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团最新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投资与部署正在以远超预期的速度 " 急剧加速 ",这并非是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的重演,其关键区别在于真实存在的企业级需求为这轮投资热潮提供了 " 出口 ",形成了价值验证的闭环。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基于这一判断,花旗分析师大幅上调了对科技巨头的 AI 资本开支预测,将 2026 年的 AI 资本开支预测从 4200 亿美元上调至 4900 亿美元。同时,到 2029 年的累计资本开支预测也从 2.3 万亿美元提升至 2.8 万亿美元。
花旗指出,上调后的 2026 年资本开支增长预期为 24%,显著高于目前 20% 的市场共识。报告预计,各大科技巨头将在第三季度业绩指引中反映这一增量支出,整个 AI 基础设施产业链,包括半导体、硬件及其他基础设施供应商,都将从这轮加速投资中受益。
与此同时,花旗强调这轮 AI 投资浪潮与互联网泡沫存在本质区别。当前企业对 AI 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投资提供了 " 明确的外部验证 ",为投资循环创造了关键的 " 出口 "。花旗估计,到 2030 年 AI 算力需求将新增 55GW 全球电力容量,带来 2.8 万亿美元的增量 AI 算力支出。
重磅合作项目频出,投资狂潮加速
花旗报告指出,过去几周内,行业巨头们的动作凸显了 AI 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与速度正在提升。自 9 月初甲骨文披露与 OpenAI 达成价值 3000 亿美元的交易以来,市场见证了一系列重磅合作。其中包括:
英伟达与 OpenAI 宣布价值 1000 亿美元的合作,以部署 10 吉瓦(GW)的英伟达系统;
CoreWeave 与 OpenAI 的合作协议从最初的 120 亿美元扩大至 224 亿美元;
微软与 OpenAI 合作的 "Stargate" 项目持续扩张;
阿里巴巴则预计其数据中心容量将增长十倍,并与英伟达全面整合其 PAI 软件栈。
花旗认为,这些动向清晰地表明,为支持企业级 AI 服务需求和 AI 实验室的训练能力,基础设施投资的步伐正在急剧加快。
AI 基础设施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
花旗报告显示,AI 基础设施建设正步入加速期。据 Epoch AI 数据,自 2010 年以来,前沿模型训练算力以每年 4.6 倍的速度增长,超过摩尔定律增速的两倍。尽管 GPU 集群的计算性能和密度持续提升,但硬件和算法效率改进尚未跟上这一增长步伐,导致领先 AI 超级计算机的硬件成本呈指数级增长(每年 1.9 倍),训练功耗需求也快速攀升(每年 2.1 倍)。
花旗认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加速,本质上是终端客户需求驱动的结果。这一趋势在科技巨头们最新的业绩报告中已有所体现,其积压订单数据反映了强劲的需求。花旗预计,随着 AthenaHealth、日立、礼来和 Wolters Kluwer 等公司的 AI 项目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实际生产部署,这一趋势将在第三季度的业绩和指引中得到进一步确认。
此外,根据该报告的估算,全球对 AI 算力的需求到 2030 年将新增 55 吉瓦的电力容量,转化为高达 2.8 万亿美元的增量 AI 算力支出,其中美国市场将占 1.4 万亿美元。
并非互联网泡沫翻版
面对如此狂热的投资,市场普遍关心这是否会重演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特别是资金在巨头之间 " 循环 " 的现象,例如英伟达投资 OpenAI,而 OpenAI 又是英伟达和甲骨文的大客户。
花旗报告直接回应了这一疑虑,认为当前 AI 投资热潮与当年存在 " 关键区别 "。报告承认,vendor financing(供应商融资)的模式与 2000 年左右互联网初创公司和网络设备商(如 Nortel、Cisco)之间的交易有相似之处。
然而,报告强调,本轮 AI 投资存在一个清晰的 " 出口 "(off-ramp),即来自企业采用 AI 服务所驱动的、不断增长的外部需求。报告指出,当时许多互联网公司将巨额资金用于广告营销,以争夺一个 " 最终根本不存在的客户 ",而如今的 AI 公司拥有 " 清晰可见且可靠的需求水平 "。企业在知识检索、客户服务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收益,为这轮投资提供了 " 明确的外部价值验证 "。
即便如此,报告也提示,企业在看到 AI 收益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大规模采用所带来的风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