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首个 AI 剧场。
定焦 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苏友宁
编辑 | 阮梅
" 如果我下面说的这个计划成功了,那么我前面(剧、综、电影等内容规划和战略)都白说了。"
在 9 月 25 日举行的爱奇艺悦享会上,首席内容官王晓晖的这句玩笑,引来全场一阵会心笑声。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 王晓晖
王晓晖所说的 " 计划 ",即爱奇艺与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得主鲍德熹联合推出的 " 鲍德熹 · 爱奇艺 AI 剧场 "(以下简称爱奇艺 AI 剧场)。该剧场将面向全球征集内容创意和团队,并为创作者提供技术支持及创作补贴。
首批上线影片将全部出自剧场创作营。经筛选的 30 支创作团队将在 7 天的线下集训中获得鲍德熹全程指导,最终 15 支团队可获得制作补贴、技术支持和鲍德熹的持续指导。作品预计于 2026 年一季度上线爱奇艺,并将得到平台宣推及资源扶持。
在很多人看来,AI 能为长视频带来的红利几乎触手可及。
Luma AI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阿米特・贾因曾表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行业正面临视觉艺术的衰退和创作的重复、停滞,而 AI 将成为引领变革的关键工具,帮助电影人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尝试新创意," 使好莱坞能够再次触碰新奇。"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鸿沟——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 AI 长片诞生。王晓晖坦言," 现在 AI 落地差的就是作品,尤其是故事片和长片。"
爱奇艺 AI 剧场正是要回应这个问题。它不仅是国内首个由视频网站推出的 AI 剧场,也是一场面向长视频行业的 " 无人区 " 探索。若能成功落地,它将为长视频行业带来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天时已至?爱奇艺为何要做 AI 剧场
如何让一个 AI 视频吸引并留住观众,AIGC 创作者曼尼的观察颇具代表性:前 5 秒的美学风格决定能否抓住观众,而让观众留下来的关键,在于叙事的吸引力。
作为多年美术生,对曼尼来说,用 AI 生成画面并非难事。AI 浪潮兴起这几年,他凭借自己的审美和多年美术训练在行业内迅速积累了一些粉丝和名气。但随着创作的深入,他遇到了瓶颈:画面可以快速生成,但故事无法打动人。
曼尼的困境,并非个例。
从技术落地进度来看,AI 在视频行业的应用已解决 " 一半问题 ":画面生成、声音合成、分镜头自动化输出等基础技术能力已逐步成熟。但叙事短板仍然普遍存在,当前市场上的 AI 短片,大多数故事张力不足、角色形象扁平、节奏单一。
与此同时,观众的期待值正在提升。过去,人们看 AI 作品大多抱着猎奇心态,如今随着 AI 绘画、AI 短片的普及,观众已逐渐接受 AI 作为一种常规内容来源,市场关注点也从 " 能不能看 " 转向 " 值不值得看 "。
鲍德熹在大会上直言,AI 生成视频并不等于 AI 叙事作品,要创作出引人入胜的 AI 影片,熟悉和掌握镜头的语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高超的审美依然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技术已逼近可用门槛,用户也做好了尝鲜准备,但却迟迟没有项目落地。而要打通叙事能力与产业落地之间的鸿沟,必须有平台级玩家的推动。
从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爱奇艺对于 AI 剧场的内容野心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推动 AI 作品从个体实验走向专业级生产。
在华语影坛,鲍德熹是公认的顶尖摄影师,他对视觉语言、光影调度、影像叙事的把控能力尤为突出。选择与鲍德熹合作,正是体现了爱奇艺对于 " 专业度 " 的追求。王晓晖表示,爱奇艺希望打造的是时长在 15 分钟以上,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 AI 叙事影片。
其二,为行业培育新型人才。
当前 AI 创作领域," 懂技术不懂内容、懂内容不懂技术 " 的人才断层问题显著。爱奇艺希望通过 AI 剧场,沉淀一批兼具 AI 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长期发展储备力量。
放眼海外市场,AIGC 探索已经走入深水区。奈飞已经用 AI 技术制作剧集特效,OpenAI 推动的 AI 动画电影《Critterz》计划于 2026 年全球上映。爱奇艺 AI 剧场亦是对标国际前沿实践,试图树立国内 AI 内容创作的标杆。
正如爱奇艺创始人、CEO 龚宇在悦享会上的判断:"AI 在长视频领域落地的时机,已经成熟。"
爱奇艺创始人、CEO 龚宇
孵化-制作-发行-变现,
AI 剧场的运营方法论
常有人将摄影机比作自来水笔。摄影师是执笔的人,他们用光影构建一个新的世界。
AI 也一样是一种工具。不同的是,它不是摄影师手中的摄影机,也不是编剧敲击的键盘,而是用语言生成一个影像世界。理论上,AI 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导演,个人故事和个人题材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但这是否意味着门槛已经被大幅降低?
