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鹏
" 工业经营性物资的特征决定了非常适用及匹配大语言模型,订单获取和采购环节是 AI 价值密度最高的环节。" 找钢集团(06676.HK)创始人王东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 的应用给企业和行业运营带来降本增效的结果,可在 " 订单获取→采购→加工→交付 " 端到端提升确定性与效率。
找钢集团成立于 2012 年,主要通过连接钢铁交易行业的主要参与者至其数字化平台,提供钢铁交易全链条的一站式 B2B 服务,如今找钢集团又将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的先进经验引入至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等其他非钢经营性物资领域。
2025 年 3 月 10 日,找钢集团在香港上市,这也是中国境内首家通过 De-SPAC 模式登陆港交所的企业。上市之后,找钢集团也在积极求变,利用 AI 提高效率,通过出海扩大业务版图。
近年来,云服务、大数据、AI 等通用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AI 浪潮下,找钢集团利用免费的开源大模型节省了大量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体验。通过国内成熟的商业模式,结合国内大客户出海的契机,找钢集团提出了 " 海外再造一个找钢网 " 的目标。
谈及公司当前股价,王东坦言,主要受老股东基金到期、解禁以及市场认知偏差影响。当前找钢集团经营性亏损已大幅收窄,成本曲线持平,业务量与毛利双升,盈亏拐点临近。未来以 " 规模化盈利 + 国际化高毛利 +AI 降本 " 三条路径驱动,对标全球 B2B 平台。
展望未来,王东表示,公司将深化 " 国际化 +AI" 双引擎,并具体总结了三点:一是,抓住 3-5 年央国企出海窗口,中东、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递进布局,目标成为海外中资企业钢材采购第一站;二是,AI 商品化,把成熟 AI 询报价、单据校验、物流调度模块输出给海外大型钢企和建筑商,按 SaaS 或按单收费;三是,依托 AI Agent 快速切入电工电气、有色金属等标准化、售后轻的赛道,形成多品类平台。
找钢集团创始人王东 / 受访者供图
AI 推动 B2B 平台效率提升
作为世界钢铁生产大国,中国钢铁市场规模达万亿级。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国内钢铁电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
王东表示,找钢集团成立之初就在寻求差异化竞争,与其他钢铁电商平台相比,找钢集团主要依靠服务性收入和技术类收入来推动平台发展。AI 时代,技术要素在钢铁电商行业所起的作用将愈加重要,找钢集团的优势也将更加明显。
以钢材、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工业经营性物资,具有价格波动快、供应方和需求方都相对分散的特征,在交易过程中,工业经营性物资需要反复进行询报价以及对话,属于信息密集型行业。大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上有先天的优势,工业经营性物资的特征决定了大语言模型在该领域的应用势不可当。
王东认为,在 B2B 垂直领域成交周期长、环节多、重服务,数据的结构化一直是行业难题。而找钢集团的基因是交易,是最早开始做交易的 B2B 平台。找钢集团沉淀了包括商品、报价、物流、付款、库存、客户等百万级对话样本和结构化交易数据,通过这些海量高质量数据训练出找钢产业 AI。因此,找钢集团的 AI 也最擅长交易,找钢集团重点拓展方向是通过交易实现 AI 收入。
时代周报记者从找钢集团处了解到,目前钢产业 AI 和丰富、可落地的业务场景,接入 DeepSeek 的找钢 AI 助手,推出了智能交易客服、智能采购、跟单 RPA 机器人和胖猫小蜜四大 AI 应用,提升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等多个环节的效率。
根据找钢集团披露,2025 年 5 月找钢产业 AI 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意味着可以进行商业化。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 AI 跨品类交易收入 1.1 亿元,AI 产品单独销售新签合同 32 万元,AI 交易助手也作为数据资产完成入表,形成 118 万元的数据资产。
" 找钢产业 AI 节省了各项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率。2018 年找钢集团 1380 个员工年销量 800 多万吨,现在找钢集团不到 1300 员工,年销量却达到了 5000 万吨。" 王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找钢构建了包括平台交易、B2B 支付、物流、供应链、SaaS 和大数据等完整的产业数字底座。并通过企业数字化全面解决了系统接口碎片化、数据孤岛严重、开发成本等制约 AI 落地的问题。目前,AI 主要还是在国内使用。
王东强调,找钢集团研发累计投入超 10 亿元,历史累计获取软著专利近 400 个,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目前,AI 的价值还在不断提高。由于经营性物资共性高,关注时效性,且均需高频询比价、多单据流转,AI 在跨行业复制时,几乎不存在障碍。找钢集团将钢铁领域已经验证的模型复制到电子元器件、有色金属领域只需扩大算力与语料库。
钢贸商出海已成必答题
随着找钢集团登陆港股,市场对公司旗下的交易板块、物流板块、胖猫云板块、国际板块以及非钢业务板块有了更加充分地了解。近年来在中企出海讨论升温的背景下,找钢集团的国际板块也受到了市场高度关注。
" 中东和东南亚对于钢材以及相关服务的需求非常旺盛,且很多出海的中国企业都已经有了项目订单,商业的确定性很强。" 王东表示,但是海外的供应链组织效率较低,而中资企业往往对于供应链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这给找钢国际带来了机遇。
王东介绍,海外业务沿用中国成熟的供应链服务标准即 7 × 24 小时响应、端到端直供、本地化加工。AI 在国内已深度应用于询报价、库存解析、单据校验等环节,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海外现阶段业务规模尚小,以系统 + 标准化流程先行,待交易量放大后复制国内 AI 模型,实现跨语言、跨币种、跨仓库的智能匹配与风控。
国内钢贸商出海前景广阔,王东认为 " 当地东南亚贸易商规模小、服务弱、价格波动大、信用弱,以找钢集团为代表的国内头部钢贸商以规模化、标准化、赔付快的优势对东南亚传统贸易商形成竞争优势。公司短期靠收购加工厂打破壁垒,中长期用平台效率 + 品牌背书赢得本地客户。"
2025 年上半年,找钢集团国际业务营业收入 3.39 亿元,同比增幅 38.9%,交易吨量同比增幅 58.0%;毛利同比增幅 90.5%;单吨毛利持续增长,同比增幅 20.6%。在东南亚,找钢国际参与了包括中泰高铁、马来西亚物流中心等重大基建项目。其中,找钢集团东南亚公司交易量约 4.5 万吨,环比增幅达 441%。
近年来,中国出海企业把产品和模式打磨到满级,再一键平移到海外,形成优势。在这一模式下,国内战场悄然变身 " 研发支出 ",海外才是 " 真利润中心 "。
找钢集团也不例外,王东解释称,在国内庞大的市场面前,找钢集团打磨出了全流程的服务体系,将国内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平移至国外,对东南亚和中东的钢贸商形成竞争优势。同时,海外业务的利润非常可观,按照 GMV 口径的毛利率计算,国内毛利大概是千分之二,而在海外已经到了百分之八,毛利率为国内的 40 倍左右。
尽管出海的机会很多,但王东坦言,出海也伴随着不小挑战,传统贸易商面对国内贸易商数字化普遍不适应。另外,汇率问题也是国际化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很多小众外币存在 " 汇困 " 难题,无法直接兑换成美元,需要以物易物,并购买物品回国内销售变现。基于此,找钢集团也在积极跟相关方探索稳定币和 RWA 业务在海外的应用,以解决汇率波动的干扰以及 " 汇困 " 区域产品销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