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昨天
理性消费时代的妙解:月销破六万,“零跑模式”突围百万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常   笑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顾     远

当汽车行业的竞争焦点,日益聚焦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快速迭代时,车企围绕 " 自研 " 与 " 外采 " 的路线之争亦是未曾停歇。

近年来,传统车企长期坚持的垂直整合模式逐渐松动,开始转向中国供应链采购核心技术。从电池系统到智能驾驶方案,中国企业的 " 自研方案 " 开始走到台前。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以 " 全域自研 " 为核心战略的零跑汽车,近期交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9 月 25 日,零跑汽车在其位于浙江金华的智能制造基地举行了第一百万台整车下线仪式,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达成此成就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而在随后的 10 月 1 日,零跑汽车官方又公布了 9 月交付数据,其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 6 万台大关,达到 66657 台,在月交付创新势力品牌纪录的同时,已连续七个月坐稳新势力销冠。

两则喜报联袂而来,不仅是零跑汽车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国新势力车企在经历了初期的野蛮生长、行业洗牌和技术沉淀后,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的缩影。

月交付破六万、百万辆达成

零跑造就行业增速 " 领跑者 "

当零跑汽车的第一百万台整车缓缓驶下生产线,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其商业逻辑在市场端的有力验证。

站在消费者视角来看,经历了 " 蔚小理 " 三分天下的早期认知之后,零跑这两年以一种近乎 " 黑马 " 的姿态,凭借稳健的步伐和持续的增长,悄然跻身第一梯队,并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叩开百万台大门的新势力企业。

根据公开数据,零跑汽车自 2023 年起便进入了增长快车道。2023 年全年实现交付 144155 辆,同比增长近三成;2024 年更是销售近 30 万辆,同比增长约 103.8%,超额完成了 25 万辆的年度目标。

进入 2025 年,其增长势头未减,1-9 月累计交付量已达 395516 台,其中 9 月单月更是突破 6 万台大关,同比增长超 97%。这一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增速,也显著领先于多数新势力同行。

站在品牌月交付突破六万台的节点上,这个成绩不仅创下了新势力品牌月度交付纪录,更标志着零跑已从 " 黑马 " 蜕变为具备持续爆款输出能力的主流玩家。

连续七个月位居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并且在新能源全品牌(包含传统车企转型品牌)排名中也稳定进入前十,甚至放到燃油车领域,也可以比肩很多传统品牌的月销水平,这种销量表现更说明了零跑汽车在终端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尤其是在市场整体增速放缓、价格战此起彼伏、消费者观望情绪渐浓的背景下,零跑能够维持这样的增长势头,其背后必然有其独特的市场逻辑和产品竞争力。

对此,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 朱江明在下线仪式上表示:" 我们用了五年时间,实现了从第一辆零跑 S01 到第 50 万辆零跑汽车的下线。我们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又完成了从 50 万辆到 100 万辆的下线,这说明零跑发展的加速度已经越来越快。"

从 50 万台到 100 万台,用时不足一年,零跑的这种增幅也创下了新势力品牌同阶段最快纪录。 数据显示,零跑于 2024 年 10 月 17 日达成第 50 万台量产车下线,至 2025 年 9 月 25 日实现第 100 万台下线,间隔仅约 11 个月。

而支撑零跑实现这种阶段性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其官方表述为核心技术的全域自研能力。

从 2015 年零跑诞生之初,就始终坚持的 " 全域自研 " 技术路线,如今终于到了 " 收获 " 时分。其技术储备覆盖了 LEAP 自研技术架构、八合一电驱系统、CTC(Cell to Chassis)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四域合一(智能座舱域、智能驾驶域、车身域、动力域)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算法等关键领域。

而这背后的产业逻辑也显而易见。首先,自主掌控核心技术,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更快地对产品进行升级和迭代,保持产品竞争力。

其次,通过自研替代外购,尤其是在核心部件上,可以有效降低对供应商的依赖,提升议价能力,并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研发成本,从而在定价上获得优势。

最后,自研技术还能够形成企业独特的技术标签和产品卖点,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不难看出,零跑试图构建的是一个 " 技术自研 - 成本优化 - 产品力提升 - 销量增长 - 规模效应 - 反哺研发投入 " 的正向循环。

