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9-30
这些志愿者太暖!“破防”瞬间,都藏在他们的故事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他是无声世界里的耳朵与声音,用手语编织起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让 13331 名聋人在就医路上不再孤单;他携一颗 " 中国心 ",跨越国界传递生命的温度,用 " 血缘 " 搭建起一座座救死扶伤的爱心之桥;她是 " 星星孩子 " 的引路人,用母爱点亮孤独的夜空,让无数家庭在黑暗中看见彩虹般的希望;她以银发之躯奔赴边疆,用教育的火种点燃心灵的原野,让智慧与温情在喀什与上海之间绵延不绝。

边海桢、阿思势(Maskay Ashish)、张灿红、陈彩英——在 2024 年度志愿服务 " 四个 100" 先进典型名单中,他们当选 " 最美志愿者 "。他们是众多志愿者中闪亮的代表,从助聋门诊、国际献血援助,到孤独症家庭支持、银龄教育援疆,他们以不同方式诠释着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的志愿精神,共同构筑起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与精神高度。

他们用行动证明: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不是短暂的善举,而是长期的承诺;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协同的集体行动。

在上海,志愿服务已成为这座城市温度的重要标识,如一条温暖的河流,串联起不同国籍、年龄、行业和背景的人们。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以无私的奉献、专业的技能和跨文化的胸怀,书写着新时代的志愿故事。

以生命陪伴生命:专业服务与人文关怀的交融

持续 13 年,带动 500 余名志愿者参与助聋志愿服务,帮助了 13000 多位聋人……在上海 8 万余名聋人中,相当于每 6 名聋人里,就有 1 位接受过边海桢的助聋志愿服务。13 年来,边海桢及其带领的助聋团队曾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边海桢将助聋志愿服务经验从全国首家助聋门诊推广到更多医院,让助聋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边海桢出生于一个聋人家庭,从小掌握了手语技能,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残疾人面临的诸多困难。2012 年,还在管理一家模具厂的边海桢得知东方医院要成立助聋门诊后,第一时间带着同样精通手语的妹妹报名了助聋志愿服务。

医学手语极其讲究精准,不同的 " 痛 " 可能指向截然不同的病因。边海桢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医学手语,力求在医生与患者间实现无失真沟通。

更为动人的是他所付出的人文关怀。他曾陪同没有家属的聋人患者进入手术室,协助术前沟通、安抚情绪;术后还带领康复志愿者前来看望,传递抗癌经验。

他所带动的不只是一个服务项目,更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志愿网络——如今已有 20 多名手语志愿者持续参与,服务也推广至十余家医疗机构。

" 我是老外,但我不是外人。" 同样以专业之心温暖这座城市的,还有来自尼泊尔的医生阿思势(Maskay Ashish)。怀揣着一颗 " 虽非中国人,却怀中国心 " 的信念,他自 2011 年起便投身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的行列。他不仅自己坚持献血,更发起成立外籍志愿者团队 "Bloodline",用 " 血缘 " 之名打破国界,汇聚起跨越国籍的爱心长河。截至目前,"Bloodline" 的足迹已遍及北京、天津、杭州、广州等十四座城市,为无数稀有血型患者带去重生的曙光。

这份对中国深厚的情感,早在他童年时便已悄然萌芽。20 世纪 70 年代末,他的父亲因公务来到中国。年幼的 Maskay 曾好奇地问:" 中国是什么样的?" 父亲郑重地回答:" 那是一个伟大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味的佳肴与壮丽的河山。" 简单而真诚的回答,如同一粒种子,在他心中静静生长,终有一天,开出了跨越山海的花。

从自助到助人:以自身之光照亮更多人的路

如果说边海桢与阿思势(Maskay Ashish)以专业力量搭建起服务的桥梁,那么张灿红的故事,则让我们看见:一颗母亲的心,如何将个人的苦难淬炼成照亮他人的光。

当儿子在 28 个月时被确诊为孤独症,张灿红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辞去工作,全心陪伴。她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摸索出 " 生活情景教育法 ",把寻常生活场景变为孩子成长的课堂。儿子的点滴进步,成为她心中善意的种子,逐渐发芽——她创办 " 彩虹妈妈工作室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家庭到全国数千个孤独症家庭,提供免费咨询、家长喘息与互助沙龙等志愿服务,让希望像彩虹般跨越阴霾。

她不只在现实中靠近,也在云端传递温暖。通过抖音直播间,她播出数百期关爱节目,被称为 " 老舅妈 ",不仅传播知识,更调解家庭矛盾,挽回濒临分离的夫妻。从自助到助人,从线下到线上,张灿红让我们看到,民间的善意可以生生不息。

而在志愿服务的光谱中,陈彩英则展现出 " 银龄 " 的深度与广度。身为拥有 38 年党龄、36 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退休对她而言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奉献的开始。她三次奔赴新疆喀什,分别在叶城县、巴楚县、泽普县,开展讲座、心理辅导与教学督导等志愿服务;返沪后仍心系边疆,她的微信更成为边疆师生的 " 线上心理驿站 ",耐心倾听他们的学业压力、生活烦恼,远程开展志愿服务不曾间断。

四位志愿者,四条路径,却共同映照出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的清晰方向——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从边海桢的医学手语到阿思势(Maskay Ashish)的跨国血缘接力,从张灿红的康复体系到陈彩英的教育支援,志愿服务已不再只是热情驱动的偶然善举,而是成长为有专业支撑、有组织运作、能持续嵌入社会肌理的长效力量。它从 " 心 " 出发,却因 " 专业 " 而走得更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志愿者 志愿服务 上海 技能 医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