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星球 09-30
周鸿祎唱衰AI眼镜,犀利点评Meta翻车,智能眼镜真的都是“坑”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360 创始人周鸿祎在微信视频号上发表了一段唱衰 AI 智能眼镜行业的视频。他先是犀利点评了 Meta 新款 AI 眼镜,直言其发布会 " 翻车 " 并非偶然,随后抛出自己的观点:整个行业都在同一个 " 坑 " 里。这一观点迅速在科技圈刷屏。

先给没看直播的朋友补个背景:

在 Meta Connect 开发者大会上,Meta 一口气发布了三款全新智能眼镜。然而本该秀肌肉的现场演示,却频频 " 扑街 " ——扎克伯格在台上想接通 CTO 的视频通话,结果连了半天没成功,只好尴尬跳过;另一场演示中,美食博主戴着 Ray-Ban Meta 眼镜反复问 " 我第一步该做什么?",AI 却始终答不对菜谱步骤,最后演示直接中断。

周鸿祎点评道:" 大家千万别把这当笑话看,这事儿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暴露了 Meta 在‘不可能三角’面前的无奈选择,这也是整个 AI 可穿戴行业都面临的大问题 "

图源:【红衣大叔周鸿祎】视频号

数字人周鸿祎:AI 眼镜行业的

" 死亡三角 "

先说扎克伯格寄予厚望的智能眼镜,为何在实际演示中频频翻车?难道连科技巨头也跳不出这个 " 坑 "?

咱们看看周鸿祎的逻辑。他认为:当前 AI 眼镜行业正面临一个无解的" 死亡三角 " ——重量、续航、算力这三者根本没法同时兼顾

追求轻便,就必须压缩电池,续航随之大打折扣;

想要长续航,只能加大电池,重量又成为负担;

渴望强劲算力,就得搭载高性能芯片,而这类芯片往往是 " 耗电大户 ",进一步加剧续航压力。

周认为:以 Meta 采用的高通 AR1 芯片为例,本质是手机芯片改的,并非为 AI 眼镜专门设计,功耗根本压不住,佩戴不到一小时就开始明显发热。连 Meta 这样的巨头都不得不做出妥协,中小厂商的处境更是可想而知。

在消费者一端,他们花费数千元购买的,往往是一款 " 样样皆通、样样不精的妥协型产品 "(周鸿祎原话)。结果表现在销售侧,用户购买后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随后便将其束之高阁。渠道退货率高达 30%。

现在的 AI 眼镜行业有没有他说的那些问题呢?有的。但周鸿祎说的对吗?对,但没啥价值,属于" 正确的废话 "。因为任何一个科技产品的进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电脑到杀毒软件,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都经历过 " 笨拙的青春期 ",都经历过他所谓的 " 不可能三角 "。

当下,AI 眼镜正处在痛苦的爬坡阶段,无论是 Meta 发布会的翻车,还是国内一些产品的功能问题,只是黎明前的阵痛罢了。我们相信见过那么多次 " 阵痛 " 的周总不会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只不过他(确切地讲是他的数字人团队)选择了更博眼球的说法而已。

图源:【红衣大叔周鸿祎】视频号

"90% 的厂商都在拼命叠加功能,却没人敢说实话 "

" 现在 90% 的厂商都在拼命叠加功能,却没人敢说实话。你花几千块钱买的 AI 眼镜,其实就是个样样通但样样不精的妥协产品。"这是周鸿祎在视频中对 AI 眼镜的看法。

他认为:AI 眼镜想要同时当耳机 + 相机 +AI 助手,但每种功能均不如专业设备:音质不及专业无线耳机;成像质量落后于手机的计算摄影;AI 响应速度也不快。

但 " 集成 " 各种功能于一身难道不具备意义吗?难道没有给用户带来方便吗?手机的拍照也不及专业单反相机,摄影不及摄影机,但它方便,集成了很多功能,不也成为了当代人的随身小帮手了吗?

说所谓的 " 真话 "" 实话 " 当然态度很好,但我们也要看到:某些真话、实话无非是正确的废话,把行业内部的通识包装一下再说出来,但对行业没有价值,对用户没有价值。这些说辞唯一的价值就是依靠制造假想敌而博取来的流量。

目前的市场对 AI 眼镜依然抱有信心。IDC 最新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眼镜(Smart Eyewear)市场出货量 255.5 万台,同比增长 54.9%。其中全球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市场出货量 161.8 万台,同比增长 256.8%;2025 年中国智能眼镜(Smart Eyewear)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 284.6 万台,同比增长 116.4%,其中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出货量预计 220.2 万台,同比增长 183.2%;AR/VR 设备出货量预计 64.4 万台,同比增长 19.8%。

图源:IDC 中国

从投融资角度看,2025 年前 8 个月 XR 眼镜行业的投融资额就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额度。资本看好 + 市场火热,很难说这个行业没有未来。

