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9小时前
出行进化论:从哈啰两轮到无人驾驶的战略跃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九月的长江江面,一艘特别的游船正成为沿岸城市的热门话题。这艘被命名为 " 哈啰号 " 的游船,承载着光影艺术与国庆献礼的初心,从重庆启航,途经宜昌、岳阳等城市,最终抵达上海。

船上不仅搭载着顺风车、租车、单车的巨型装置,更设置了 " 对话气泡 " 互动云屏,让用户通过哈啰 App 上传的家乡寄语得以展示,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多维互动。

而在此同时,在上海外滩,哈啰首款前装量产 Robotaxi 车型 "HR1" 正式全球首发亮相。这款配备 8 个激光雷达、14 个高分辨率相机,核心算力突破 2000Tops 的自动驾驶车辆,标志着哈啰 Robotaxi 从技术研发迈向规模化、商业化落地的实质性一步。

从长江上的浪漫企划到外滩的科技盛宴,哈啰的创新节奏与国家出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展现出从出行平台到智能驾驶技术引领者的战略跃迁。

政策东风正劲。2024 年初,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 " 车路云一体化 " 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加速 " 车路云一体化 " 系统架构设计和产业化进程。政策暖风频吹,不断推出的行业发展指引为哈啰等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预示着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展现 Robotaxi 蓝图

光影流转的 " 哈啰号 " 游船巡游长江,科技感十足的 Robotaxi 驶上外滩,这家从共享单车起步的企业,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完成从出行平台到智能驾驶技术引领者的战略跃迁。

作为从技术研发迈向规模化的关键一步,哈啰 Robotaxi 在上海外滩亮相的首款前装量产 Robotaxi 车型 "HR1" 可谓惊艳业界。

在技术层面,哈啰选择了与传统 Robotaxi 分模块技术架构截然不同的路径。

哈啰自动驾驶联合创始人于乾坤博士在外滩大会上首次披露的 " 端到端 L4 技术体系 ",采用端到端一体式技术架构,直接将多传感器输入映射为车辆控制指令,显著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与决策一致性。

该系统以扩散模型为核心基干,结合专家知识先验,能够支持多传感器输入和动态策略调整,适配指令式驾驶需求,从而实现了对复杂交通场景的高精度理解与动态响应。

为支撑这一先进架构,哈啰构建了 " 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 " 三位一体的技术底座。通过与阿里云的深度合作,哈啰将建成万卡级别的算力集群,用于训练和迭代自动驾驶模型。

哈啰与阿里云 Qwen 团队深度合作研发的 " 道驭 " 百亿参数大模型,构建了包含数据挖掘、World Model 仿真与 VLA 云司机基座在内的三大云端能力。

其中,VLA 云司机基座大模型具备 500 亿级以上参数规模,不仅为车端模型提供蒸馏训练支持,更可通过云舱系统在必要时替代安全员发出脱困指令,为未来完全无人化运营奠定技术基础。

在确保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哈啰更是将安全性置于战略首位。" 安全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基石。" 于乾坤强调,哈啰将通过多重硬件冗余与端到端软件系统的结合,既保证系统功能的上限,也筑牢安全底线。

作为哈啰首款前装量产 Robotaxi 车型,此次全球首发的 HR1 在安全性设计上实现了全方位突破。据介绍,HR1 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 " 全冗余 " 的系统设计,从感知、计算、定位、底盘、电源、通信等六大维度构建了多重安全保障体系。

在硬件层面,哈啰首款前装量产 Robotaxi 车型 HR1 采用 " 全冗余 " 系统设计,从感知、计算、定位、底盘、电源、通信等六大维度构建了多重安全保障体系。

车辆配备 4 个中长距雷达、4 个盲区雷达、6 个毫米波雷达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配合多个相机,可实现 360 度多重多模态全覆盖。同时,车辆还集成了弹性波传感器阵列与舱内 OMS 相机,可实时监测车体结构状态与乘客行为,进一步提升运营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HR1 不仅具备行业领先的硬件配置,更在整车工程层面与主机厂实现深度协同。哈啰将与启辰汽车深度合作,携手打造 Robotaxi" 大平层 " 出行空间,在提升美观性与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同时,为乘客带来更宽敞、更舒适的 " 大平层 " 乘坐体验。

