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财报 09-29
招商仁和人寿迎变局:高层换血后,还将面临哪些大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董事会大换血:2 位老将离场,5 张新面孔补位。

文 / 每日财报 栗佳                                                             

      

近日,招商仁和人寿董事会迎来重磅人员换防,备受市场高度关注。

9 月 23 日,招商仁和人寿官网更新了 " 公司治理概要 " 信息,公司董事会成员构成发生显著变化。董事长缪建民和非执行董事刘威武已从董事名单中撤下,同时离任的还有两位独立董事赵卫星和徐政军。取而代之的是新增了执行董事罗立、沈红群,以及独立董事李伟群、徐黎鹰和邸妍。

值得关注的是,招商仁和人寿此次董事会成员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发生在该公司人事变动频繁的背景之下。7 月底,招商仁和人寿刚完成一轮高管层面的调整,解聘副总经理兼首席数字官高宏,以及审计责任人胡良,随后由深耕招商系多年的 " 老将 " 樊雪接棒审计负责人一职,胡良则被任命公司品牌关系总监,并计划任命为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高宏已任招商局集团专职外部董事。

作为中国最早的民族保险品牌 " 仁和保险 " 的传承者,这家拥有 150 年深厚历史底蕴由招商局、中国移动、中国航信三大央企发起设立的保险公司,正通过优化人事布局,或向市场传递出其战略转型全新动向的讯号,值得我们深度剖析。

董事会大换血:

2 位老将离场,5 张新面孔补位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四位退出的董事年龄均超过了 60 岁。其中缪建民和刘威武均为 60 岁,而赵卫星、徐政军两者年龄更长,分别为 67 岁、69 岁。

因此,四人的离任被业内普遍解读为 " 到龄正常更替 ",符合央企人事调整的常规逻辑。而除了年龄原因之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原 2 名独董赵卫星、徐政军的卸任,或也可能与《保险机构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中独董任期不得超过 6 年的规定有关。

从履历来看,缪建民、刘威武都是招商系高管。自 2020 年起,缪建民同时肩负起招商局集团、招商银行与招商仁和人寿 " 三料董事长 " 的职责,深度主导了招商系金融板块的整体布局,肩上的重担可见一斑。刘威武曾任招商局集团财务部(产权部)部长。

而更新后的 " 董事和监事履历 " 名单显示,招商仁和人寿董事成员现已增至 6 名,除总经理黄志伟以外,其中 5 名为 " 新面孔 "。比如,新进入董事会担任非执行董事的罗立,为去年 11 月刚履新成为招商局集团财务部(产权部)部长;另一非执行董事沈红群,则出自招商仁和人寿第二大股东中国移动,现任中移动金融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此次变动后,该公司董事会成员完成了代际更替。

招商仁和人寿总经理为现年 49 岁的黄志伟,早年长期供职于中国人寿,之后先后在柏霖金融控股及其持股的新光海航人寿(现鼎诚人寿)任职,之后担任过横琴人寿总经理,系业内资深高层管理者。

与前两任董事长均来自招商局不同,2023 年 5 月,黄志伟通过市场化招聘加入招商仁和人寿,先后出任该公司党委书记、临时负责人,其总经理任职资格于当年 12 月获监管批准。此次市场化选聘核心高管,这不仅在招商仁和人寿的发展史上是一次选人策略的突破,也是该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体现。事实上,黄志伟作为党委书记、总经理一肩挑,是该公司实际上的 " 一把手 "。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志伟持续推动招商仁和人寿战略调整、改革转型、降本增效,探索落地新商业模式的诸多努力下,近两年该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没有让董事会失望。

在黄志伟上任的首年,招商仁和人寿实现开业以来的首次年度盈利,并于 2024 年及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持续实现高增长。

市占率有所下降,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高层人事调整的同时,招商仁和人寿的经营业绩情况同样备受关切。招商仁和人寿是 " 招商系 "5 家保险机构版图中的后起新秀,也是 " 招商系 " 在内地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因此,招商仁和人寿经营发展的每一步成绩对背后的 " 招商系 " 都意义非凡。

虽然相比招商银行、招商证券等头部机构,招商仁和人寿成立时间较晚、规模也仍处于行业中游。但是这丝毫并不妨碍其背后大股东的持续看好和帮扶。

一直以来,招商仁和人寿依托招商局集团、中国移动等明星股东较好的渠道优势以及客户资源,能够为开展保险业务一路保驾护航,陆续在北京、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经济较为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成立了诸多分支机构,进一步推动其业务拓展。

