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 09-28
在拼多多年销1500万,非遗月饼如何从岭南奔赴全国各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距离中秋还剩一个月,惠州水口街道的郭师傅月饼工业园正在进行最后冲刺。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里,长达数十米的隧道炉全速运转,香气四溢的月饼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这里不仅是惠州非遗月饼的诞生地,更是承载着五代人坚守与创新的非遗传承地。作为广东省 " 老字号 " 和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郭师傅月饼 " 以其独特的叉烧皇五仁月饼闻名遐迩,成为了岭南风味与非遗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非遗月饼:现代产线坚持 " 手工温度 "

走进 4 万平方米的厂区,一条条工业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从投料到出炉,一批月饼的生产周期仅需两个小时。高峰期时,这里将有近千名工人同时作业,通过 " 生产—包装—物流 " 一站式闭环,日产能最高可达 40 万个。

但在如此现代化的车间里,有些 " 老规矩 " 却始终改不得。记者看到,在生产线上游,几十位穿着白色工装的工人指尖翻飞,用 " 老手艺 " 把揉好的饼皮轻轻裹住馅料——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惠州月饼制作技艺 " 里最讲究的 " 手工包酥 ",力道轻了会破,重了会硬,全靠几十年的手感拿捏,才让饼皮拥有 " 呼吸感 "。

手工的坚持源于郭师傅月饼董事长郭汉光对 " 老味道 " 的执着。" 做月饼跟做人一样,材料不能骗。" 郭汉光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此,郭师傅的叉烧皇五仁月饼选用山区走地猪腌制冰肉,糖浆用惠东山区的鲜菠萝与野柠檬熬制提香,陈皮则采用本地晾晒的新会陈皮调和风味。这些细节,构成了郭师傅月饼令食客记忆鲜明的 " 传统岭南风味 "。

传承之 " 守 ":非遗技艺与岭南风味的传统坚守

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深植在 " 郭师傅 " 的家族记忆中。

据董事长郭汉光介绍,郭师傅品牌历经五代传承:1905 年是家族传承最早溯源的时间;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郭氏第二代传承人跟随父辈学习月饼制作;1953 年,第三代传承人郭佛良及其妻叶桂云传承了叉烧五仁月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郭汉光,从吉隆镇供销社饼屋起步,在第五代 90 后郭宇航的助力下,父子齐心,建起 8 万平方米生产基地,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郭汉光接过父辈衣钵后,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郭汉光的月饼店起源于惠东吉隆镇——一个以女鞋产业闻名的小镇。当时,鞋业老板常将郭师傅月饼作为礼品赠送给全国客户,由此郭汉光积累了创业的原始资本。此后,他一度计划向惠东县城扩张,一口气开设两家门店,却因当地烘焙竞争激烈、自身根基薄弱等原因双双倒闭。这次失败让他意识到:扩张必须稳健,根基必须扎实。

此后,郭师傅沉寂数年,转战惠州,在金宝大厦一角开设门店起步,慢慢积累资源。正是这份沉得住气的定力,让郭师傅月饼在诱惑丛生的环境中始终未偏离轨道。" 我父亲在吉隆镇曾经有机会去做鞋,当年诱惑很大,但他守住了自己的本业。" 郭宇航坦言:" 他赚到的钱,全部用于企业经营。" 这份克制,也为日后的企业发展沉淀了坚实的资产基础。

郭汉光的坚守,也体现在月饼的风味和包装设计上。郭师傅月饼有一款 " 老古董 " 包装,是沿用了近五十年的金色直筒纸盒,自奶奶那一辈起从未更改。这款朴素却极具辨识度的包装,已成为当地人心中中秋节团圆的视觉符号。" 只要看到这个金色包装,就知道是中秋。" 郭宇航说。

这种对经典的坚守,也体现在生产节奏上。郭师傅的核心产品是脆皮月饼,每年农历二月启动生产,持续至中秋过后,绝不提前囤货。因为一旦储存超过 15 天,脆皮月饼的饼皮便会吸湿变软,失去口感。

