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点商业评论 前天
连接共创,寻声回响:互联网公益织就多元参与新生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公益种子在不同类型创作土壤中生根发芽,当个体 " 寻声 " 汇聚成集体 " 回响 ",便形成了 " 人人公益 " 的浪潮,也就有了更多美好的发生。

   作者 | 刘珊珊

  编辑 | 杨   铭

2025 年春晚,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妞妞合唱团登上央视舞台,以一曲《玉盘》触动无数人的心弦。

几个月后,微博 " 人人公益节 " 期间,跨域博主 @花叔 与微博公益合伙人 @帽帽 moer 走进四川大凉山普格县大槽乡中心小学,陪伴孩子们走过上学山路,聆听妞妞们心底梦想。

同样是 9 月,汽车博主 @高小卷 - 与旅游博主 @维维任意门,来到距大凉山几千公里外的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以行动回应自然的呼唤:在 " 一亿棵梭梭 " 公益项目中,他们制作沙障、栽种梭梭,解锁沙漠生态修复的生动图景。

类似温暖传递,这个 9 月正在物种保护、教育助学、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各种领域不断上演——从倾听公益最真实的心声,到奔赴现场见证善意落地生花,2025 年的人人公益节,以 " 寻声 · 回响 " 为主题,结合访谈播客和实地探访的创新模式,将散落各处的善意串联成网。

爱跨越山海,善意向阳而生。这背后,是一次 " 人人可公益 " 理念的生动诠释:" 寻声 · 回响 " 主题内容播放量超 2800 万,正是公众对 " 可聆听、可感知、可参与 " 新公益模式投下的信任票——善意有声,回响不绝。

     寻声:

激活内容生态,放大深度价值

过去十多年,互联网深刻改变了公益行业。自 2015 年起,各大互联网公司依托技术优势搭建公益平台,推动 " 人人公益节 ""99 公益日 " 等新型公益形态发展。

光明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迄今累计已有超 510 亿人次参与互联网慈善,募款总额达 350 亿元。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迅速发展,传播形态日趋多元。在这一多平台共存、内容传播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以高效、贴近受众的方式传递信息、构建共鸣,成为公益各方持续探索的关键方向。

在众多实践中,微博人人公益节以 " 播客 + 探访 " 形成独特的公益传播模式。

大 V" 寻声 ",借助播客这一热门形式,轻松贴近年轻群体,有效引发网友对公益议题的关注。公益与播客的创造性结合,将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所言,有望 " 构建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公益生态 "。

与此同时,微博充分发挥平台热点传播与资源链接优势,联动多领域大 V 深入公益现场,借助其内容力及影响力,真实呈现公益场景,带动更广泛群体感知公益、认同公益,并最终付诸行动。

2014 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 基金会)启动了 " 一亿棵梭梭 " 项目,计划用十年时间在阿拉善地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物,恢复 200 万亩荒漠植被。

在《寻声》播客中,阿拉善梭梭项目处总监孙静娓娓道来:在荒漠中种植一棵小小的梭梭,为何能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沙化蔓延?十多年前还是 " 风追沙跑 " 的戈壁,如何凭借近亿棵梭梭成林,锁住流动的沙丘?

这期节目播放量突破 308 万,# 阅读量达 680 万以上,这不仅是数百万用户倾听荒漠的脉搏,更是千千万万人环保初心与持久行动的见证。

" 我们反复做的事,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这句话,恰是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的生动写照。40 多年来,他奔走于云南深山与可可西里荒原,用镜头记录滇金丝猴、藏羚羊、雪豹等濒危物种的珍贵影像,并长期坚守在保护一线。在奚志农的努力下,许多濒危物种得以存续,更多野性生命走入公众视野。

播放量达 344 万的本期《寻声》深度对话中,听众不仅 " 听见 " 野性呼唤,也感受到 " 影像守护自然 " 的深沉力量。这是奚志农的期待,唤醒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理解并投身自然保护。

除了自然守护,《寻声》还传递出更多温暖的心跳。例如,在一场关注乡村女童教育的对话中——微博政务公益运营总经理李峥嵘、跨界博主 @花叔、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秘书长江盼盼共同走进 " 山凤凰女生助学计划 ",和外界分享他们对山区女孩升学困境的关注与行动。

