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 10-01
格力急于突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梦得

8 月中旬,小米和格力的高管来了一场 " 嘴仗 ",争论的焦点是:谁才是线上空调市场的第二?这场争辩的背后,折射出了家电行业格局的微妙变化。

过去,空调市场长期处于 " 美的、格力、海尔 " 的铁三角格局,如今小米成功撕开了一条缝隙。而小米空调的 " 成功 ",也让格力更不好过了。

格力空调向下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 年中国内地空调销售额达 3730 亿,占家电总销售额(9180 亿)的 40.6%。" 得空调者得天下 " 之说,一点不夸张。

空调行业作为家电市场的支柱,无论对于企业的营收、盈利能力,还是品牌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小米强悍的增长势头,确实给了格力冲击。

今年小米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科技家电收入增速 66%,其中空调出货量超 540 万台,增速 60%。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也再次明确了五年战略目标—— 2030 年进入大家电头部品牌的目标,空调业务做到中国市场前二。

反观格力,其核心盘开始松动。

今年二季度,格力营收、净利润双降,分别下滑 12% 和 10%,占主营收入近八成的消费电器业务(以空调为主)出现 5% 的负增长,成为拖累主因。让格力承压的,是市场结构的变化与线上渠道的弱势。

一方面是由于家用空调市场中低端机型销售占比提升,2025 年二季度线上 2100 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 50%,价格战激烈。而格力产品主要定位中高端,在低端市场竞争中未能占据优势。另一方面,中央空调市场同样疲软,2025 年上半年内销额同比下滑 10.1%,这也对格力造成了影响。

虽然全渠道市场份额排名来看,目前三大巨头的格局尚未松动,2025 年 7 月,奥维云网和 GfK 中怡康排名均显示,前三名分别是美的、格力、海尔。线下渠道中,对比小米空调,格力占有绝对优势。

但线上渠道已成 " 必争之地 "。根据 GfK 中怡康测算数据,从 2022 年起,线上渠道的销售额占比已经稳定在整体市场销售额的五成以上,2025 年 1~5 月甚至已接近六成。而小米的强势领域主要集中在线上。

这对于高度依赖空调业务的格力而言,没法儿不在意。

格力掉队

更重要的是,格力不仅要面临小米等新的挑战者,还有两位老对手美的和海尔,目前似乎和两位老对手的差距也愈发明显。

除了利润可观,无论是营收规模、增长速度还是多元化布局上,都面临严峻挑战。

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的营收分别为 2523 亿元,1565 亿元、973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16%、10%、-2.4%。

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60 亿元、120 亿元、144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25%、16%、2%。

从数据上看,美的的营收规模已经远远领先,约是格力的 2.5 倍。在增长速度上,美的和海尔的增长率分别为 16% 和 10%,而格力的营收却出现了负增长,显示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困境。净利润表现方面,美的盈利能力上也逐渐成为优势,格力利润可观,但其增速远远落后于另外两者。

更关键的差距在多元化布局。美的 B 端业务已经成为强劲的增长引擎,其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收入达 645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 26%。

C 端则通过 " 全品类矩阵 " 构建壁垒,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市占率均稳居行业前三,形成 " 多品类协同抗风险 " 的格局。

海尔的多元化布局也显有成效。家电业务依旧核心业务,占总营收约 60%,冰箱、洗衣机销售额连续十几年保持全球第一,为业绩增长提供了稳定支撑。

但格力在这方面则显得相对滞后。

尽管董明珠曾多次提到要降低空调业务的依赖,甚至在 2022 年直言 " 格力被空调困住了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这一目标依旧遥不可及。

2024 年,格力将空调与生活电器合并到 " 消费电器 " 板块,合并后的占比仍高达 78.54%,相比 2023 年 74% 的占比,并未呈现明显差距。

这就说明格力在多元化转型的道路上依然进展缓慢,空调业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从全球化来看,今年上半年,美的、海尔、格力的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 1072 亿元、791 亿元、163 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 42.5%、50.5%、10.2%,差距明显。

更关键的是,格力并不是不努力,只是转身太难。

格力失意的这些年

家电行业与科技行业不同,并不遵循摩尔定律,技术创新的空间有限,且产品的差异化空间越来越小。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格力早在 2013 年就开始着手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例如,2015 年,格力推出了自有品牌的 格力手机,希望通过智能硬件拓展业务范围。然而,这一尝试未能带来实质性突破,格力手机最终未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016 年,格力再次试图寻求多元化发展,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随后,2021 年,格力收购了格力钛,进一步拓展了在 锂离子电池、商用新能源车等领域的布局。尽管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格力的新能源产业链,但截至目前,这些业务仍未成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未能有效弥补空调业务增长放缓的空缺。

早在 2016 年股东大会,董明珠就明确指出,格力的空调业务增长空间已经不大,甚至直言 " 是神仙也没办法,必须要扩张 "。然而,尽管格力在多个领域进行过布局,依然未能找到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

董明珠曾提出,格力的空调业务占比最多应保持在 50%,但从目前的财报数据来看,这一目标依然遥不可及,空调业务仍占据格力营收的绝大部分。

十多年来的折腾无果,掉队的格力开始追赶同行,走得更 " 务实 " 了。

一方面,在消费电器主业承压的同时,格力的其他业务展现出亮眼的增长潜力。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板块录得收入 95.91 亿元,同比增长 17.13%;智能装备板块实现收入 3.14 亿元,同比增长 20.9%。但合计占比仍不足 11%;

另一方面,加速布局 " 董明珠健康家 " 门店,截至 2025 年 8 月已在全国落地 970 余家,通过 " 真实家居场景 "(厨房、客厅、卧室)展示全品类产品,主打 " 空气 - 水质 - 膳食 " 解决方案,试图打破 " 格力只有空调 " 的刻板印象。据格力透露,该渠道推出三个月内,冰洗业务销量增长 24%,净水系列增长超 40%,但从整体营收看,这些品类贡献仍不足 5%,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格力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结构 , 还很难说。

写在最后

在如今,美的、海尔同行早已完成多元化布局,且在全球市场获得一定话语权的背景下,格力还在拼命追赶。

暂时的掉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格力为什么会掉队?

回顾格力这些年的发展路径,我们能看到一家传统巨头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努力与挣扎。格力并非没有洞察到趋势,也并非缺乏行动的决心。它曾积极拥抱多个风口——从高调进军智能手机,到布局新能源、芯片、医疗健康等领域,这些尝试背后是格力对突破增长瓶颈的迫切渴望。

然而,这些跨界探索大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究其根源,主要问题并非出在技术积累或资金实力上,而是在于,格力似乎难以在新兴市场中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迅速调整战略的能力。

所以直到现在,格力还在因为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排名,和小米打起了嘴仗。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格力 小米 海尔 美的 奥维云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