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流浪地球 3》时间里
先看看这些新人的科幻短片
文 | 羊羊
编辑 | 羊羊、JOY
当《流浪地球》系列⽤ " 重⼯业美学 " 和 " 家国情怀 " 打开中国科幻电影的⼤⻔后,⼀个萦绕在所有⼈⼼头的问题是:
然后呢?下⼀个《流浪地球》在哪?
在刚刚落幕的第⼆届中国(宁波象⼭)北纬 30° 科幻电影周上,我们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从海边沙滩上亮相的 8 部⻘年导演原创科幻短⽚,到科学家、作家、导演跨界激辩的 " 太空叙事 " 沙⻰,再到《移魂都市》导演与中国科幻推⼿的深度对话 ……
这个坐标东海之滨的电影节,没有把宝全押在红毯星光上,⽽是⽤⼀种近乎 " 实验 " 的⽅式,搭建起青年创作者的试炼场、中外大师的对话舞台、跨界学者的思辨空间。
作为北纬 30° 科幻电影周 - 科幻电影创造营的首席导师,黄建新坦言:科幻电影的背后,是我们对于科技、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是在极致情境下的情感,以及人类对于未来的期待。
在象山,我真切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这片土壤的模样。
它让中国科幻的未来不再是遥远的期待,而是当下就能触摸到的、一步步扎实向前的脚印,让中国科幻电影从象山出发,飞向更远的未来。
中国科幻电影通往未来的路径在哪里?
北纬 30° 科幻电影周正尝试 " 解题 "。
01. 8 部 IP 改编短片:青年导演的 " 借力成长 "
9 月 18 日的象山白沙湾沙滩,8 部风格迥异的科幻短片在此完成 " 沙滩首映 "。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作品展映,而是 2025 科幻电影创造营交出的 " 成绩单 "。
这 8 部短片有个共同特点 —— 全部改编自国内科幻作家的成熟 IP。
今年,科幻电影创造营扩大 IP 库,携手科幻世界、科幻文学馆、八光分文化、微像等科幻机构、公司,以及何夕、星河、陈楸帆、张冉等科幻作家,进一步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创作养分。
成熟的文学 IP,能够帮助青年电影人完成世界观搭建、核心冲突设计和情感内核提炼。
△ 王红卫等导师点评青年电影人作品
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王红卫所说:
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事,人类的故事都被讲完了。
这两句老话不是瞎说的,我们所有创造的故事、创造的东西是不停汇聚前人的经验才出来的。
借助 IP " 地基 ",青年导演得以把精力从 " 讲故事 " 转向 " 用影像讲故事 " —— 如何用镜头呈现火星营救的紧张感,如何用光影传递基因与债务绑定的荒诞感 ……
这种聚焦,让短片的 " 影像质感 " 成为核心竞争力。
△ 短片《无债之人》剧照
比如改编自陈楸帆《无债之人》的同名短片,就通过冷色调画面和紧凑的剪辑,将 " 未来社会基因负债 " 的寓言讲得扎实且有冲击力,最终拿下 " 年度科幻电影项目 " " 年度科幻导演 " 和 " 年度科幻表演 " 三项大奖。
更具巧思的是,创造营还玩起了 " 一源多创 " 的模式。
何夕的《人生不相见》被刘晓黎、赵斌两位导演分别改编为《乐土计划》和《人生不相见》。
前者用 " 家庭团聚 " 的小切口,以讨巧的方式传递出浓烈的情感;后者则通过多线叙事,在短篇幅内塞进更多信息量。
△ 短片《乐土计划》剧照
△ 短片《人生不相见》剧照
王红卫评价这两部作品 " 都处理得非常好 ",而这种模式不仅激发了创作者的想象力,也为 IP 方验证了 " 同一故事的多元改编可能性 "。
如果说 IP 是 " 地基 ",那么 " 北纬 30° 科幻工场 " 就是青年导演的 " 建材库 "。
这个工场里,堆满了《独行月球》等大制作科幻电影留下的工业级道具 —— 月球车、空间站内景、火星地表装置等。
这些原本只属于 " 头部项目 " 的资源,第一次向青年创作者敞开大门。
△ 科幻工场中《独行月球》的月球车
△ 《独行月球》中的 " 太空之锤 "
另外,创造营通过整合外景、虚拟拍摄等资源,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涵盖道具制作、场景搭建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持。
△ 郭宇导演《无债之人》的拍摄现场
以往,太空题材对短片导演而言几乎是 " 禁区 ":复杂的置景、昂贵的特效,远超短片的预算承载力。这是第一次让青年导演在有限预算里,摸到了太空科幻的真实质感。
从最终的创造营荣誉归属看,这条路⾛对了。
《⽆债之⼈》及其导演郭宇成为最⼤赢家,斩获年度科幻电影项⽬、年度科幻表演、年度科幻导演。
△ 《⽆债之⼈》导演郭宇
这部改编⾃陈楸帆同名⼩说的作品,探讨了基因与债务绑定的未来世界,其深刻的社会寓⾔属性和扎实的影像呈现,赢得了评委的⻘睐。
《乐⼟计划》拿下了年度科幻 IP 改编剧本奖,再次证明了 " 好故事 + 好改编 " 的威⼒。
△ 短片《乐土计划》剧照