在持续向优化产品结构,压降负债成本,银保渠道产品持续向保障型产品转型,提升浮动收益型、纯保障型、短久期产品占比的战略调整下,近年来招商仁和人寿保费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如下图所示,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已从开业之初的不足百亿元,逐年增长至 2022 年突破 150 亿元,尽管随后的 2023 年有所下降,但其很快进行了战略调整,促使 2024 年及今年上半年保费规模能够实现两连涨。2024 年达到了 153.01 亿元,同比增长 5.52%,已与 2022 年高位水平相当;今年上半年更进一步,保费收入为 103.12 亿元,增速高达 12.79%,已达 2024 年全年保费的 67%。可预想的是,不出意外,招商仁和人寿今年全年的保费规模极有可能再创新高。

不过,虽有明星股东的帮扶加持,能够为招商仁和人寿业务拓展开疆辟土,但是受产品结构调整及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近几年招商仁和人寿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业务竞争力有待提高。

根据联合资信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招商仁和人寿保费收入市场份额从 2022 年的 0.48% 降至 2023 年的 0.41%,2024 年则是进一步压降至了 0.38%,已较 2022 年下降了 10 个基点。

拆分产品结构来看,传统寿险依旧是招商仁和人寿的基本盘,为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2022-2024 年,招商仁和人寿传统寿险取得的保费收入分别为 111.46 亿元、129.46 亿元、131.44 亿元,所占各期总保费规模的比重分别为 72.36%、89.28%、85.9%。

但近年来,招商仁和人寿根据市场供需变动及利率环境特点,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渠道营销特点及自身发展战略目标,调整了业务发展方向,实施了差异化产品策略,积极开展产品转型工作。

尤其是在 2024 年以来,受利率中枢持续下行影响,招商仁和人寿停售了增额型产品并加大保障型、分红险业务拓展力度,产品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分红险业务规模和占比均有所增长。

数据显示,2024 年及今年一季度,招商仁和人寿分红险保费规模分别达到了 13.4 亿元、10.98 亿元,2024 年占同期总保费规模的比重仅为 8.76%,但到了今年一季度则是大幅上涨到了 22.21%,成为推动该公司保费增长的第二生力军。

大公国际资信最新出具的评级报告,更是将招商仁和人寿今年上半年保费大幅增长原因归结于分红险的助力:"2025 年 1~6 月,招商仁和人寿分红寿险收入同比提升明显,带动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2.79%。"

同时,在 7 月 26 日招商仁和人寿召开的 2025 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总经理黄志伟作年中报告时还这样表示道:" 上半年,公司坚决推进短久期、分红险产品转型,新单保费中转型产品占比 79%,同比提升 30 个百分点。"

另外,招商仁和人寿为应对市场需求,也有针对性开发了一些健康险及意外险,但保费规模较小,占总保费的比重保持在较低水平,贡献度仍有待提升。数据显示,2024 年及今年一季度,这两款险种总计取得的保费收入分别为 8.16 亿元、2.26 亿元,合计占比分别仅为 5.33%、4.57%。

银保渠道仍扛大旗,

渠道多样化水平有待提升

事实上,招商仁和人寿对股东的依赖,不仅仅体现在业务拓展上,更重要的还在于渠道端的显著助力,尤其是银保渠道,更是该公司的命脉。

据悉,招商仁和人寿持续推进以招商银行为核心、国有行股份行及地方性银行互为补充的银保渠道建设,不断提升公司在渠道方面的竞争力和紧密度。

但是在 2024 年,出于费用控制和优化渠道集中度的考虑,招商局仁和人寿主动压降了与招商银行业务规模,招商银行渠道保费收入贡献度降至 28% 左右,即便如此,却仍为银保业务主要的合作渠道之一。此外,招商仁和人寿与部分国有行、农商行和股份行合作开展业务,2024 年非招商银行渠道中,国有行贡献度 46% 左右,农商行贡献度 25% 左右。

不得不说,招商仁和人寿在银保渠道上的投入力度和优化建设上,的确实下了不少苦功夫的。要知道,在 2023 年之时,其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出现了罕见下滑,为 128.33 亿元,同比下降 8.51%。但即使如此,该年度此渠道保费收入占总保费规模的比例仍高达 87.24%。

为改变颓势,自 2024 年以来,为降低利差损风险,招商局仁和人寿通过停售增额终身寿产品、推广低预定利率中期年金和定额寿产品等措施推进银保渠道产品结构优化,同时探索少儿年金、养老年金、护理险等场景化创新产品以提高银保渠道贡献度,并完成了自营业务基础平台的搭建。

