机生意一落千丈,但是集装箱可是火爆了:
一个 40 英尺(约 12 米长、2.3 米宽、2.4 米高)的集装箱,在 2020 年 1 月,从宁波港运到美国,运费大概在 1500 美元左右,但到 2021 年 8 月,这一价格直接突破 2 万美元,最高点涨到 2.5 万美元,涨了 16 倍。
在当时,300 个集装箱的运费,都快够买一艘船了。
第一个航运高峰是 2020 年 3-6 月,当时,海外爆发大规模,各国停产停工,唯独咱们的工厂正常运行,可劲儿开工,把产品往全球运。
按说这高峰持续一年差不多了,然而到 2021 年,海外遭遇两次新的疫情大暴发,加上占世界海运贸易 14% 的苏伊士运河被 " 长赐号 " 拦腰截断,引发 " 世纪大堵船 ",运价刚跌回来一点,又涨了个新高。
不只航运公司挣大钱,连海运拉客的中介——货代都赚翻了。有货代公司透露,自己业绩好的员工一个月能挣超过 10 万。
平时货代是帮船找客户,到 2021 年地位变化很大,各种需要发货的公司都求着货代帮自己抢船上的舱位,有的货代甚至 " 变身 " 黄牛,加价代客户抢舱位。
渤海租赁作为集装箱的包租公,这笔生意自然也火爆,员工电话打到爆。
所以,虽然 2020 年到 2022 年,渤海租赁连亏三年,总计亏了 109.22 亿元,主要是因为飞机租不出去,但是不妨碍员工挣钱,人均薪酬还是在 160 万 -190 万之间。
而从 2023 年到现在,随着航班数量大反弹,租飞机的生意也好起来了。
年报中显示,渤海租赁的高管们工资也不高,还达不到人均薪酬呢,因为高管不是冲业绩的主力。
渤海租赁在年报里也解释称,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境内子公司员工 93 人,2024 年度支付人工成本约 5850.7 万元;境外子公司员工 487 人,2024 年度支付人工成本约 95909.9 万元。也就是境内员工人均年薪是 63 万元,境外员工人均年薪 196 万元,要把这飞机、集装箱租出去,生意主要是靠海外。
有意思的是,这第一名的渤海租赁,还有第二名的陕国投 A,你以为想去就能去吗?
平时在招聘网站上,基本上搜不到他们发布的招聘信息。这两家的员工总数分别为 580、665 名,人均年薪过百万。怎么说呢,这种公司偶尔才缺人,缺的也不是普通人,所以到招聘网上发布信息招人是不可能的。
通常认为,他们的招聘包含两种情况:
如果要应届生,估计内部推荐小辈消化了,自家亲戚、客户亲戚、领导亲戚,这领导还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推的,要么级别高,要么跟公司业务有关;
如果需要什么技能或者资源或者办特别的业务,要走社招的路子,也是两条路走,一方面内推,另一方面就是直接去找同行挖人。
2. 总经理年入千万的信托,笑到最后还得看风控
说到这里,我们来说说第二名的陕国投,属于信托行业,跟渤海租赁比起来,人均薪酬是没那么高,去年首次超过 100 万。
陕国投的主营业务是金融信托,规模也不算靠前,最近十年来营收从 10 亿附近逐渐增长到去年的 29.28 亿。
但是人家稳健,陕国投的净利润也逐年增长(中间低谷的 2017 和 2018 年,是信托行业打破刚兑营收净利同步受影响):
信托行业是金融行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但是从业人员只不到 2 万人,硕士及以上人员占信托从业人员 60.87%(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2023-2024 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
目前,信托行业还是前台的财富顾问和项目承做收入比较高,但后台的收入也相对整个金融行业算高的,风险经理能拿到 30 万 -60 万,运营和行政也在 15 万 -30 万之间。
从公司来看,民营系的信托分钱更多,业务提成往往能达到团队创收的 20%-30%。而央企类的信托,风控严穿透看资产质量好,但收入会低一些,就算是央企的信托公司董事长,税前全薪不能超过 80 万元。
虽然现在陕国投是金融圈的人均薪酬第二名,在信托行业中是最高的,但其实,信托行业曾有过一个更有名的大牛薪酬神话,那就是安信信托。
早在 2014 年开始,安信信托(现在叫建元信托)就是上市金融公司中,人均薪酬率先超过百万的,遥遥领先。在那时候,安信信托在金融圈内号称 " 最令人羡慕的 offer"。这 A 股市场的最高薪酬,是怎样炼成的?
