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 12小时前
在美国,有多少毕业生沦为AI的纯耗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差评前沿部 ,作者世超

众所周知,现在这些 AI 大模型,一个个都能上天,巴不得赶明儿就统治地球。

  资本圈现在也是框框砸钱,动不动就一亿美金挖人才,巅峰时期的爽子都没他挣得多。

可能有些差友印象中,AI 不就是靠这些大牛搭建框架,然后找人把整个互联网的资料 " 哐哐 " 往里灌,然后就顿悟了嘛。

但其实,人工智能,它首先得靠人工。甚至你自己,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AI的免费劳动力。

  不信你回想一下,短视频刷着刷着,突然弹出来一个窗口,问你刚刚那个视频是不是广告,或者对上个视频满不满意?甭管你是好心还是手滑,只要你点了提交,朋友,你已经成为了算法进化 Play 中的一环。

这跟在一堆图片里找红绿灯的人机验证一样,本质上,就是在薅你的劳动力。

不仅咱们普通人被迫营业了,在这背后,还有一帮 AI 的老师、保姆、甚至是心理医生,也在日以继夜地给 AI 擦屁股喂养料。

但比起这些光鲜亮丽的 AI 和明星科学家,这帮人的日子过得却是相当牛马。

  前几天有国外媒体曝光出来,在 Google 打工的 AI 评估员今年已经好几次集体发牢骚了,原因也很简单,你谷歌台面上财大气粗的,咋就给我们这些打工人这么点钱,打发鬼呢?

要理解他们为啥闹脾气,就得先看看他们干的活儿。

在以前训练 AI 的时候,特别是视觉模型,干的都是些纯体力活。比如我们在两年前为了做选题,就曾亲身体验过数据标注的兼职。工作内容很简单:在一张照片里,把文字、车和人给框出来。有手有电脑就行,俗称 " 拉框 "" 打点 "。

听着简单,但实际上是 " 赛博流水线 " 上的计件工。一张图片里的文字框,框好一个 0.03 元。手速快的话,一分钟能框个 5-8 个,也就是毛利 0.24 元。如果想完成日入 150 的小目标,一天得框整整 5000 条文本。

  这还不算甲方的奇葩规则,看上去都是货车,你得精准区分 "truck" 和 "van";框要和标注物边缘紧密贴合,误差不能超过 3 个像素,否则就白干。试标没薪水,返工是常态,性价比极低。

但对于现在的大语言模型来说,评估就没这么简单了。评估师要干的,是评估 AI 生成的内容。比如,用户问 Gemini 一个关于天体物理学的问题,Gemini 给出的答案,对不对?引用的资料,准不准?说话的语气,像不像个专家?

  再比如,用户让 AI 写一首莎士比亚风格的十四行诗,AI 写出来的东西,有没有那股味儿?甚至,当 AI 遇到 "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谎?" 这类伦理困境时,它的回答是否符合主流的道德观?

这需要的就不只是眼力,而是判断力、审美、领域知识和足够高的文化素养。

所以能干这活儿的,都不是一般人。

根据外媒报道,Google 的承包商招来的这帮 "AI 老师 ",很多都是经验丰富的作家、有硕士学位的老师、甚至是物理学的博士。他们是 AI 的文学顾问、伦理审查官、专业知识教练。

那问题来了,这么牛逼的一群人,干着给几千亿美金估值的 AI" 铸魂 " 的活儿,工资得多少?

  答案是,时薪 16 到 21 美元。一个月也就三千美金。

这个钱在美国有多低呢?我就这么说,你今天啥也不干,学流浪汉往大街上一躺,两腿一蹬小被一盖,联邦政府发的救济金都奔两千去了。

而与此同时,在 Google 总部写代码的 AI 工程师,年薪 10 万美刀都是低的。

所以人家出来闹,也真不是矫情。大家都是硕博,凭什么你写代码的年薪几十万美刀,我们这些连学生贷款都还不上?

