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不差钱,但差一个全球资本舞台。
作者 | 孙梦圆
编辑丨于婞 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这是野马财经的第 4889 篇原创
本文约 4970 字,阅读时长约 10 分钟
2025 年 10 月 14 日晚间,迈瑞医疗 ( 300760.SZ ) 扔出两枚 " 深水炸弹 " ——宣布启动港股二次上市计划,同时联合创始人成明和卸任副董事长。
目前,联创成明和卸任后仅保留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务,此举被明确标注为 " 配合港股上市需要的治理结构优化 "。
这场资本与人事的 " 双响炮 ",揭开了这家医疗器械巨头持续全球化战略的决心。对于冲击港股,迈瑞医疗表示,本次申请港股上市募集资金,可进一步助力公司拓展海外业务,打造国际影响力。截至 10 月 17 日收盘,迈瑞医疗报收 225.5 元 / 股,总市值 2734 亿元。
长期从事医药行业研究的奥优国际董事长、推医汇总编辑张玥认为,迈瑞医疗作为创业板龙头企业,其赴港上市的核心战略意图显然超越了单纯的融资需求。公司更看重的是借助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平台,系统性地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图源:罐头图库
从 " 东方来客 " 到 " 港股远征 "
实际上,迈瑞医疗的资本故事,不止是 "A+H"。
2006 年,迈瑞医疗成功登陆纽交所,募资 2.7 亿美金,成为中国首家美股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彼时跨国巨头垄断高端市场,迈瑞医疗凭借监护仪、麻醉机等产品打开缺口,市值一度突破 30 亿美元。
2016 年,在完成了渠道建设后,迈瑞医疗决定私有化退市,彼时,公司估值已较上市初增长超 5 倍。
2018 年,迈瑞医疗回归 A 股创业板,募资约 60 亿元,创下当年创业板最大 IPO 纪录。彼时,迈瑞医疗方面表示,主要因为公司实现品牌国际化之后,业绩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价值仍被市场低估,这么做也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事实的确如此。在迈瑞医疗回归私有化之前,公司在美股的市盈率仅约 18 倍,市值约为 223 亿元人民币。而对比同期国内的上市医疗企业,如企业规模、研发能力均不及迈瑞医疗的鱼跃医疗 ( 002223.SZ ) ,其市值则达 343.39 亿元,高出迈瑞医疗 100 亿元不止。
如今,迈瑞医疗又要叩响港交所大门,开启了新一轮的资本化操作。
图源:罐头图库
公告显示,此次迈瑞医疗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 10% 的 H 股 ( 超额配售权 15% ) ,募资投向国际化扩张与研发创新。
赴港上市的决心,或许与迈瑞医疗不断增加的海外营收有关。
今年,迈瑞医疗已经从纽交所退市近十年,但海外营收暴涨。数据显示,2025 上半年,迈瑞医疗实现海外收入 83.32 亿元 ( 同比 +5.39% ) ,其中独联体及中东非地区实现了双位数增长,随着海外高端客户群突破和本地化平台建设取得了稳健增长,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约 50%。
具体业务来看,IVD ( 体外诊断 ) 已经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海外 IVD 增速更为突出。数据显示,迈瑞医疗体外诊断产线在 2025 年上半年实现收入 64.24 亿元,同比下滑 16.11%,但国际体外诊断产线同比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国际收入占该产线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 37%,其中国际化学发光业务增长超过了 20%。
从资金缺口来看,迈瑞医疗似乎也不太差钱。
2025 年 6 月末,迈瑞医疗货币资金高达 169.67 亿元,资产负债率仅 25% 左右,资金充裕。强大的造血能力,让迈瑞医疗底气十足: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124 亿元,近 5 年净资产收益率 ( ROE ) 稳定在 30% 以上。
不过,现金流的下滑趋势也让迈瑞医疗有了隐忧。
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迈瑞医疗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 39.22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54%,公司坦言,这一变化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直接相关,同期公司营业收入 167 亿元、同比下降约 18%,归母净利润 50.7 亿元、同比下降 33%。海外市场虽贡献 50% 营收,但发展中国家业务增速放缓至 5.39%。
图源:迈瑞医疗 2025 年半年报