安信信托 2014-2017 年人均薪酬都是一百多万,巅峰的 2016 年是 217.27 万,这收入水平,在北上广买学区房都不怕。
平均薪酬高,高管的薪酬就更惊人了。
通通都是七位数,还每年递增,即使 2018 年安信信托财报亏损了,仍然丝毫不妨碍高管们涨工资的节奏。
2018 年,总经理杨晓波的薪酬是 1098.8 万,个人所得税都估计要交出接近 500 万了!
三个人这 6 年当中,领到手的工资合计 8211.27 万元,
薪酬高,最主要源于一个占比逐年上升的业务——主动管理。为什么盯上这个业务,不是说其他业务不挣钱,而是这个业务利润空间大:
跟被动管理比起来,主动管理的费率高,被动管理费率低。主动管理报酬率是 1.5%,被动管理报酬率在 0.1%-0.35% 之间,而且被动管理中一半是通道业务,所以主动和被动差距好几倍。
这也是 2014-2017 年之间各家证券公司的分析师们发了 63 篇研报,强烈推荐安信信托的最大理由。
第二第三个问题就来了,诉讼和辞职,背后都是因为风险,风险从房地产和实业来,安信信托往这两个方向投的钱太多了,占比都是七八十个百分点。
2013-2017 年房地产日子好过得很,实业也很不错,躺着数钱妥妥的,但是最近这两年,政策上不想房价涨泡沫,实业又和全球经济绑在一起,日子都不好过,这爆雷什么的风险就都出现了。
信托虽然不是刚兑,作为通道方理应风险不大。但是在前些年疯狂扩张追求规模的时候,很多公司都默默签订了抽屉协议,有的是安信信托自己负责,有的是大股东国之杰负责。
何况,安信的项目里,冒出了一大堆雷。
第一个雷是印纪传媒。2018 年 1 月,安信信托花了 13.61 亿从印纪传媒肖老板手中那买下 1 亿股,协议签完四天,印纪传媒就停牌,复牌后连吃 7 个跌停,迅速退市,这笔钱亏光。
第二个雷是中弘股份的债。安信信托有一笔中弘股份股东 5.5 亿的债权,担保物是中弘股份的股票,然而,在债务到期前几日,中弘股份就被终止上市,这钱也没还,又计入减值准备了。
除此之外,安信信托持有的美锦能源、宏达股份、海通证券等十余只股票全都亏损。
最后,领了千万高薪的总经理杨晓波,吃了一波处罚,取消了金融机构董事或高管的终身任职资格。
至于安信信托的烂摊子,无人能解,最后是国资出钱接手的,最终安信信托变成了建元信托,现在的信托薪酬一哥就成了陕国投 A。
在安信疯狂投主动(主要是房地产和实业)的时候,陕国投可没那么激进:
陕国投的主动占比最高的时候也才 26%,虽然没有安信挣钱多,奖金、提成什么的也低一些,但是风险好歹是可控的。
尤其是这几年,陕国投基本上都投市场上的标品,对地产和实业基本上不怎么碰了。
3. 券商价格战卷费率," 一哥 " 宝座不好坐了
金融圈人均薪酬第三名,总算来到了券商一哥中信证券,虽然没有过百万,但是这个薪酬水平也很稳。几年前中金的人均薪酬一度超过百万,后来主动下调一波,就排到后面了(去年中金的人均薪酬 64 万,在券商中排第五名)。
跟前两家公司相比,中信证券的员工人数是 26781,这么多人还能都领上高薪,就不容易了。
在招聘网站上,中信倒是有挂岗位,但放出来的几乎都是 IT 岗位。