年度 AI 创作则被颁给耿亮导演的短片《登月》,影片借用 AI 创造出大胆的画风,让一个风水师联手女僵尸拯救世界的故事极具表现力。
△ 短片《登月》剧照
北纬 30° 科幻电影周从首届开始,就推出了国内首个 "AI+IP" 的科幻电影创造营,并由此开创了科幻电影项目创投孵化全新模式。
今年这 8 部短片的价值,不止于 " 作品本身 ",更在于背后的 " 全链路孵化体系 "。
北纬 30° 科幻电影周策展人马贺亮表示,电影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幻电影创造营一方面通过提供 IP、美术、拍摄场景等资源扶持年轻导演。
另一方面,还需要吸引行业里对科幻感兴趣的公司,一起选 IP、选导演,选项目,并推动其前进。更希望创造营是一个迷你版的 Studio,后面跟着行业的制片公司或者平台,能竭尽全力助力年轻导演做成长片。
△ 马贺亮在科幻电影创造营与青年导演交流
据悉,去年科幻电影创造出来的项目《爱的小屋》明年会拍摄完成,明年晚一点或者后年就能呈现成果。
02. 对话《移魂都市》导演:给青年电影人的三个 " 务实建议 "
除了实践,北纬 30° 科幻电影周还为青年电影人组织了多场干货满满的 " 大师课 "。
其中,科幻电影大师亚历克斯 · 普罗亚斯与中国科幻电影重要推动者王红卫也相聚于此,围绕科幻电影创意与电影科技发展史展开对谈。
△ 亚历克斯 · 普罗亚斯(左二)与王红卫(右一)
这位拍出《移魂都市》《我,机器人》《乌鸦》的科幻大师,用自己的职业生涯,给中国青年电影人提了三个 " 接地气 " 的建议。
建议一:用 " 曲线救国 " 实现 " 创作初心 "
《移魂都市》是我最想拍的电影,但没人愿意给钱。
亚历克斯的坦诚,戳中了无数青年导演的痛点。
上世纪 90 年代,他带着《移魂都市》的剧本奔走好莱坞,却屡屡碰壁—— 这部探讨 " 记忆与身份 " 的科幻片,太 " 不商业 " 了。
△ 《移魂都市》《乌鸦》导演亚历克斯 · 普罗亚斯
无奈之下,他接下了商业片《乌鸦》。
这部以 " 黑暗漫画风格 " 为特色的电影大获成功,让六大制片厂主动找上门:
你想拍什么,我们都投。
这时,亚历克斯才拿出了《移魂都市》的剧本,最终拍出了这部被王红卫称为 " 骨灰级科幻迷标杆 " 的经典。
△ 《移魂都市》剧照
这个故事,同样在无数中国导演身上上演过。
王红卫举例,李安最想拍的是《喜宴》,但没人投资,于是他先拍了《推手》,用这部作品证明自己后,才拿到《喜宴》的资金。
忻钰坤的成名作是《心迷宫》,但他最初的剧本是《暴裂无声》,直到《心迷宫》在 FIRST 获奖后,才终于有机会拍摄 " 初心之作 "。
王红卫总结道:
不要纠结于 " 必须先拍自己最想拍的 ",而是要先 " 证明自己的能力 "。
他建议,对青年导演而言,找不到投资不是 " 放弃创作 " 的理由,而是 " 先拍一部能落地的作品 " 的动力。
用商业片积累资源,用小成本作品建立口碑,最终再回头实现创作初心—— 这条 " 曲线救国 " 的路,看似绕远,实则是最务实的路。
建议二:技术是 " 工具 ",不是 " 替代者 "
亚历克斯对技术的态度很开放:
我从 10 岁用 8 毫米胶片拍电影,现在用 AI 做特效。
电影一直都依赖技术,技术会影响我们怎么拍电影。我非常包容所有的新技术。
《我,机器人》上映于 2004 年,亚历克斯透露,他们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就已经用到了虚拟拍摄技术,几乎是好莱坞最早尝试的一批人。
这种对新技术 " 先驱式 " 的探索,让王红卫都大感惊叹。
△ 《我,机器人》剧照
亚历克斯在分享 AI、虚拟制片等新技术让电影制作更高效的同时,也发出警告:
不要用技术替代思考。
他提到,《移魂都市》问世后,被很多电影借鉴:
借鉴没问题,但要尊重原创 —— 至少提一句 " 灵感来自哪里 "。
AI 年代,我们身为艺术家要非常小心,不要去偷窃别人的想法。
艺术家必须保持原创的道德。
△ 《移魂都市》剧照
王红卫也补充道:
现在很多年轻导演沉迷于 " 技术炫技 ",却忘了 " 故事本身 "。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画面更精美,但也可能让创作变得 " 懒于思考 "。
对青年导演而言,与其追求 " 最先进的技术 ",不如先练会 " 用技术讲好故事 "。
建议三:" 工业流程 " 不是 " 创意枷锁 "
王红卫指出了很多年轻创作者的误区:
国内青年导演常纠结于 " 流程会不会扼杀创意 ",但其实流程是 " 放大创意 " 的工具。
王红卫
王红卫给青年导演的建议很具体:
与其纠结 " 流程会不会毁了我的想法 ",不如先去了解 " 流程是什么 " ——
剧本怎么改才能过审?特效团队需要多少时间准备?演员的档期如何协调?当你懂了这些 " 规则 ",才能知道 " 如何在规则里放进自己的创意 "。
他举了个例子:
有些年轻导演抱怨制片方改剧本,但其实如果能提前和制片方沟通 " 这个情节为什么重要 "" 能不能用另一种方式保留核心 ",很多矛盾都能解决。
流程不是要扼杀你的想法,而是帮你让想法更落地。
亚历克斯在好莱坞工作多年,对复杂的 " 工业流程 " 深有感触,他坦言:
制作电影就像跑马拉松是一样的,过程非常 " 卷 ",有可能好多年做一部电影。
你要找一个主题,你要抓住这个灵感,抓很多很多年。在你的心里,这个灵感必须每天都是有火花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简单又很重要!