鲍德熹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在此前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他曾表示:"不是说你会写剧本、当过导演,就能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如果没有全面掌控视觉、光线、运动、镜头、音乐、舞蹈、美术、剪辑和影像的能力,就别想超越。" 换句话说,AI 工具降低了进入门槛,却无法替代专业的全局把控。
爱奇艺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其 AI 剧场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力图通过标准化流程和资源配置,将创意真正转化为专业级内容。
在创意入口环节,爱奇艺的筛选逻辑可以总结为 " 低硬性门槛 + 高能力要求 "。
在准入上,条件被设置得极低——仅要求参赛者年满 18 岁,个人或团队均可参与。与此同时,平台给出了三大创作主题:西游记、性别・幸福・信仰、真相。前者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后两者则分别对应情感共鸣与社会探讨。这些主题既提供了创作锚点,又保留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在能力筛选上,要求则明显提升。参与者需要提交项目书、初稿剧本,以及 1 – 3 分钟 PV 或静帧图像,并且必须提供一部 AI 占比不低于 70% 的既有作品。这些条件直指两大核心:叙事能力与 AI 应用能力。
这种模式的设计思路很清晰:一方面通过开放征集吸纳尽可能多的创意,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化要求过滤出真正具备落地潜力的团队,从而在 " 大众创意 " 和 " 专业能力 " 之间建立平衡。
进入制作阶段,创作者将面临更系统的打磨。
爱奇艺计划挑选出 30 个团队,进入为期七天的创作营。鲍德熹领衔的导师团将在此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创作营的指导内容覆盖多个模块:编剧艺术、镜头语言、AI 高阶技巧、商业化路径、声音与配音等。AI 是语言驱动的工具,但创作者必须掌握视觉、光线、镜头和剪辑的整体调度,否则故事将沦为 " 拼接的画面 "。导师的角色,就是帮助新创作者补齐短板,把灵感引入成熟的专业框架。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的时代,创意本身并不稀缺,缺的是如何将创意变成可观看的成片。正如美剧《良医》中,年轻医生的灵感常常需要主治医师的 " 点拨 " 才能落地,AI 创作者也需要这种 " 临门一脚 "。否则,作品极易出现叙事松散、情感空洞的问题。
除了大师辅导,爱奇艺还在资源端提供了配套支持,包括制作补贴、摄影棚、签约演员、后期调色等。对于新人创作者而言,这些配套措施能大幅降低制作中的技术与资源壁垒,让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打磨故事,而不是陷入琐碎的执行环节。
在分发与变现环节,爱奇艺则明确了市场检验才是最终答案。
爱奇艺计划于 2026 年一季度上线 15 部影片,并统一挂靠在 " 鲍德熹 · 爱奇艺 AI 剧场 " 品牌下。平台将提供推广资源,保证作品能直达目标受众。对创作者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机会。过去,大多数 AI 作品零散地分布在社交平台,能否出圈全靠算法运气;而在爱奇艺这样的流媒体平台,作品对观众的触达更加稳定。
变现方面,创作者将获得净利润 30% 的分成,让作品的收益直接与市场表现挂钩。如果故事缺乏吸引力,导致用户留存低,分成自然减少,创作者就会被迫调整叙事策略。这种机制,本质上是构建了一个 " 市场反馈闭环 "。
简言之,爱奇艺 AI 剧场的最终目标,不是制造单一爆款,而在于把 " 孵化-制作-发行-变现 " 做成可复制的闭环。
一方面,从创投筛选到导师模块,再到分账规则这些标准化的流程设计可以快速复用到后续批次,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导师团队沉淀的经验和市场反馈累积的创作数据,又能反哺流程优化,让机制不断迭代。
相比一些平台 " 重技术展示、轻内容价值 " 的短期尝试,爱奇艺试图解决的是更根本的问题:如何让 AI 内容真正实现从 1 到 N 的产业化生产。
再闯无人区,为什么又是爱奇艺?