这背后,其实就是硅谷精英们信奉的那套老思想在作祟:技术至上,文科无用

  在他们眼里,工程师是改变世界的英雄,而那些学文学、历史、哲学的,工作价值看不见摸不着,自然不受重视。这些思维在以前确实是能讲通的,但是在AI这里面,还真就不一定。

这就好比生孩子,工程师负责把孩子 " 生 " 出来,但孩子的三观、谈吐、品行,就不能只靠家长,得是学校和老师来教。

所以对这些精英来说,这就显得很拧巴。一边觉得学文学、学历史、学哲学的人没啥用,创造不了价值;另一边,他们又不得不依赖这些 " 非计算机 " 的知识和认知,来保证他们的赛博生命,别变成糖人。

实际上别说美国,视线转回国内,你会发现剧情也大差不差,甚至 " 赛博包工头 " 们还玩得更花。

  比如以前大专就能干的数据标注工作,现在要求本科学历,有些甚至明确要一本、全日制 985/211 以上,还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某大厂外包的标注岗位要求,就恨不得把所有的大学专业名录都给贴上去。

这就很奇怪了,既然门槛都提到 985 了,为啥工资不像算法岗那么高?

一个有 211 本 985 硕背景的土木应届生小夏,接了一份 AI 数据标注的 offer,工作内容主要是对 AI 给出的题目答案进行纠正,但实习没多久她就跑路了。

  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看重的是你脑子里的专业知识,好用来帮模型学习进化,这个岗位本身不会让你学到太多新东西,也很难有什么职业上的发展。

说白了,就是把你的知识一次性榨干,注入到 AI 里。虽然有些岗位薪资能到 7-10k,听起来还行,但改变不了这是 " 赛博流水线 " 的事实。

你说它没有含金量吧,但又是 AI 发展必须的燃料,毕竟大模型是经典的 Garbage in,Garbage out。这么重要的东西,为啥大厂不组建一个自己的数据标注团队呢?

  理由很简单:需求量大、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一下子招这么多正式员工,划不来,外包出去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于是,一个庞大的金字塔产业就此诞生。顶层是少数几个算法天才,而构成它庞大塔身的,是这些被当作小时工的高材生们。维持这条流水线运转的,就是专门承接外包项目的 "AI 时代的包工头 "。

实际上,这些外包公司的链条远比想象中的更长:甲方包给乙方供应商,供应商再转手给二包、三包甚至四包。项目经过层层转包,下游的小工作室为了利润,更谈不上什么规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彤彤,干了四五年数据标注,每个月到手 4-6k。公司想要拿绩效,不光看正确率,还得超出公司规定的任务量,她后来就很少能拿到了。

  更离谱的是,今年 2 月份,因为甲方的项目调整,整个项目组说没就没了,直接原地失业。

而这种不稳定的工作状态,在这反而是常态。

有员工反映,项目期间疯狂加班,项目一结束,公司就让他们自己请假调休,调休没工资。等新项目来了,可能还得重新面试。工资少就算了,绩效还跟正确率挂钩,低于 90% 当月绩效直接取消。碰上项目验收有问题,工资都可能发不出来。

在他们眼里,员工可以随时替换,反正门槛低,你不干总会有人干。

这种层层转包、压榨到底的模式,到今天已经成了全球 AI 产业的 " 路径依赖 "。

比起国内这些数据民工,在这座金字塔真正最底层的劳动者,献祭的早已不只是时间和知识,而是自己的精神健康。

  比如为了让 ChatGPT 学会拒绝暴力、色情等内容,OpenAI 把互联网下水道里最污秽的玩意儿——谋杀、虐童、自残——打包外包给了肯尼亚的工人。他们拿着不到 2 美元的时薪,一篇篇地阅读和标注这些内容,不少人因此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亚马逊吹上天的无人超市 Amazon Go,号称顶尖计算机视觉,结果背后是 1000 多个印度员工盯着摄像头手动确认。多伦多街上的网红送餐机器人,背后也是菲律宾打工人在半夜操控。

说白了,对很多科技公司来说,让人类表现得像个机器人,远比让机器人表现得像个人类,要便宜得多。

说了这么多,咱也不是说 AI 不好,AI 毫无疑问是一座伟大的奇观。但伟大不应该建立在一片看不见的废墟之上。

  我们赞美人工智能,却往往对背后的人工,视而不见。

这事儿说白了,就跟古代修金字塔、挖大运河差不多。东西是好东西,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支撑起这些奇观的,是无数被消耗、被磨损、甚至被牺牲的底层劳动者。

要让 AI 实现它应该做的事——解放生产力,解放人类,首先人类自己要学会尊重自己人。最起码,尊重知识和劳动。

没有爱的家庭,不会养出会爱人的小孩,AI 亦是如此。别让高科技,最终变成了压榨劳动力的工具。

撰文:纳西 & 西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数据标注 谷歌 人工智能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