不过周鸿祎自己表现得也很矛盾:在视频后半段他很快 " 找补 " 回来,又开始夸起国内的 AI 眼镜产业链了。他特别提到,国内一些厂商在务实创新上反而比国际大厂走得更稳;中国厂商更懂 " 接地气 ",用灵活的组合打法,实现体验与价格的双赢。

周鸿祎举了小米的例子。小米 AI 眼镜采用了 " 双芯分工 " 策略:高通的芯片管视觉,恒玄的芯片管音频。因为分工明确,所以续航不垮,成本还控得住。

看到这里我笑了:小米 AI 眼镜固然有独到的创新,双芯片方案也的确提升续航,但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整个视频唱衰 AI 智能眼镜行业半天,讽刺了 Meta 半天,连 " 不可能三角 " 理论都上了。结果峰回路转——就这???

联想到 7 月份,在 2025 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周鸿祎曾扬言 360 也要做智能眼镜,而且要做很多功能 " 例如提词器、实时翻译等。" 那上面的所有言论可能是 " 爱之深、责之切 " 吧!抑或是营销说辞?

更讽刺的是,整个视频都是由 AI 制作的,甚至周鸿祎都不是本人。细看视频里所谓的周鸿祎,是一个口型奇怪的数字人;甚至连声音似乎也是克隆本人声音之后由 AI 来产生的。不少网友调侃:" 下次能本人上场不?数字人讲 AI 翻车,有点魔幻啊。"

在视频的最后,周鸿祎更是宣传起了 360 自家的 AI 大模型纳米。他的原话是:" 大家要是想知道哪款 AI 眼镜适合自己,纳米 AI 就可以帮大家测试。"这就更魔幻了,我已经看不懂,谁来帮忙解释。

或许周鸿祎才面临一个 " 不可能三角 ":真人出场、视频质量、视频的更新速度。

破局点在哪?中美厂商共同给出思路

当然,周鸿祎说的一点我们是认同的:中美 AI 眼镜厂商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美也都处在同一条供应链上。仅举一例:Meta 的 AR 眼镜产业链里就藏着不少中国企业的影子。

整机代工,看歌尔股份:全球 AR/VR 代工绝对龙头,Meta Quest 系列和 Ray-Ban 智能眼镜都是它造的,2024 年光是 AI 眼镜订单就占了 20% 以上。

光学技术,靠水晶光电:AR 光波导的全球定义者,衍射、反射方案都做,还和 Digilens 合作实现了体全息波导片的量产,Meta 的光学方案不少来自它。

芯片独家,是恒玄科技:智能音频 SoC 芯片龙头,BES2700 芯片支持语音交互和健康监测,独供 Meta 眼镜,市占率超 30%。

结构件核心,有长盈精密:给 Meta 提供镁合金框架,能减重 30%,是核心供应商。

存储独家,归佰维存储:ROM+RAM 存储芯片全是它供,Meta Ray-Ban 的独家存储伙伴。

还有一批 " 隐形冠军 ":隆利科技为 Meta AI 眼镜提供背光模组;舜宇光学提供光学摄像头模组和镜头;荣旗科技作为 Meta 智能眼镜组装设备的主要供应商。

可以说,Meta 眼镜的 " 身体 " 里,流着不少中国技术的血。而因为 Meta 雷朋眼镜的爆火,带动中国的 AI 智能眼镜品牌也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Meta 也已推出 SDK 工具包,开放摄像头、麦克风等权限,试图借助全球开发者的力量,找到那个真正的 " 杀手级应用 "。

实际上,抛开对小米这样个别厂商的夸赞,我们更应该看到:现在的 AI 眼镜竞争,更像是一场 " 微创新 " 赛跑——大家拿着差不多的 " 武器库 ",在工业设计、产品定义、成本控制这些细节上,比拼谁更懂用户、谁更会做产品。

当下,全球正迫切地想象一个新的、能取代智能手机的使用场景,全球都迫切地期待下一个 "Iphone 时刻 ";而国内 AI 智能眼镜品牌在全球的整体实力正日趋上升,AI 智能眼镜很可能是中国科技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曲线。

回顾周鸿祎的尖锐批评,无论是否有理,我们宁愿把它看作这个行业需要的 " 苦药 " ——管它治病不治病,吃点苦味,提醒自己一下也是好的。毕竟树大招风,我相信以后对这个行业的批评、质疑声音会更多——因为它正在迎来真正的爆发。

注:文内供应链企业信息均综合自网络爆料,最终以官方公告为准。

文 / Vivi

文中未标注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扫码加客服微信

商务合作

爆料投稿|

媒体合作|

往期精彩推荐

VR / AR 星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周鸿祎 智能眼镜 芯片 扎克伯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