今年 8 月,迈瑞医疗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尽管短期业绩承压,迈瑞医疗正通过加码 " 设备 +IT+AI" 数智生态布局来穿越周期,公司上半年研发投 17.77 亿元,占营收比重达 10.61%,试图将现金流压力转化为结构性调整的契机。华安证券也指出,随着海外中大样本量客户突破持续和 MT8000 流水线销售放量,迈瑞医疗国际体外诊断产线未来有望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 2025 年 5 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明确表示,公司设定的战略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即至 2030 年,成功跻身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前十。与此同时,迈瑞医疗管理层进一步透露,公司计划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70% 以上。
从纽交所的 " 东方来客 " 到港股的 " 远征 ",迈瑞医疗的资本棋局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用全球市场的资源,攻克中国高端制造的壁垒。
张玥指出,双平台资本运作模式,彰显了公司从中国领先迈向全球领先的雄心。迈瑞医疗选择此时落子香港,既展现了把握战略机遇的前瞻性,也透露出通过国际化升级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决心。这种在行业调整期进行的战略卡位,往往能为下一轮增长周期赢得先发优势。
" 买买买,购购购 "
迈瑞医疗成立于 1991 年,2018 年上市,总部位于深圳。上市当年,迈瑞医疗的营收、净利润均创高点,营收首次超 200 亿元,净利润首次超 70 亿元。疫情期间,迈瑞医疗靠着呼吸机的生意,坐稳了 " 创业板市值一哥 " 之位。此后,在监护设备、呼吸机、麻醉机、除颤仪等设备领域,迈瑞医疗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2000 年,迈瑞医疗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当时公司成立了国际业务部,以高性价比的监护仪、麻醉机等产品切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同时通过代理渠道逐步渗透欧美基础临床领域。
在医疗器械行业有条铁律:" 无并购,不巨头 "。公司通过并购扩充产品线,获得更多的销售网格和技术壁垒。在美股上市后,有钱的迈瑞医疗就开启了 " 买买买 " 的进程。
2008 年,迈瑞医疗以 2.02 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全球第三大监护产品厂商 Datascope,同年还收购了瑞典呼吸气体检测领域知名品牌 Artema。
2013 年迈瑞医疗又以 1.05 亿美元 ( 折合人民币 15.7 亿元 ) 收购了美国超声诊断企业 Zonare,同年还收购了澳大利亚企业 Ulco。除此之外,迈瑞医疗在国内也先后并购了深科股份、苏州惠生、长沙天地人、杭州光典等企业丰富自身业务管线。
作为支撑迈瑞医疗未来长远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迈瑞医疗近年来也在 IVD 领域加大全球化布局,在核心原料、技术、供应链持续加码。2021 年,公司收购了全球知名的 IVD 原材料领域公司海肽生物 ;2023 年 11 月 30 日,公司完成了全球知名 IVD 品牌德国 DiaSys 75% 股权的收购,整合进展顺利。
2024 年初,迈瑞医疗豪掷 66.52 亿元并购惠泰医疗 ( 688617.SH ) ,杀入心血管赛道,打响科创板 "A 控 A" 现金并购第一枪。
频繁的并购,在推动迈瑞医疗业务规模扩张与技术版图扩容的同时,也使迈瑞医疗的商誉逐年攀升。截至 2025 年上半年,迈瑞医疗的商誉余额已达到 115 亿元,若剔除 2024 年收购国内企业惠泰医疗所产生的 60 余亿元商誉,公司因海外并购累计形成的商誉约为 50 亿元。这一数值,相较 2018 年 A 股上市时的 13.8 亿元商誉,增幅约为 300%。
事实上,迈瑞医疗并没有否认并购的野心。2022 年,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在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全球巨头收并购业务的收入占比普遍达到 60%,迈瑞医疗在多次大型国际收并购后,收购业务占比仅有 10%,未来会加速收并购。"
图源:罐头图库
迈瑞医疗在 2025 年 10 月 14 日的投资者交流中也阐述了其发展策略,强调公司坚持以自主研发为主、并购为辅的成长路径,并强调,在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是龙头企业进入新赛道、拓展新市场的重要方式。
迈瑞医疗表示,其并购并不以单纯扩大收入或利润为目标,而是着眼于强化现有主营业务、补充产品组合,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成长型业务发展。未来如有合适的海外标的,公司也将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推进并购,但所有举措均将服务于整体战略规划的推进。
医械版 " 中国合伙人 "
巧合的是,迈瑞医疗在宣布启动港股上市计划的同日,宣布成明和卸任副董事长,这位伴随公司 34 年的 " 元老 " 如今功成身退,仅保留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务,此举被明确标注为 " 配合港股上市需要的治理结构优化 "。
成明和的退任并非毫无预兆。作为迈瑞医疗 " 铁三角 " 中最后一位从核心管理层抽身的创始人,其淡出轨迹早有迹可循:自 2020 年卸任总经理后,他便开始系统性调整个人与公司的股权绑定—— 2025 年 7 月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 500 万股,实现超 10 亿元现金回流,持股比例相应从 5.29% 收缩至 3.83%。此次副董事长职务的卸下,更像是给这段持续十余年的创业元老掌舵史画上句点,也意味着迈瑞医疗正式完成从 " 创始团队主导 " 到 " 职业经理人团队 + 战略决策委员会 " 协同治理的新阶段过渡。
