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3 日凌晨,一辆疑似小米 SU7 的轿车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碰撞后起火,现场热心路人奋力救援,却因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而受阻。尽管消防人员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后压制住火势,并使用电锯切割车门进行救援,但遗憾的是,车内驾驶员最终已不幸遇难。
小米汽车这个刚刚踏入行业不久的新星,无疑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这已不是小米 SU7 首次卷入致命的交通事故,今年 3 月份,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 SU7 撞上道路施工封闭车道的路障起火,而当时舆论关注的角度普遍集中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是否可靠的争议度上。
然而,两起致命的交通事故似乎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碰撞,车门无法从外面打开,救援困难,短短半年内,相似的情节再度上演,这已然超出了一家车企的个案范畴,成为了一个全行业都需要面对的严肃议题: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筑牢安全的基石。
对于此次事故,很多人会将矛头指向隐藏式门把手,然而事实上,小米 SU7 Ultra 并未采用时下流行的隐藏式设计,但它采用了电动解锁的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车门的解锁由一个电控信号完成,而非传统的纯机械联动。
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后,一旦车辆电路系统因事故损坏而断电,这套依赖电信号的解锁系统便可能瞬间 " 瘫痪 ",即便它的机械结构本身完好,也无法从外部触发。而此次事件中小米 SU7 的电动门锁,其机械冗余设计是否到位?无疑成为最大的争议。
就在今年 9 月 2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份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恰恰说明了监管层已经敏锐地洞察到,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车门把手设计所带来的新安全隐患。
文件直指隐藏式或电动式把手可能存在的 " 强度不足、控制逻辑存在潜在风险、紧急情况下操作困难以及断电失效 " 等问题。它明确提出,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并确保在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能不经工具即可开启。
而成都的这起事故,成都的事故,如同一声沉重的警钟,用血的教训印证了这份技术标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它清晰地告诉所有车企,追求科技感与美观绝不能以牺牲最基础的安全冗余为代价,任何设计都必须为极端情况下的生命救援留下物理的、可靠的 " 后门 "。
小米汽车接连发生致命的事故,其安全可靠性方面是否存在缺陷,自然而然备受质疑。就在不久前,小米汽车因极端场景下 L2 辅助驾驶对风险识别或处置不足,可能引发碰撞风险,启动了大规模召回。而这一次事故之后,小米汽车又会给用户和消费者一个怎样的交代?得看后续相关部门调查的进展。
不过,无论是车门锁死还是智驾失误,都共同指向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于小米汽车这样擅长依托互联网优势迅速发展的企业,在实现量产跨越之后,如何才能扎实地补上汽车工业那堂最严酷的 " 安全课 "?汽车与消费电子产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的每一次系统更新都直接关乎生命安全,其可靠性必须经过海量真实路况与极端场景的漫长检验。
小米汽车初期展现了惊人的研发速度,但当数以万计的车辆驶入复杂现实道路,那些在实验室里无法穷尽的 " 长尾问题 " 便集中爆发。这不仅是小米汽车必须渡过的劫,也是所有以互联网模式入局造车的企业,共同需要跨越的 " 安全鸿沟 "。
归根结底,成都事件不仅仅是一起属于小米汽车的品控危机,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期的集体反思。当行业竞争从 " 续航里程 "、" 屏幕数量 " 的军备竞赛,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 " 安全可靠性 " 比拼时,那些曾被忽略的基础安全设计、那些在激进宣传中未被充分验证的智能系统,都可能成为引爆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汽车网评: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当务之急已不仅是修复一个车门的机械冗余,或是优化一个智驾的算法模型,而是需要从企业文化层面,真正将 " 安全第一 " 从口号内化为所有产品决策的基石。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它警示着我们,科技的最终目的不是炫技,而是为生命提供更坚实的守护。行业的进步,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对悲剧的深刻反思与对安全标准的不断苛求中,才得以真正实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