生态协同 加快商业化落地

哈啰在 Robotaxi 领域的布局强调生态合作与协同创新。

外滩大会期间,哈啰与启辰汽车、阿里云、地平线、禾赛等产业链核心伙伴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 Robotaxi 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的全链条协同。

9 月 11 日,哈啰与地平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基于 Robotaxi 运营场景,联合打造低成本、高安全的智能驾驶技术,推动商业化落地。这一合作覆盖软件算法、车规级域控制器及配套硬件技术,并完成端到端的系统集成与量产验证。

哈啰与启辰汽车深度合作,携手打造 Robotaxi" 大平层 " 出行空间,在提升美观性与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同时,为乘客带来更宽敞、更舒适的乘坐体验。这种整车工程层面的深度协同,体现了哈啰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根据哈啰公布的商业化路线图,公司计划在 2026 年实现前装车型的 SOP 量产,覆盖超 10 个城市、国际首城规模落地、达到万辆规模;2027 年部署超 5 万辆正向定义面向全球的 Robotaxi 车型。

目前,哈啰已在湖南株洲启动商业化试点运营,迈出了规模化部署的第一步。9 月 28 日,哈啰 Robotaxi 正式宣布落户江苏省溧阳市并启动运营。这是继湖南株洲之后,哈啰在全国布局的第二个 Robotaxi 项目,标志着其在智慧出行领域的版图进一步扩大。此次合作由哈啰与宁德时代、溧阳市三方共同推进,三方旨在通过科技赋能,共同探索未来城市出行新范式,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哈啰的生态优势还体现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场景资源上。这些海量用户不仅是 Robotaxi 服务的天然潜在客群,更是宝贵的 " 数据富矿 ",为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优化和场景适应提供精准且高效的素材。

在 9 月 26 日的云栖大会上,哈啰首席技术官刘行亮表示:"AI 革命正在深刻重塑出行行业,哈啰正以‘信息智能 + 物理智能’双轮驱动,加速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出行体系。" 从出行 Agent 到面向未来的出行 AGI,哈啰正在布局下一代出行技术。

驶向四轮无人驾驶的跃迁

哈啰的 Robotaxi 战略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其九年出行生态的持续积累与迭代。

从 2016 年以共享单车切入出行市场,到如今构建覆盖两轮、四轮及自动驾驶的多元业务矩阵,哈啰始终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技术驱动与场景拓展,逐步打通出行服务的全链条。其 Robotaxi 的布局,正是这一生态链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哈啰迈向 " 全场景智慧出行 " 的关键一步

截至目前,哈啰已构建包括共享两轮、顺风车、打车、租车、租电动车、换电、街猫等在内的丰富出行和生活服务矩阵,注册用户超 8 亿,成为国内领先的本地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

哈啰一条清晰的战略演进路径也由此清晰可见:从解决 " 最后一公里 " 的共享单车,到覆盖 3-10 公里通勤的租电动车,再到满足跨城需求的顺风车和打车服务。

而在未来,哈啰正在着力打造的 Robotaxi 可无缝嵌入自身的成熟生态,从而为用户创造从 " 骑行 " 到 " 自动驾驶 " 的无缝衔接体验。

这一从两轮向无人驾驶连续布局背后,是哈啰自身对用户出行需求的深度洞察和全场景覆盖的战略野心,更是基于哈啰对出行产业的前瞻判断。

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期。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当前,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东风与发展机遇。自 2021 年《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出台以来,自动驾驶框架初步建立,逐渐形成分级标准和测试方法范式。2017 — 2020 年我国对智能汽车测试运行及示范应用下达战略任务,同期对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做出规定,对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测试车辆等提出要求。

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放了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总里程超过 15000 公里。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还推出了更为开放的商业化试点政策,允许企业开展付费运营服务。这种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哈啰在 Robotaxi 领域的快速布局提供了坚实基础。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达到 118.5 亿元,预计 2025 年前后将迎来规模性产业化契机。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据瑞银报告预测,到本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 Robotaxi 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830 亿美元,全国将有约 400 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运营。

面对未来如此巨大的增量市场,这家从共享单车起步的企业,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完成从出行平台到智能驾驶技术引领者的战略跃迁。

从长江上的 " 哈啰号 " 游船到城市中的自动驾驶汽车,从共享两轮到 L4 级自动驾驶,毫无疑问,哈啰正以多元业务布局与前瞻技术创新,不断重构出行行业,拓展价值边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外滩 自动驾驶 阿里云 智能驾驶 传感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