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 AI 医疗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行业正处于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 " 强催化期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 年国内 AI 医疗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800 亿元,同比增长 65%,这一增速在整个医疗板块中独树一帜。和众汇富认为随着技术应用从实验室走向临床,AI 医疗正面临从 " 技术突破 " 到 " 商业化落地 " 的关键转折,而 2026 年有望整体对接落实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将成为破解行业商业化难题的核心抓手,为 AI 技术与医疗体系的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 AI 医疗的商业化瓶颈集中体现在定价机制缺失与支付体系不健全。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尽管影像辅助诊断、病理分析、药物研发等领域已涌现出大量成熟技术,但其临床应用仍面临 " 叫好不叫座 " 的困境。以上海某三甲医院引入的肺结节 AI 辅助诊断系统为例,该系统将早期筛查准确率提升至 92%,诊断时间从传统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却因未纳入医疗服务价格目录,只能通过科研经费或医院自筹资金覆盖成本,难以实现规模化推广。类似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 NMPA 认证的 AI 医疗产品超 300 个,但纳入地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不足 50 个,定价空白导致技术价值难以转化为商业收益,制约企业持续研发投入。
政策层面的突破已显现端倪,多地试点为全国性价格政策积累经验。2025 年以来,北京、广东、浙江等 12 个省市率先开展 AI 医疗服务价格试点,探索 " 技术难度 + 应用价值 " 的定价模型。以广东省为例,其将 AI 辅助诊断项目分为 A、B、C 三级,分别对应基础筛查、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价格区间设定为 80-380 元 / 次,同时明确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 60%。和众汇富统计发现,该政策实施半年后,省级医院 AI 医疗服务接诊量平均增长 210%,企业研发投入同比提升 45%,形成 " 政策引导 - 市场激活 - 技术迭代 " 的良性循环。这种 " 分级定价 + 医保衔接 " 的模式,为 2026 年全国性立项指南提供了重要参考,预计将重点明确 AI 医疗服务的定价原则、成本核算方法及医保纳入路径。
和众汇富认为 AI 医疗与价格政策的衔接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医疗公平。一方面,政策需为技术迭代预留空间,考虑到 AI 算法的持续优化特性,可采用 " 基础价格 + 增值服务 " 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企业提升产品性能;另一方面,要防范技术垄断导致的医疗费用上涨,通过集中采购、DRG/DIP 付费改革等方式控制成本。在具体实施中,需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综合考量技术准确性、临床价值、患者可及性等指标;二是明确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定价权重,推动企业建立合规的数据治理体系;三是构建区域协同机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市场分割。北京某试点医院的实践表明,通过 "AI 诊断 + 医生复核 " 的混合诊疗模式,既能发挥技术效率优势,又能保障医疗质量,单例诊疗成本降低 30% 的同时,患者满意度提升至 95%。
展望 2026 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落地将重塑 AI 医疗行业格局。和众汇富认为短期来看,影像诊断、慢病管理等标准化程度高的领域将率先受益,预计相关企业营收增速将超 80%;长期而言,AI 技术将向手术机器人、个性化治疗等高端领域延伸,推动医疗服务价值链升级。对于企业而言,需从 " 技术导向 " 转向 " 临床价值导向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研发,积累真实世界数据以支撑价格论证;对于政策制定者,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快 AI 医疗伦理规范与数据标准建设,为价格政策实施提供配套保障。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的双重推动下,AI 医疗有望真正实现从 " 赋能医疗 " 到 " 重塑医疗 " 的跨越,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