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陆玖商业评论
从市场端来看,全球 L2 级以上新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已接近 45%,随着未来两年具备 L2-L3 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产品的快速落地,这一数字还有望进一步增长至 60%。
巨额融资与巨额亏损并存,地平线在资本市场的强势募资与财务表现的强烈反差,勾勒出中国智能驾驶芯片行业的狂飙与隐忧。
9 月 26 日,地平线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以每股 9.99 港元的价格配售约 6.39 亿股股份,估计所得款项净额约 63.39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58.14 亿元)。不出意外,该配售消息一出,地平线当日股价跌超 8%。
这已是这家智能驾驶芯片公司一年内第三次大规模融资,总募资金额也高达近 155 亿元人民币。特别是,此次配售距离上一次不过 3 个月的时间。
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同时,地平线的亏损也在扩大。2025 年上半年,地平线收入约为 15.67 亿元,同比增长 67.6%;但亏损反而从上年同期的 50.98 亿元增至 52.33 亿元。
这家被业内称为 " 中国智驾芯片第一股 " 的企业,一边是业务高速增长、出货量屡创新高,另一边是亏损持续扩大,以及现有客户纷纷下场自研芯片。资本市场依然相信未来吗?
01 一年内募资 155 亿
作为赛道中入局较早且已打开一定市场的明星企业,地平线的融资能力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自 2024 年 10 月在港交所上市以来,地平线通过 IPO 募资 58.73 亿港元,今年 6 月配售募资 46.74 亿港元,加上此次募资 63.4 亿港元,一年内合计募资 168.87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154.8 亿元)。
而此次公告中披露的配售价格,是以前一日即 9 月 25 日的收盘价折让约 5.75% 的价格得来的。对比三个月的那次配售,此次募资更多,但给出的 " 折扣 " 反而更小,不少股民则在各大社区中表示出了质疑。
对于本次募资的用途,地平线公告称将用于扩大海外市场业务,加速国内市场业务扩张;投资研发以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投资新兴领域,例如与 Robotaxi 相关的计划;对上游及下游业务合作伙伴进行策略性投资。
有分析认为,地平线的融资紧迫感,藏着其创始人余凯对行业窗口期的判断。尽管今年初,余凯便喊出 "3 年脱手开,5 年闭眼开,10 年随心开 " 的设想,但想要将这个战略规划落地,就必须要加速技术商业化。
加之,特斯拉、国内大厂、传统车企都在加码,地平线需要通过融资保持技术领先,才可能在规模化效应到来前保持身位。
02 中高阶产品占比提升,前五大客户依赖度高
尽管地平线一直在扩亏,但不能否认的是,其业务增长速度还是可圈可点的。8 月 29 日,地平线宣布其征程系列车载智能芯片,累计量产出货突破 1000 万套,成为国内首家跨过该门槛的智能驾驶计算方案企业。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67 亿元,同比增长 67.6%,主要得益于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而该板块营收也达到了 7.78 亿元,为去年同期 3.5 倍,出货量 198 万套,同比增长约 100%。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高阶辅助驾驶方案正在成为业绩核心驱动力。支持高速 NOA 和城区 NOA 的征程 6 系列芯片出货约 98 万套,同比增长 6 倍,占上半年总出货量近 50%,贡献超 80% 相关业务收入。
出货量的攀升,也带动平均单车价值量同比提升 70%。这一变化源于智驾辅助功能从基础 L2 向城区 NOA 等高阶应用的升级。而余凯也预计,搭载城区辅助驾驶方案的车型价格带有望下探至 15 万元区间,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向大众市场普及。
据地平线官网上的数据,公司目前已与 27 家车厂合作,定点车型超 300 款,大众、比亚迪这些头部车企都在其客户名单里。
另据高工智能汽车的监测数据,在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智驾计算方案市场中,地平线以 33.97% 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每 3 辆汽车中,就有 1 辆采用了地平线的智驾方案。
然而,亮眼的市场份额背后,地平线也面临着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根据招股书,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地平线当期总收入的 60.7%、53.2%、68.8% 和 77.9%。
