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 14小时前
正在布展的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处处氤氲着人文气息——“这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使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正在布展中的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图为记者提前探馆。

记者 张立 摄

" 十年磨一剑,双剑二十年。红墙照碧水,青霜映紫电。书斋通田野,学海探神山。杏坛无穷业,光华在明天。" 昨天,记者在正在布展中的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门厅看到这幅字,正是冯骥才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建院 20 周年新写的。其中," 双剑 " 指的正是冯研院和博物馆。

" 我希望赋予博物馆文化厚度 "

冯骥才写的 " 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 ",挂在博物馆门厅,也印在他心上。" 我希望在天津大学建设这样一个博物馆,独特、精致、有深度,而且受学生欢迎。这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使命。" 冯骥才表示,因为热爱,所以即便已经 83 岁仍然坚持工作," 每天夜里十二点多,我还要看工作人员给我发的工作进度。有时候,老伴儿还说我,你别回消息了,让孩子们也早点睡。我的团队很优秀,我们都没有功利的想法。这么拼命,就是因为热爱。你要爱你的孩子,你肯定舍不得撒手不管。"

博物馆的外部施工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处于布展阶段。大门口的雕塑《天马》踏在一片草坪上,昂首扬尾,仿佛在说 " 欢迎你来探索这个神秘宝藏 "。从大门进来,院内景象焕然一新,澄心池内,锦鲤游弋,水榭宽敞透亮,不锈钢雕塑《李白》豪放飘逸。澄心池边,《徐志摩》《老子》《神鞭》等雕塑线条流畅,神韵各异。阳光盒子里,雕塑《挑山工》正挑着担子沿着台阶向上攀登……处处细节氤氲着人文气息。

对于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博物馆,冯骥才精益求精。" 金色的要放在白色的上面,这样才好看。" 在博物馆序厅,他看见展柜里的展品,让工作人员调整位置,力求以最美姿态呈现。" 其实我这不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个博物馆群,是‘学院博物馆化’理念的具象化。我希望赋予博物馆文化厚度。" 他很高兴,能将自己的理想博物馆揭开一角,让记者来感受。

"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条美的长河 "

当天,记者参观了大体布展完工的 " 美的历程 "" 海外名人手迹 " 展," 四驾马车 " 展览的绘画、文学板块,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非遗博物馆。在 " 美的历程 " 展厅,价值不菲的低反射玻璃,带来的超清晰 " 无玻璃感 ",让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雕塑,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记者眼前,甚至连雕像的眼睫毛都能看清楚。为了尽可能让人感受历代雕塑之美,有些展品甚至采用了无展柜保护的 " 裸展 " 形式。远古之浑朴天然、秦汉之大气浪漫、南北朝之灵动飘逸、唐之雄强阳刚、宋之温文尔雅、辽金元之刚劲俊健、明之敦厚内敛、清之精致繁华,这里仿佛一条流光溢彩、风情万种的中华民族雕塑历史长河,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斑斓的美及其巨大的创造力。

" 从美学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条美的长河,景象万千,时而雄奇险峻,时而放弛飘逸,时而雍容沉静,时而平和隽永。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美的历程。在各种艺术中,雕塑最能清晰地体现这种时代的美的嬗变。" 冯骥才讲述着 " 美的历程 " 展览的由来。他希望将这里打造成大学通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鲜活课堂,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感受中华民族美的诞生、各个时代的嬗变而产生的各自不同的美,从而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推开一扇汲取世界文明精华的窗口

" 海外名人手迹 " 展是冯骥才精神世界的独特一角,因为手迹是借助纸笔留下的心绪与情感,是人的生命痕迹,从中能感受到这些精彩生命的气息。其中第一个展品与众不同,是一个黑色小手提箱。原来,当年,冯骥才就是拎着它辗转世界各国,将收集来的各种海外名人手迹带回来。" 那些曾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不仅学识渊博、造诣高深,还眼界开阔、心灵丰富。" 冯骥才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为观者推开一扇汲取世界文明精华的窗口,从而开阔视野和胸襟," 所以这个展览,就是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修养,希望学生们在大学校园里不仅积累知识,还爱美、懂美,热爱生活。"

" 四驾马车 " 展览的绘画、文学板块匠心相连,呈现了冯骥才的生命史、文学世界和绘画天地,特别是文学板块,分为家世、生命长河、文学天津、版本 · 译本、创作分期、代表作、系列专题展等,展出了冯骥才数十年写作生涯中大量的版本、译本、手稿、手绘、日记、手记、信札、作品首发报刊、照片等当代文学珍贵的史料、实物、音像资料。在某种意义上,这里堪称一个当代文学和文化的活态现场。冯骥才的文学观是:" 记录心灵的历史和历史的心灵,挖掘人性和创造属于自己个性的语言与文本。"

" 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绘画;绘画是瞬息静止的文学。书房是一个一己的世界,又是一个放得下整个世界的世界;画室则如洞一样私密,家一样自由,神仙一样神奇。" 尽管他的 " 四驾马车 " 皆有重要建树,但冯骥才始终视文学为自己的主业,将作家视为自己最重要的文化身份。在他看来,自己的绘画是 " 散文化 " 的,而他为了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甚至几乎中断文学创作,其实来自一种作家立场,而非学者立场。

每次走进天津大学校门,冯骥才都会想:"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为什么会在天津这片土地上诞生?为什么没在别的地方诞生?这一定跟天津的独特文化有关。更深刻的理由,还需要我们去探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博物馆 天津大学 美的 张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