" 非遗不是摆着看的,是要吃进嘴里的。" 郭汉光说,去年品牌拿到 " 广东省老字号 " 和 " 惠州市级非遗 " 时,他特意把母亲请回厂里,86 岁的老人还能一眼看出饼皮的薄厚。在郭汉光心中,母亲不仅是家族技艺传承的关键人物,更是郭师傅坚守传统风味的象征," 这些传统的技艺和标准,是郭师傅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根本。"

传承之 " 变 ":传统月饼现代化转型的线上探索

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郭师傅在惠州积累了深厚的口碑,但也曾受限于地域,面临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的困境。于是,郭师傅尝试打破地域限制,主动跟上时代脚步,拓展销售渠道。

真正让线上渠道 " 活 " 起来的,是 90 后的郭宇航。" 董事长的‘超前’眼光,早在网购刚兴起的时候,他其实也不太懂,但就让我去接触线上。" 郭宇航回忆道。

于是,当年还在读高中的郭宇航接过 " 命令 ",从最基础的抄订单做起。" 客户打电话来要多少盒,发什么地址,我一笔一划写在快递单上,再去银行查账。" 郭宇航回忆:" 一天几百单,抄得手都酸了,我爸给我每单 5 块提成,才坚持下来 "。

长年在电商平台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摸清了电商的运营逻辑。现在的郭师傅线上团队,成员全是 90 后、00 后。他们在内容平台发布月饼制作等相关视频,收获了 40 多万粉丝关注;更关键的是,月饼的销售周期从中秋前的一两个月,被拉长到从 3 月到 10 月的 " 长战线 "。郭宇航说,这种调整让线上销量逐年增长,如今已与线下销量持平,实现 " 五五开 "。

郭汉光一开始也担心儿子做线上销售会 " 砸了招牌 ",直到看到实实在在的数据:2022 年,郭师傅五仁类月饼在网上卖了 6000 万元,更获得 " 国饼十佳 " 荣誉。同时,在网店成交的深圳客户已经超过惠州本区,其中还有不少年轻的 " 回头客 "。对此,郭宇航总结:" 以前觉得年轻人不爱吃传统月饼,是我们没找对触达他们的方法。"

电商平台赋能:拼多多带来的 " 包装革命 "

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让郭师傅开始探索更精准的电商合作模式,而与拼多多的合作,成为其突破销量瓶颈的关键一步。3 年前,拼多多小二的一个建议,让郭师傅这个传统品牌开始了意想不到的转型。

长期以来,郭师傅坚持使用成本低廉的直筒纸盒,成本仅一块多。郭汉光总是很实在的认为 " 过度包装是浪费 "。但 2023 年,拼多多的小二找到郭宇航,提出建议:" 中秋是送礼旺季,试试铁盒包装,既能解决月饼渗油问题,还能提升产品档次。"

郭宇航当时犯了难。做铁盒意味着成本增加,一个盒子加礼袋,单份成本要涨六七块,若生产 50 万盒,成本就增加三四百万," 月饼季节性强,像炒期货,过了中秋半价都没人要,卖不完就亏惨了。"

但拼多多的团队向郭宇航提供了详细数据支撑:北上广白领搜索 " 中秋礼盒 " 的数量每年增长,但大多觉得大牌月饼价格过高,更青睐性价比高的老字号产品。" 拼多多建议先做 2 万盒试试。" 郭宇航咬咬牙答应了,结果首批铁盒月饼上线三四天就售罄。2023 年全年,这款拼多多 " 特供 " 的铁盒月饼卖了 30 万盒,直接带动郭师傅全网销售额增长 10%。

