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近日再度迎来重量级企业的动作。中国最大的 MRO 采购服务提供商京东工业,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新版招股书,计划发行约 2.533 亿股普通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这一进展意味着,京东工业在经历两次递表未果之后,再次迎来关键窗口期。此前 9 月 22 日,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支持,为此次上市扫清了制度障碍。业内普遍认为,若能顺利完成发行,京东工业将成为京东体系内又一资本化的重要平台。
京东工业的业务始于 2017 年,公司在京东集团的支持下切入 MRO 供应链领域,逐步建立了以 " 太璞 " 平台为核心的数智化供应链服务体系。MRO 即维修、修理与运维物资,覆盖制造企业日常所需的多类耗材与设备,市场容量庞大。根据披露数据,京东工业在 2024 年已成为国内 MRO 采购服务市场的第一名,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的三倍。在更广义的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中,京东工业市占率也达到 4.1%,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京东工业依托京东集团的电商基因和物流优势,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工业品分销模式的数字化能力,这为其在资本市场讲述成长故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财务表现看,京东工业过去三年保持稳定增长。2022 年收入约 141 亿元,2023 年升至 173 亿元,2024 年进一步增至 204 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 20%。利润端的改善尤为显著,2023 年公司净利润仅为 479.9 万元,但 2024 年已扭亏为盈,录得 7.62 亿元净利。今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实现约 4.51 亿元净利润,盈利能力初步得到市场验证。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京东工业的盈利改善主要源于规模扩张带来的运营杠杆,以及高毛利服务业务的占比提升。伴随客户粘性增强与供应链平台化效应显现,公司在未来几个季度仍有望保持较高增速。
客户与供应链资源同样构成京东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截至 2025 年 6 月底,京东工业服务客户数量超过 11,100 家,其中包括大量《财富》500 强企业,覆盖汽车、能源、电子、装备制造等关键行业。同时,公司平台上的商品 SKU 数已达 8,110 万个,背后是 15.8 万家供应商的广泛网络。和众汇富认为,这一庞大的资源池不仅保障了商品的丰富度与供应稳定性,也使公司具备议价能力和规模效应,在竞争激烈的 MRO 市场中建立起较高的进入壁垒。
尽管前景光明,京东工业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3 年 3 月,公司首次递交招股书,但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聆讯而失效。2024 年 9 月,公司再次更新招股书,仍未完成上市。此次递表已是第三次尝试,能否顺利推进,市场高度关注。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港交所对拟上市公司的盈利可持续性、独立性及公司治理水平均有严格要求,京东工业需要在披露中进一步回应毛利率较低、与京东集团存在关联交易等市场关切。尤其是如何在保持协同的同时展现独立运营能力,将是投资者审视的重点。
从行业环境来看,京东工业选择此时再度冲击 IPO,具备一定的市场契机。近年来,港股市场在政策推动与资金回流的背景下逐步回暖,对科技型、供应链数字化企业表现出更强接纳度。同时,国内政策亦在支持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链数字化,MRO 采购服务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环节,正在迎来需求端的稳步释放。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随着制造业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MRO 采购模式正由传统分销向平台化、数据驱动方向转变,这为京东工业创造了成长空间。
总体而言,京东工业此次再次递表,既是抓住资本市场窗口期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战略发展所需。公司已在规模、客户和技术层面展现出行业领先优势,但未来仍需在盈利模式和治理结构方面进一步夯实。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若能在聆讯中顺利通过,京东工业将成为国内工业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资本化样本。对于市场来说,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融资事件,更是中国 MRO 采购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