得益于此,2024 年及今年一季度,招商仁和人寿银保渠道保费收入规模有所回升,分别达到了 140.19 亿元、47.29 亿元,分别同比上涨 9.24%、7.18%,所占当期规模保费收入的比重分别高达 86.51%、87.85%。

但仅仅依靠银保单一渠道 " 一招鲜吃遍天下 " 的模式,在当下 " 报行合一 " 持续深入及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寿险市场上,显然是走不长远的。于是我们看到,2024 年以来,招商仁和人寿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持续提升非银渠道业务对总保费收入的贡献力度。

比如,在个人渠道业务方面,该公司结合股东资源开展业务,探索健康场景及集团资源社区场景业务模式创新,推动团险业务向职域业务转化,积极探索自营及股东业务。职域业务方面,开拓央国企员工家庭服务,推动 " 和家健康驿站 " 在合作企业落地实践。经代渠道,则是聚焦头部合作,定制差异化产品矩阵。在互联网渠道上,招商仁和人寿落实 " 健康 + 保险 " 战略,通过 " 青云卫 " 等产品稳固云服平台模式。

一系列措施落地实践下,虽然新兴渠道给招商仁和人寿贡献的保费收入在增长,占比也有所提升,但客观而言提振幅度并不大,且从目前数据来看也不及银保渠道的零头。数据显示,2024 年其个险渠道、经代渠道、职域渠道及互联网渠道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例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仅为 4.42%、4.13%、3% 及 1.95%,合计起来占比仍难以突破 20% 大关,渠道多样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营指标表现分化,

连续两年半实现盈利

在对产品结构和各大渠道优化改革的过程中,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较好降低了招商仁和人寿的相关成本,给净利润留下一定增长空间,带动盈利水平的提升。

根据财报,招商仁和人寿营业收入主要由已赚保费和投资收益构成。2024 年,受利率中枢下行影响,该公司将部分定价较高的产品进行分保,分出保费规模增长明显,由 2023 年的 0.75 亿元暴涨至 31.89 亿元。而在持续调整业务结构,同时受同业竞争、" 报行合一 " 及分出保费规模增长的影响下,招商仁和人寿已赚保费收入有所下降,2024 年仅为 121.13 亿元,同比下降 15.99%。

投资收益方面,得益于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和股票红利收益的较好增长,2024 年其投资收益增长较好,达 42.68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3.77%。

综合以上因素影响,招商仁和人寿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163.99 亿元,同比下降 6.7%。

在营收出现滑坡的境遇下,招商仁和人寿不得不采用降本节流的措施来缓解盈利端压力,2024 年总营业支出为 162.69 亿元,同比下降 7.09%。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同比缩减高达 68.18% 至 5.46 亿元;同时也降低了人力成本,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同比下降 8.08% 至 5.98 亿元;综合费用率从 2023 年末的 16.41% 缩减至 9.49%,压降了 6.92 个百分点,成本管控能力处于较好水平。

只不过,受开业时集中开展趸缴业务逐步到期的影响,招商仁和人寿赔付支出增长且增幅较大,暴涨近 300% 至 51.82 亿元,需关注未来剩余上述业务的到期对赔付支出的影响。

在营业收入增长乏力,但得益于营业支出下降的互相作用下,招商仁和人寿于 2024 年实现 1.31 亿元盈利,这也是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继 2023 年首次年度盈利 0.68 亿元的再次盈利。但收益率指标仍较低,盈利能力待加强,2024 年其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仅为 0.16%、2.21%。

进入到 2025 年,保费端取得亮眼成绩,再叠加股票红利收入的大幅增长推动招商仁和人寿投资收益同比增长 24.02%,偿付能力报告口径下的投资收益率为 2.64%,综合投资收益率为 2.73%。以上因素共同推动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4.01% 至 94.46 亿元。

同期,由于保险业务增长及国债 750 天平均移动曲线持续下行,招商仁和人寿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规模大幅增长,使得营业支出同比增长 13.67%。

综合上述因素影响,2025 年 1~6 月,招商仁和人寿净利润同比大涨 28.70% 至 2.35 亿元,意味着其不仅一改往年持续亏损局面,如愿两年半接连品尝到盈利的果实,而且在今年半年时间里,净利润已超过了 2023 年和 2024 年全年盈利之和,着实不易。

偿付能力方面,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招商仁和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 174.85%,较上季度末减少 15.61 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 120.03%,较上季度末增加 3.14 个百分点,考虑到未来招商仁和人寿业务持续发展及市场波动,仍需关注偿付能力变化情况。风险管理方面,最新两个季度,招商仁和人寿的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均维持 BBB 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仁和 董事会 招商局 执行董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