三位嘉宾身份各异,却有同样炽热的公益之心。从项目发起初衷,到为女孩们送上奖学金时的仪式感,再到多年公益实践故事,对谈以真实案例拆解 " 公益传播 + 精准帮扶 ",全平台播放量达 327 万。微小善意就此汇聚成河,为山里女孩插上飞向更广阔天空的翅膀。

有数据显示,三期 " 寻声 " 播客累计收听量破 1000 万,充分证明深度内容在公益传播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不仅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公益认知,更在千万人心中埋下公益的种子,成为公益真正融入日常、持久生长的希望所在。

     回响:陪伴与治愈,

公益从施与到共情

漫漫公益路,寻声之外,更要回响。

" 人人公益节 " 期间,众多公益人士将线上关注转化为线下行动,奔赴项目现场实地探访,通过创作者的真实记录,放大公益的情感温度,触达更广泛人群。

" 我们希望通过实地探访,让网友更直观地看见最真实的公益,带动身边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 旅游博主 @维维任意门 如是说。

的确,所有对自然的守护,都始于一份纯粹的热爱。如博主 @高小卷 - 和 @维维任意门,在真正来到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后,才真正体会到 " 一亿棵梭梭 " 项目背后的意义与力量。

茫茫戈壁和酷热沙漠中,种植梭梭并不是简单挖坑、放树苗、填土、浇水,而是需要首先考虑沙障——沙子是流动的,如果没有沙障,沙坑就会被下落流沙给填回去,仅仅是 " 挖坑 " 动作,就可能来来回回失败无数次,才有可能种植下一颗梭梭。

她们说,这种感觉和听别人讲述完全不同,只有自己亲历,才能真正体验治沙人的辛苦与快乐,才能感受到自然魅力和生命的伟大,才能明白些微慈善是多么有意义。

如今互联网公益打开了更多想象大门,绿色生态外,利用技术链接的公共慈善议题不断延伸,涵盖物种保护、教育助学、乡村振兴、儿童关爱、科教文卫等多领域。

但只有与线下探访、线下场景相结合,才能在极大丰富公益项目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让公益不再是线上简单的 " 施与受 ",而是变成有温暖、有思考、有梦想的情感连接和良性互动,甚至是心灵的洗涤。

在四川大凉山普格县大槽乡中心小学,音乐如一束光,照亮了 " 妞妞合唱团 " 孩子们的世界,也放飞了她们纯净的梦想。

当 @花叔 和 @帽帽 moer 沿着蜿蜒山路见证孩子们的坚持和勇敢,当孩子们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围绕着篝火唱着歌跳起舞蹈,当四十多架纸飞机载着稚嫩心愿划向天空," 我想当老师,回家乡教音乐!"" 我想当宇航员,去看看真正的星星!" ……那一刻,群山无声,却仿佛在静静聆听。

公益往往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精神陪伴与交流本身,本就是公益重要的一部分。" 她们的纯粹,让人忘记山外的喧嚣。" @帽帽 moer 感叹,短短一天中,他们多次被孩子们纯真的力量深深打动。

从事公益十多年的 @花叔 同样感触颇深,此行核心是 " 陪伴 "。在他看来,这不只是一次公益探访,更是一场双向的情感教育。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未来的公益,除了物质支持,更需注入精神陪伴温度。而 " 陪伴他人同时,自己内心荒漠也会逐渐被治愈。"

陪伴,让 @刘轩丞 - 有了特殊意义的生日。9 月 5 日中华慈善日当天,适逢 @刘轩丞 - 21 岁生日,受 @微公益  ,他购买了礼物,走进病房陪伴正在经历病痛的孩子们,度过了充满欢笑的午后时光——对重症儿童而言,在温暖陪伴中,无疑更有勇气去探索世界、面对成长的挑战。

明星实地探访,也为公益项目带来更多价值。比如生态保护方面,今年 9 月,@一个地球 OPF 携手 @朱一龙 前往广西探访,出海观测中华白海豚、学习珊瑚保育,实践并呼吁 " 生态赶海 "。

公益没有入场券,更多大 V、内容创作者聚集在一起,在各种领域通过实地探访,和公益更紧密结合起来。

微博汽车博主 @幸运涛、旅游博主 @Jason 和小芭蕉 走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给野生东北虎当起了 " 保镖 ",以此传递东北虎豹及其家园保护理念;微博教育博主 @学霸课长 、科技博主 @应旺 走进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深度体验现代农业科技,让公益传播助力乡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线下的亲身经历和真实记录,是解决公益透明度问题、公众对公益信任问题的重要方式——从公益内容发布,到用户看见并参与,最后再得到反馈,这种实地看见体验,降低了用户对公益的信任成本。