在郭宇航看来,拼多多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区别,在于 " 愿意陪商家试错 "。2021 年刚入驻时,郭师傅在拼多多的销售额 100 万," 那时别的平台只看榜单前 10、前 20,我们连大促活动的门槛都摸不到 "。但拼多多给了郭宇航机会——没有高额入驻费,能参与平台百亿补贴,小二还会主动帮忙分析用户需求。郭宇航说:" 比如今年,他们建议我们推出加黑松露的高端款,我本来担心卖不动,结果上线没多久就爆单了。"

入驻拼多多后,郭师傅月饼凭借省级 " 老字号 " 的硬核实力成功拿到拼多多的黑标授权。从 2021 年开始,店铺历年的年销售额分别为 100 万元、200 万元、500 万元以及千万元,在平台特供产品的带动下,今年销售额有望达到 1500 万元,增速达 50%。

更让郭宇航意外的是,在拼多多卖得好的产品,在其他平台也能打开市场——铁盒月饼后来在传统电商平台也成了爆款。" 多多像个‘试金石’,能在这里卖爆的产品,一定符合消费者真实需求。" 他说。

父子接力:擦亮非遗月饼文化 " 新名片 "

电商渠道的成功,背后是父子两代人在经营理念上不断磨合的过程,这份传承并非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在 " 守 " 与 " 变 " 中不断寻找平衡。

作为家族企业的传承人,郭宇航曾经认为,继承家业是 " 不得不做的选择 "。高中时,他是学民谣的浪漫艺术生,梦想考去星海音乐学院,却因父亲反对,最终就读工商管理。爷爷也曾在临终前拉着他的手,嘱咐 " 一定要回来继承家业,要用贤不用亲 "。

于是,高中毕业暑假,郭宇航放弃音乐梦想,回到惠州开始接手家族企业相关工作。

刚接手业务时,郭宇航满脑子都是 " 扩张 "。" 当时觉得我爸太保守,我的目标是要开 100 个店、1000 个店,要做上市。" 回忆当年 " 初出茅庐 " 时的情形,郭宇航仍忍俊不禁:" 但是后来学费交多了。" 最惨痛的教训来自一次包装升级,郭宇航曾尝试年轻化包装,压了几百万库存,最后当废品卖仅得两三万。

这些经历让他逐渐理解了父亲的 " 保守 ",以及为何要坚持不加盟、不融资,只用自有现金流经营的 " 长期主义 "。现在,郭宇航对外总将父亲称为 " 董事长 ",这背后,是对父亲不打无准备之仗,确保家庭与企业经营长期稳定这一理念的高度信服与尊敬。

郭宇航(左)、奶奶(中)、妹妹(右)在门店挑选月饼

如今,郭宇航也提出了将新厂房改造成 " 惠州糕品博物馆 " 的 " 新定位、新设想 ":一楼设观光工厂、二楼建 3D 互动展厅,他计划 " 从卖产品转向卖文化,解决月饼行业半年经营、半年闲置的问题 "。郭汉光一开始不同意,认为 " 要投入很多钱 "。但郭宇航带父亲去考察了桂林的桂花公社景区。面对一批食品企业转型文旅的标杆案例," 守旧 " 的董事长也认可了新模式、新观念。

近几年,父子俩的观念碰撞,就这样经常围绕 " 增长 "" 破圈 " 展开。郭汉光追求稳定," 品质比什么都重要,宁愿少赚点,也不能砸了郭师傅的招牌 ";郭宇航则有增长焦虑," 企业的经营成本逐年提高,不增长就难以维持运营 "。但随着父子合作加深,他们逐渐找到平衡点:郭宇航学会了 " 稳 ",不再盲目扩张,而是专注深耕产品;郭汉光也学会了 " 变 ",支持儿子做电商、搞文旅融合。

" 一个非遗品牌为什么要经营几十年?其实它留下的东西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就是在每一个非遗文化的细节里。" 郭宇航言谈之间,已经像极了他的父亲。

内容 / 广州日报记者:阮元元

编辑:童丹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