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环境一般,海外移民广告也非常多,很多中产家庭都跃跃欲试。
觉得国外 = 高薪 = 机会多。
真的是这样吗?
这几天,网上流行一个 " 深圳年薪百万的大厂夫妻梦碎日本 " 的视频,说一对名校毕业的学霸,在国内大厂拿着不菲的薪水,却因一次旅行便毅然辞职移民日本。
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在生活成本、文化差异隔阂以及创业门槛下不得不铩羽而归。
" 好房子租不到,只能租别人不要的廉价房 "。
" 只是简单的蔬菜水果一天都要几百块,一个月花费将近上万。"
" 家政价格是国内的三倍,实在不舍得雇人,只能自己做家务。"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
在一些社交平台或者微信推文上,你经常能看到企业高管去国外开出租车;大学教授到了国外只能做简单体力活;大厂程序员卖房润到加拿大,最后只能送外卖等故事。
一趟盲目移民,半生财富归零。
中国的中产,为何在异国他乡难以长期生存?
越来越多的中产产生移民想法,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的集体焦虑。
早在 2010 年,就有调查报告显示,约 68.5% 的中产阶层进入 " 房奴 "" 车奴 "" 孩奴 " 的新时代。
期间,一些人非常害怕因为房子贬值,理财亏损,还有一些人因为子女教育考虑移民他乡。
所谓中产,大多都受过良好教育,信奉努力可以换来成功,但高昂的房价、教育成本,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实从客观上讲,中产可以适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房子买偏一点,学校随机分配。
但中产的属性又决定他们不能将就,得保持外在的体面。
而移民产业恰恰抓住了中产阶层的这种焦虑,他们用诱人广告吸引着中产:
"50 万美金 = 美国房产 + 全家绿卡 "、" 买国内项目仅有 70 年的使用权,而买国外项目则是土地的永久产权 "、" 希腊 25 万欧元购房移民、土耳其 25 万美元购房移民…… "
这些项目被包装成 " 性价比高 "、" 投资潜力强劲 " 的中产家庭移民优先选择。
在移民中介的描绘中,中产一旦豁出去,就能打开国外的新世界:
住在郊区有 4 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1 只狗,2 辆汽车,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
不卷不躁,岁月安好。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移民中产却发现,真移过去,情况并不是那么回事。
比如前几年热门的移民国新加坡,已经从万人追捧,变成了 " 遍地都是中国人的后悔药 "。
为什么?生活成本太高。
新加坡连续第三年蝉联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榜首,随便吃个便餐,换成人民币都是一百多。
欧美地区的物价也差不多,普通人一个月也就下 2、3 次馆子。
那有人会问了:在当地找个工作不就行了?和当地老百姓一样过日子。
这恰恰就是,技术移民中尤为常见的情况:在国内积累的经验人脉,到了国外可能并不被认可。
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再加上一些职业资格证在国际上并不通用,让这些曾经在国内叱咤风云的精英们在国外寸步难行。
比如律师证、医师证、建筑师证,人家不认你的。
所以很多国内的教授老师到国外,也只能先从刷盘子做起,毕竟这是一份容易够得到的工作。
但问题是,中国的中产,能接受去国外刷盘子,送外卖,当出租车司机吗?
对于中产这个阶层来说,移民的最大痛苦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社会地位的落差感。
因为他们在国内通常积累了很多人脉关系,包括工作和生活上的亲朋好友,在社交群体里也比较有地位、有话语权。
在国内他们可能觉得这是负担,人际交往太多,但真到了国外又是另一个场景:
1. 没有了关系社会,没人捧,得不到周遭的尊重,心里难免会有很大的落差,时间长了难免会感觉到孤独和挫败。
2. 一些欧美国家的职场有个长期存在的 " 潜规则 ":重要的岗位和核心的位置,不会让中国人挤进去的。
3. 真实的收入并不比国内高多少,反而物价成本高了一大截,根本存不下钱。
更残酷的是,等到自己回过神来,想回到国内发展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回不去了。
多年海外经历反而成为了再就业的障碍,曾经的人脉网络也已经疏远,而年龄也是岁月不饶人。
这种尴尬境地,让许多移民家庭陷入了 " 留不下也回不来 " 的两难境地。
前北外教授乔木就是典型例子,在国内是收入不菲、社会地位高的大学教授,出了国却成为没有人脉、资源,只能从头打拼,全家只能靠着妻子在超市收银赚钱生活。
也许会有人说,国外收银员不也挺好的吗?朝九晚五,不加班,有社保。
没错。
很多黑工群体去国外往往也是干这些,收入比国内高一大截。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中产,能接受这样的职业和落差吗?
富人和穷人都适合移民,只有 " 中产 " 最不适合移民。
因为富人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在哪都能过得很滋润,甚至能在国外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
而穷人本身就没有钱,在哪都得艰苦奋斗,在发达的资本国家,收入还能高上几个层级。
但中产却卡在中间,不上不下,既没有那么多资本去潇洒,出国又得从头开始奋斗,移民的性价比非常低。
今年无相君也出国考察了 10 多个国家,有个最深的感触就是:
中国的中产只要不背负高额贷款买房,不炒股亏钱,现在放眼世界,就是最爽的阶段。
为什么那么说?
一方面,中国有全世界独一份的超级基建和生活便利。
铁路、公路、公交、网约车等方面,遥遥领先,且覆盖了大部分四五线的小城,出行便利且廉价。
但在日本,对不起,公交车 1 小时一班,价格 10 元人民币起步,欧洲呢?上个公厕都要 1、2 块欧元。
所以在中国,普通人能以发达国家不到一成的成本,享受更多的公共便利设施,包括电价、水价。
其次," 世界工厂 " 的优势也让我们能以极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工业产品。
小到扫把,指甲刀;大到空调、电视,都比国外便宜太多。
哪怕是教育,中国也有优势。
之前中美网民在小红书 " 大对账 " 时就有个帖子:一位美国网友分享," 我为了上大学欠了 45 万美元的债 ",而中国网友惊讶地回应 " 我上大学的学费一年大概是 5000 元 "。
美国有研究机构统计,有数百万名 50 岁以上的美国人至今没有还清学生贷款。
所以现在我们也发现,有不少老外甚至主动移民到中国生活,社交平台有一大把案例。
这些天,我也对比了一下 10 多年来的物价,发现中国基础消费物价远比西方稳定。
比如猪肉,20 年前 10 多块一斤,现在还是十多块一斤,高档汽车,20 年前汽车 30 多万一辆,现在汽车 20 多万一辆,相信再过 10 年,物价的变化也不会太大。
至于房价,甚至可能还要往前便宜个 10 年、20 年。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情社会虽然有一些家长里短的繁琐,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朋友、亲戚之间的互相帮助,只要愿意求助,就能有长辈或陌生人为你提供一些简单的帮助。
这都是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所拥有的最大 " 福利 "。
总之,尽管这届中管很着急,但真的不用太急,拿好手上的钱,别乱动乱投资,现在正是钱值钱的时候。
只要不高价买房、有稳定收入,目前就是最爽的阶段,所谓的 " 移民性价比 ",远远不如留在这片热土深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