到了 2025 年上半年,地平线前五大客户收入在期内总收入的占比高达 52.48%,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达到 19.7%。尽管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有所回落,但从数值上看依然相对较高。
这种依赖性的衍生风险在于,当主流车企纷纷启动自研芯片计划之后,诸如蔚来、小鹏、比亚迪等车企都已陆续下场真金白银砸入于此,这或将诱发地平线面对 " 备胎危机 "。
03 从 " 卖硬件 " 到 " 软硬一体化 ",押注 Robotaxi
中信证券曾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到 2025 年,国内中高阶智能驾驶的渗透率有望翻倍,带来约 350 亿元的增量市场。
群智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智能驾驶 SoC 市场规模约 50 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 62%。而据其预测数据,2025 年全球智能驾驶 SoC 市场规模还有望进一步扩大至 76 亿美元。
不过,从市场端来看,全球 L2 级以上新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已接近 45%,随着未来两年具备 L2-L3 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产品的快速落地,这一数字还有望进一步增长至 60%。
政策层面也为行业提供了支持。工信部提出 2025 年汽车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 20% 的发展目标,此举受到了一众车企的积极响应。比如东风汽车集团,计划于 2025 年将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提升到 60%。
国内外玩家齐聚,算力军备竞赛加剧,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2025 年,随着政策法规陆续落地、技术迭代逐步成熟、用户智能化需求增加,国内外汽车芯片厂商也悄然间展开了一场算力军备赛。
国际巨头英伟达在 2025 年 8 月宣布 Thor 芯片量产,但这款原计划 2024 年落地的 " 下一代自动驾驶神芯 " 不仅延期了近一年,实际交付的 "Thor U" 版本算力也从宣传时的 2000 TOPS 缩水到 1600 TOPS。
与此同时,国产芯片品牌正在奋力追赶。在 2024 年的市场格局竞争中,智能驾驶辅助芯片市场依旧呈现国外厂商主导的态势。
其中,英伟达以 38.63% 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首位,特斯拉以 23.43% 的份额位居第二。华为、地平线分别以 17.21% 和 10.68% 的市场份额分别排列第三、第四。
更值得注意的是,蔚来神玑 NX9031 芯片随 ET9 量产上车后迅速覆盖 5 款车型;小鹏 P7 搭载三颗自研图灵芯片,算力达 2250 TOPS,比 Thor U 还高;芯擎科技推出 " 星辰一号 + 龍鹰一号 " 组合方案,直接叫板 "Orin X+ 高通 8295" 的多芯片架构。
地平线在中报中提到,向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转型将成为行业下一阶段的主导趋势,其先进算法和软件对云服务相关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司预计,搭载城市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价格区间将进一步下降至 15 万元区间。
与此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地平线正在积极朝着 " 软硬件一体化供应商 " 的方向,进行战略转型。
通过对比地平线 2021 年和 2024 年的收入结构变化就能看出," 卖硬件 " 的收入占比已从 2021 年的 44.6% 下降到 2024 年的 27.9%,同一报告期内,其 " 软件服务 " 的收入从 43.3% 一路上升到 69.1%。
其实这种转型也并不难理解。近几年整个汽车行业价格战一轮接着一轮,各家车企都在不断向上游压缩成本,这直接影响了地平线产品解决方案的平均售价。
Robotaxi 同样是地平线押注的新兴领域。根据瑞银报告预测,到本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 Robotaxi 服务市场的潜在规模将达到 1830 亿美元,届时全国将有约 400 万辆 Robotaxi 投入运营。
在这种背景下,9 月 11 日,地平线宣布与哈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 Robotaxi 运营场景和需求,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共同打造极致低成本、高安全、高可靠、高可用的智能驾驶技术。
在行业尚未盈利的背景下,边扩亏边谋求新机的地平线,还能让资本市场保持多久的耐心,我们不得而知,但资本的态度可能也将决定智能驾驶芯片之争的最终赢家。希望,这位百度出身的创业者余凯,可以顶住压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