薪资多在 2 万左右起步,大部分要求硕士,少数岗位本科也可以,有证券从业经历的优先。这个咱熟悉,银行和券商的 IT 岗位,985 理工院校的可以去,上财和央财的信息学院也是年年都有人去,尤其上财的信息学院有个说法,投银行券商的 IT,本地户口男生基本上一投一个准。
不过,最近银行圈在收缩关停 APP,因为之前做得太多了,"XX 银行 ""XX 银行信用卡 ""XX 美好生活 " 之类的,一家银行恨不得五六个 APP,估计后面都要缩减到一两个,这块的技术人员应该会转做其他项目。
问题回来了,为啥投行、研究所、自营这些部门的岗位没往招聘网站上面挂呢?因为这些岗位主要靠内推和同行主动跳槽,行业就这么大,资源、能力、履历,很透明的,根本就不需要公开招聘。
投行的团队,主要构成是两三个 VIP 和几个干活儿的,VIP 有企业方对接拉来 IPO 单子的,以及上下打点的关系户,干活的人现在一点都不缺。
研究所虽然招的时候看专业看学历,行研跟分组相关的专业比如医药化工新能源计算机半导体,再加上一个金融财会的,比较吃香。但是研究所这几年很少校招了,因为招实习简历就已经爆了,门槛设成 C9 和藤校,也不会缺人的。
CT 还出过八卦,美女研究所长 PUA 实习生,直接晒他们的出勤时间,然后说,有几个实习生工作在 8 小时以下,那只干五个多小时的直接取消实习资格,8 小时以下的建议单独沟通,不能提高的全部劝退。
而这些实习生的工资,每天只有 80-100,简直是时薪只给 10 块不到,麦当劳都要给 25 了,也太便宜了。
自营和资管这样的部门,更看重人能不能做出收益,学历不好使,更不怎么走校招。
最后,是券商的基层营业部。在后台就是朝九晚五的固定活儿,不扩张建新营业部放不出岗位需求;做前台的话,工资就跟客户数和资产量有关,如果要换一家券商,花几个月把他们迁过去,创收和工资还是差不多的,那还有必要换吗?所以,经纪人和投顾也是非常稳定的,需要招人也是同行挖,或者有资源的客户关系户塞人进来,校招来个普通的毕业生可能业绩都完不成。
这一年多的牛市,券商营业部的员工收入虽然有涨,但并没有暴增,因为经纪业务费率已经卷到最低了,从千一时代到万三时代,现在连万一都不到,没有啥利润,两融还有点肉,但是各家也在比拼谁的利息低,没有留多少空间。而且熊市的时候能多卖点固收类产品,现在行情好了,很多客户都转移资金来炒股,也就卖私募产品能多创收。
投行去年项目少,很多公司都缩减了,今年项目多,但主要是赴港上市的多,要么在 A 股上着困难转去港股,要么是 A 股已经上市了,去港交所再搞一笔,变身 "A+H",今年港交所忙得,7 月 9 日那天,5 家公司同时 IPO,锣都不够用了。
相比之下,研究所就比较惨了,全市场的公募和私募都在减费降佣,给券商的佣金就调低了,目前,公募基金支付给券商的佣金率最高也不超过 0.05%,以前可是 0.076% 左右。看起来,降得好像不多,实际上券商本身的交易成本在 0.02%,也就是说利润从 0.056% 降到了 0.03%,拦腰斩断。
总的来看,虽然券商的高薪赶不上租赁和信托,但是胜在员工数量大,要进入这个行业还算相对容易的,但不管是租赁、信托还是券商:
要想拿高薪,最后拼的都是业绩,看资源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