要知道,现年 64 岁的成明和,是迈瑞医疗 " 创业三剑客 " 里的 " 商业架构师 "。
1988 年,他就与另外两位创始人李西廷、徐航在深圳安科高技术有限公司 ( 下称:" 安科 " ) 结缘。成立于 1986 年的安科,主营医疗器械,背靠着中科院的大树,已经是当时国内科技化水平最高的公司之一。
清华毕业的徐航,在安科大受重用,美国镀金回来后,成为超声部的副总经理,还因为成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彩超诊断仪,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过,很快,崭露头角的徐航就体会到每多掣肘的苦恼,由于安科的技术是在美国技术支持下发展的,创新并不受到支持。郁郁寡欢的徐航经常与李西廷谈论理想和抱负。
李西廷的早期经历堪称一部寒门子弟逆袭的奋斗史。
1951 年,李西廷出生在安徽宿州砀山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于当地重点砀山中学。可惜,1966 年高考取消,李西廷未能上大学,学业中断后,他于 1966 年参军,成为湖北神农架山区的一名工程兵。1973 年高考恢复后,李西廷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从事超导磁体的研究工作,随后,李西廷也进入了安科公司工作。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他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并升任办公室主任,然而,在安科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国内医疗设备的匮乏与进口垄断的困境,同时也意识到在当时的体制内难以完全施展抱负。
1991 年,三位不甘平庸的才子离开安科,创办迈瑞医疗电子,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们也被称为 " 迈瑞医疗三剑客。不过,公司初期资金匮乏,靠代理国外设备起家,后自主研发低价监护仪,在李西廷的建议下,迈瑞医疗用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策略打开市场。
1997 年前后,代理业务受损的迈瑞医疗再次陷入资金困境。据 " 新浪财经 " 报道,作为董事长的李西廷,很大胆地找到了美国的华灯国际一笔 200 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让迈瑞医疗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引入风险投资的企业。
由于资金紧张," 三剑客 " 也出现了公司运营分歧。1998 年,初创团队中的三人:成明和、张巨平、严萍宜一起离开迈瑞医疗,创立了深圳市雷杜科技有限公司。
1998 年,迈瑞医疗成功推出了两个新的自研产品: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以及准全自动三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在研发的支持下,1999 年,迈瑞医疗的三大业务线基本成型:以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为主的三大业务基本成型,并成功实现了从代理商到生产商的转型。
2004 年,成明和重返迈瑞医疗,他的回归也被外界认为是迈瑞医疗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步,其带来的宝贵创业经验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为迈瑞医疗后续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徐航和李西廷相比,成明和更像是一个军师,由他一手搭建起早期的营销与运营体系,推动公司从单纯的代理业务,转向自主研发与销售结合的模式,为迈瑞医疗后来的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不过,即便逐渐淡出日常经营,2024 年,成明和仍拿着 499.81 万元薪酬,足见公司对其战略价值的认可。
时隔多年,物是人非,而当年那个 " 技术大拿 " 徐航,早已跳出迈瑞医疗的日常经营圈,做起了风投和高端房地产投资,还与马云成了好朋友。
徐航早年操盘的深圳湾一号项目,如今已是国内顶豪市场的风向标,其海外投资版图亦在低调扩容。据 " 野马财经 " 此前报道,2018 年 2 月份,马云带着一众人去武汉计划投资建设产业社区的时候,这其中便有徐航。早年云锋基金发起创立之时,徐航也是发起人之一,而徐航对马云旗下的公司亦有投资记录。根据天眼查数据,徐航参股的上海麒鸿投资中心 ( 有限合伙 ) 、上海经颐投资中心 ( 有限合伙 ) 便参投了蚂蚁金服。2023 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徐航以 1150 亿元身家位列第 99 位,财富轨迹与迈瑞医疗的成长脉络高度吻合。
如今," 三剑客 " 中只剩李西廷,74 岁的他仍然以董事会主席身份亲自挂帅,为公司港股上市筹备。值得一提的是,在 2025 年福布斯新加坡富榜上,李西廷以 130 亿美元财富位列第 5 位。
" 中国制造 " 正在进入全球医械市场,但若想追上美敦力、强生、西门子等强大对手,迈瑞医疗还要在研发上加把劲。而能否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也将是迈瑞医疗未来亟待解决的课题。你看好迈瑞医疗赴港 Ipo 之后的发展吗 ? 评论区聊聊吧。
© 野马财经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