     聚力:协同共振,

成公益新生态放大器

如今,公益不再局限于捐款,而是推动公益形式日趋多元、参与方式持续拓宽,鼓励更多人轻松参与,将善意融入生活。这其实只是行业转变的缩影。

近几年,各大平台有意淡化筹款色彩,转而借助多样化创新,降低公益参与门槛,使其更贴近公众日常——今年,腾讯公益还首次取消了配捐。

从 " 极点商业 " 观察看,以 " 寻声 · 回响 " 为参考,可以窥见当下互联网公益的两大显著变化趋势。

一是在内部,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被链接进来,形成合力。

如今互联网平台做公益活动,有的凭借产品玩法,有的依靠技术赋能,但对微博、抖音等平台来说,内容生态才是其最大优势。

平台也因此通过内容讲好公益项目的价值,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公益模式:微博通过明星、运动员、电竞选手、大 V、粉丝团等影响力,发动平台上千千万万用户参与公益 ,实现与创作者的双向奔赴。

今年微博 " 人人公益节 " 期间,就有 100 多家公益机构、1500 多名头部创作者、100 多位明星、200 多个粉丝团共同参与。

实际上,网友也看到了创作者践行公益的初心。数据显示,六期 " 回响 " 探访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 1800 万——通过平台链接,真实公益内容在平台成功 " 破圈 ",在更大范围内被传播、被看见,甚至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公益。

05 后博主 @黑漫君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今年 9 月,@黑漫君 用人生第一笔收入捐建希望小学,并筹备 " 梦想教室 " 的举动登上热搜,正是年轻一代借助数字技术传递善意、参与公益的生动例证。

二是在外部,为应对传播环境的变化,微公益、腾讯公益、字节跳动公益等平台打破界限,携手做公益,共建生态。

此前,各大互联网平台已有打破壁垒尝试。典型例子是,2023 年和 2024 年 9 月,微公益连续两年携手腾讯公益,共同发起 " 一花一好柿画梦计划 " 和 " 久久做好柿 " 公益 IP 活动,发挥平台优势,讲述公益故事,传递公益主张。

但今年,在平台协作上更为深入。面对公益传播中的痛点,各大平台从资源支持、流量助推到项目对接,多方共建公益传播新生态,助力公益之声传得更远、扎得更深。

对希望尝试单次公益创作的作者,各大平台联合公益机构提供内容支持与服务对接;而对 @黑漫君 这样长期投入公益创作的创作者,则给予更系统、深入的支持,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公益叙事。

数据印证着打破壁垒,共建传播公益新生态的力量。在微博,#、# 等相关公益话题新增阅读量超 19 亿、互动量超 2200 万、原创发博量超 381 万;视频总播放量超 1.9 亿,在放大中形成传播共振。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最特殊之处——在国外,很难想象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愿意投入如此大力量和资源,无偿支持公益。

     互联网公益价值凸显,

共创可持续公益未来

互联网观察家克莱 · 舍基在《人人时代》中指出,群体行为依难度递增可分为共享、合作与集体行动三个层次。通过技术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降低集体行动的协调成本,会迅速扩大公众反应的规模、强度与持久性。

人人公益节 " 寻声 · 回响 " 的探索,正是这一判断的现实印证,更是清晰地定义了微博平台在互联网公益中的核心价值:作为高效 " 连接器 "、强大 " 放大器 " 和积极 " 生态共建者 ",将有力推动互联网公益向 " 人人可及、时时可为 " 的日常化、可持续新阶段迈进。

某种程度上,这是互联网平台模式在社会价值创造上的生动诠释:当公益种子在不同类型创作土壤中生根发芽,当个体 " 寻声 " 汇聚成集体 " 回响 ",便形成了 " 人人公益 " 的浪潮,也就有了更多美好的发生。

END

出品人:黄枪枪|直达热线 13452396140

( 请标注公司、职位)

独到观点、独立态度

见证中国商业生态进化、重塑与未来

往期精品

  阿里云正被火山引擎撕开缺口

九识,在焦虑什么?

顺丰京东菜鸟鏖:极兔王座不稳

高德扫街榜,打造阿里线下超级入口

华为云大撤退:张平安的 " 黑土地 " 豪赌

在重庆,龙湖再造 " 美好城市 " 样本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互联网 四川 乡村振兴 联合国 向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