03. 中国太空叙事:从 " 跟着走 " 到 " 自己讲 "
从青年人的实践,到前辈的经验分享,北纬 30° 科幻电影周给了 " 科幻 " 充足的 " 实感 "。
下一步,是对未来的展望。
" 从现实到科幻,中国太空叙事的未来 " 主题沙龙汇集多重视角,邀请科学家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导演张小北、科幻作家杨平、《流浪地球》系列编剧杨治学展开对话。
他们的对话,为中国科幻从文化表达、创作实践到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考路径。
吴季老师以科学家视角为中国太空叙事定下 " 从自立自强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的宏大格局。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
他梳理人类航天史,指出太空探索带来三大启示:宇航员眼中地球的脆弱、月球轨道回望引发的可持续发展思考、系外行星发现带来的人类位置反思。
在他看来,中国航天已迈入引领阶段,科幻作品格局需随之提升,应将未来太空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路径相连,创作更多立足人类文明高度的作品。
同时,他还给出了一条非常有实操价值的建议:科幻创作者可以关注科学家们因经费等未实施的 " 好想法 ",让科学设想以科幻的形式表达出来。
宏大叙事如何落地,科幻作家杨平给出了文化层面的解答。
△ 科幻作家杨平
他认为中国科幻虽源自西方,我们却不能一直做 " 学徒 ",太空叙事需扎根中国文化传统,并带入未来发挥作用。
其核心思路聚焦两大文化根源:一是 " 家园 " 概念,区别于西方殖民扩张,将家延伸至太空,体现农耕文明的和谐共存;二是 " 天人感应 ",让太空探索与普通人生活紧密相连,增添 " 烟火气 "。
他对比美国 " 高边疆 " 计划的军事控制导向,提出中国应构建 " 高家园 " 理念,将家园扩展至地球之外,以中华文明追求与环境长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特质。
《流浪地球》系列编剧杨治学则从创作实践角度强调 " 科幻服务于电影打动人心 " 的本质。
△ 《流浪地球》系列编剧杨治学
他坦言《流浪地球》中 " 点燃木星 " 虽不符合物理事实,却契合观众当下的情感需求与 " 常识 "。
他指出科幻电影依赖观众共识,创作者需寻找当代共鸣点,而非挑战常识。
以《全频带阻塞式干扰》为例,他说明故事具有时代性,过去 " 落后挨打 " 的设定符合当时观众的心态,如今中国地位变化,需调整叙事以贴合当下观众的认知。
对于作品 " 走出去 ",他认为本土观众喜爱是前提,若能与世界观众形成共识," 走出去 " 便是自然结果,而非刻意预设的出发点。
导演张小北关注年轻创作者的视角问题与行业未来。
△ 导演张小北
他发现不少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年轻创作者,在打造中国科幻叙事时,仍受西方视角影响,存在 " 水土不服 "。
但他认为这是必然过渡阶段,当下正处于时代衔接点,建立对未来的想象与叙事底层逻辑,是中国科幻发展的关键。
他预判未来 3-5 年,伴随中国科技进步,将迎来 " 科技黎明时代 ",科幻作为塑造未来想象最大公约数的载体,将迎来发展良机。
同时,他提出中国科幻电影需在《流浪地球》之外探索更多道路,核心是解决 " 带着对故土的眷恋迈向未知未来 " 的问题,而太空科幻正是绝佳切入点。
结语:中国科幻的未来,在 " 想象 " 与 " 务实 " 之间
短短几天的第二届北纬 30° 科幻电影周,没有给出 " 中国科幻的唯一答案 ",但它提供了 " 可行的路径 ":
对青年导演而言," 借 IP、用工业、找共鸣 " 是破局之道;对行业而言," 体系化培养、工业化支撑、本土化叙事 " 是发展之基。
中国科幻需要 " 下一个《流浪地球》",更需要 " 一群能拍好科幻的创作者 ",需要 " 一批有中国根脉的好故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