而从其阶段性成果来看,这一循环显然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对此,朱江明也在下线仪式上激动的表示:" 我们希望在未来一年,同样可以在这里见证下一个 100 万辆零跑汽车的下线。"

全域自研

理性消费时代的 " 坚守者 "

当下的新能源车市,在经历了早期的补贴红利、资本狂热和概念炒作之后,行业正步入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发展阶段。

消费者不再轻易为噱头买单,而是更加关注产品的本质价值——配置、品质、价格以及综合使用成本。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零跑汽车长期坚持的 " 好而不贵 " 产品策略,似乎找到了其施展的空间。

" 好而不贵 " 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零跑基于全域自研能力构建的核心竞争力。 零跑的逻辑很清晰:通过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实现成本可控和品质可控。

例如,其自研的四域合一电子电气架构,大幅减少了 ECU 数量和线束长度,不仅实现了整车的减重,也能有效降低线束使用的成本。

类似的成本优势,并非通过牺牲配置或品质得来,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实现的。因此,零跑能够在保证 " 越级配置 " 的同时,坚持 " 成本定价 " 策略,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而为了支撑 " 好而不贵 " 策略并实现销量的持续增长,零跑多年来陆续构建出了相对完善的产品矩阵。 目前,零跑产品线已覆盖 A、B、C、D 四大系列,构建了包括轿车、SUV、MPV 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

从满足家庭出行的主力车型,到追求极致性能与豪华体验的高端产品,零跑力求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提供物超所值的选择。

全新战略级产品 Lafa5 在 9 月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全球首秀;而即将亮相的全新 D 系列,也将搭载领先的百万级技术及体验,真正以科技普惠重塑豪华旗舰。

这种全面均衡的产品实力,使得零跑不仅能够打造爆款车型,更能保持全系产品的更新迭代和持续竞争力,满足用户日益升级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这种 " 用户友好 " 的品牌形象,在理性消费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为其积累了深厚的用户基础和良好的市场口碑,这是其能够持续热销、实现超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原因。

跑通模式

" 含金量极高 " 的百万台下线

百万台下线不仅是一个产量数字的积累,更反映了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市场营销、渠道建设乃至财务状况等多个运营维度上的综合能力。

对于新势力车企而言,如何在快速规模化的同时,保持运营的健康度和可持续的盈利前景,是其从 " 网红 " 走向 " 长红 " 的关键。

而零跑的一百万台下线,无疑是一个 " 含金量极高 " 的百万台。这体现在其产品结构、市场布局、经营状况等多个维度,共同构成了独特的 " 零跑现象 "。

从产品结构看,零跑的百万台销量并非依赖单一爆款,而是多点开花、全系发力的结果。 其完整的产品矩阵确保了对不同消费层级和使用场景的覆盖,避免了因单一车型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这种产品策略的均衡性,使得零跑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整体销量的稳定增长。

从市场布局看,零跑实现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持续发力。 在巩固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零跑首创 " 轻资产 " 出海模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5 年 1-8 月,其累计出口量已超 3 万台,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榜首,并跻身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市场前列。

海外市场的拓展,不仅为零跑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百万销量背后的多元需求和丰富场景,不断沉淀、锤炼、转化为零跑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能力,进一步反哺其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形成规模效应和技术能力的良性互动。

从经营状况看,零跑正朝着规模化盈利的目标稳健迈进,并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2025 年上半年,零跑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这一节点早于小鹏、蔚来、小米汽车等同行。

同时,零跑在 2025 年还上榜了《财富》中国 500 强榜单和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榜单。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零跑 " 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建立成本可控、品质可控的技术优势,逐步形成技术能力和规模效应的良性互动 " 的商业模式开始奏效。

朱江明提出的 " 做龟兔赛跑的乌龟,每年进步一点点 " 的愿景也正在变为现实。

" 零跑现象 " 的本质,是中国经济动能转换背景下,以核心技术为驱动、敢于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新科技企业的成功缩影。 

而这种模式的成功,不仅增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更多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信心和借鉴。

车圈 " 安全 " 大战:任正非定调、余承东开炮,雷军能否接住这锤?

应宜伦中环敲锣,港交所智能座舱第一股响了!

一部 logo 史,半部辛酸泪,国产车的门面支棱起来了吗?

一份让人浮想联翩的文件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零跑 零跑汽车 核心技术 成绩单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