这不是爱奇艺第一次闯入无人区。在长视频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头部平台,爱奇艺始终扮演着趋势创造者的角色。
2014 年,《奇葩说》成功激活网综市场;2015 年,《盗墓笔记》开启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时代;2020 年,《隐秘的角落》等作品则奠定 " 迷雾剧场 " 的优质厂牌地位;2023 年,《我的阿勒泰》又率先探索实验性质的精品短剧,持续推动行业内容形态升级。
《隐秘的角落》海报 图源:豆瓣
爱奇艺之所以能不断引领趋势,核心在于对内容趋势的敏锐嗅觉与深厚的技术与人才积累。
从投入力度来看,爱奇艺在 AI 领域布局多年,即便在成本控制背景下,研发投入依旧保持在数亿元级别。根据爱奇艺财报,2025 年第二季度研发费用达 4.2 亿元,技术研发人员占比超 45%。龚宇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 DNA,其目标之一便是通过 AI 等技术实现中国影视工业化的 " 弯道超车 "。
截至目前,爱奇艺的 AIGC 基础设施已基本搭建完成:智能制作工具集涵盖 " 剧本工坊 "" 影像工坊 " 等,以大模型为驱动覆盖影视策划、制作、宣发运营全流程;星罗 AIGC 平台可自动批量生成电影解说、混合剪辑等多类视频及文本、图像内容,还能助力用户通过热门关键词精准导航至特定剧集与场景;自建的数字资产库已归集 3 万余件(套)资产,不仅可广泛复用于影视、VR、游戏、数字藏品制作,部分资产还开放对外商用。
此外,在内容领域的多年深耕,也让爱奇艺积累了宝贵的 " 人才资产 "。一方面,平台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影视创作人才,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等,能为 AI 剧场提供专业的内容指导;另一方面,通过 " 迷雾剧场 "" 青年导演扶持计划 " 等项目,发掘并培养了大批行业新鲜血液,如《隐秘的角落》导演辛爽、《最好的我们》导演刘畅、《你好,旧时光》导演沙漠等。他们均是从与爱奇艺的合作中崭露头角,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本次发布的 " 鲍德熹 · 爱奇艺 AI 剧场 " 同样被寄望成为新一代 AI 创作者的孵化场。
" 只有天才,而没有手艺,就像只有燃料而没有引擎。它能像野火一样爆裂燃烧,但结果却徒劳无功。" 罗伯特 · 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写道。放到 AI 时代,这句话同样成立。AI 技术就像给内容产业加了一桶新的燃料,但真正驱动行业前进的,还是 " 讲故事的本事 "。而 " 鲍德熹 · 爱奇艺 AI 剧场 " 想做的,就是把这两样结合起来,让懂故事的创作者学会驾驭 AI 这个新引擎,把灵感变成能真正打动观众的作品。
王晓晖的玩笑或许会成真。
倘若这个名为 "AI 剧场 " 的答案被市场接受,那么它成功的标志,将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让一切回归故事本身。这或许正是所有技术革命的归宿——让工具隐于幕后,让想象与情感,重新站到舞台的中央。
* 题图来源于爱奇艺官方微博截图。
关注并【星标⭐】「定焦 One」
第一时间收到精彩内容更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