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9-23
【长安巷陌】三秦武魂:陕西武术的千年传承与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陕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中凝固的实战姿态,到当代红拳传承人的矫健身影,陕西武术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与精神内核。它承载着三秦儿女的尚武传统,见证了中华武术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华武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循着历史脉络,探寻陕西武术从起源到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历程。

01

古代奠基:从军阵武艺到武举盛景

陕西武术的起源可追溯至周秦时期,这一阶段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西周沣镐地区盛行的 " 武舞 " 与 " 角力 ",兼具礼仪表演与军事训练双重功能,这种 " 文武相济 " 的传统成为后世武术发展的思想源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为秦代武术风貌提供了直观佐证 —— 数千件陶俑规整的军阵排布、青铜剑、戈、矛等多样兵器配备,以及士兵们蕴含攻防意识的姿态,生动展现了秦代军事武术的实战特征。据考古研究,秦代士兵训练已形成系统方法,这种军事化技艺的积累为民间武术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撑。

▲兵马俑(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唐代是陕西武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作为帝国都城的长安成为全国武术交流的核心枢纽。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创立武举制度后,陕西籍武举人才辈出,华县人郭子仪以武举异等入仕,最终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彰显了陕西武术 " 文武兼修 " 的特质。此时武术功能已呈现多元化发展:军队中保留实战训练传统,民间盛行 " 街陌击剑 " 的健身娱乐活动,宫廷宴会上的剑舞更将武术与艺术完美融合。尚武之风的盛行,推动了武术技艺的交流与创新,为后续地方拳种的形成埋下伏笔。

02

近代成熟:拳种定型与家国担当

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陕西武术逐步形成地方特色拳种体系,并在时代浪潮中彰显出家国情怀。宋元以来,陕西武术逐渐脱离泛化的军事技艺范畴,向地方化拳种演变,其中红拳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红拳起源可追溯至周秦,宋代趋于成熟,明代以 " 西家拳 " 之名载于《小知录》,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的 " 雀地龙 "" 裙拦 " 等势名,至今仍在红拳套路中沿用且保留长安方言特色。清代是红拳的鼎盛期," 东枪西棍关中拳 " 的谚语广为流传," 鹞子高三 "" 黑虎邢三 " 等拳师对其系统整理,形成 " 撑补为母,勾挂为能 " 的技术体系。

▲武林大会上的武术表演(图片来源:扎客陕西)

多民族交融更让陕西武术异彩纷呈。西安回族武术家马恩臣深耕回民七势拳,该拳以 " 搓劲 " 为核心,下盘稳固、身法吞吐独特。他融合查拳、形意拳精髓,打破拳种壁垒,培养众多弟子,使这一回族传统拳种在关中落地生根,成为民族武术交融的典范。

马振邦作为马恩臣弟子,进一步推动武术革新。他深谙回民七势拳与红拳精髓,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竞技武术结合,形成兼具观赏性与实战性的风格。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既保留 " 搓劲 "" 撑补 " 等核心技法,又融入科学训练方法,为陕西武术培育了大批后备力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桥梁。

出身西安武术世家的马贤达则是理论与实战兼备的大家。父亲马凤图开创 " 通备武学 ",他自幼承袭家学,精通红拳、劈挂拳等多门技艺,尤擅将回族武术灵动身法与红拳刚劲发力结合。更难得的是,他参与编纂《中国武术史》,系统梳理陕西多民族武术融合脉络,为技艺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03

当代传承:非遗保护与活力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武术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非遗保护工作推进,红拳于 2007 年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到国家层面认可。而武术名家的引领与大型赛事的举办,成为当代陕西武术活力绽放的核心支撑。

赵长军作为陕西武术当代传承的标志性人物,其习武生涯与成就堪称传奇。这位 1960 年生于西安回民坊的回族武者,六岁习武,十岁进入陕西省武术队接受系统训练,1974 年便作为 " 少年武术外交家 " 随团访问日本。1978 至 1987 年间,他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十次斩获个人全能冠军,夺得 54 枚金牌,成为中国武坛迄今为止唯一的 " 十连冠 " 得主,被誉为 " 长胜将军 "。其核心成就在于将红拳 " 撑补刁打 " 技法与现代竞技武术完美融合,形成独具辨识度的技术风格。转型教练后,他担任陕西省武术队总教练,创办武术院培育后备人才,弟子赵元东在 2023 年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武林功夫大会中斩获中年组全能冠军;作为省武协副主席,他推动 " 武术六进 " 工程,参与《少林寺》等影视作品武术指导,构建起 " 竞技 - 教育 - 传播 " 的多维传承体系。

2024 年 12 月,陕西省第二届武林功夫大会在渭南市隆重举行,这场由省体育局与渭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盛会,成为陕西武术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交流平台。赛事吸引俄罗斯、文莱等海外地区及国内西北各省区 79 支代表队、1170 名运动员参赛,规模较首届增长近一倍。赛事设置传统拳、器械、对练等个人项目及集体项目。开幕式上,洪金宝、徐小明与赵长军联袂展演,将华阴老腔、韩城行鼓与武术技艺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话。更值得关注的是,大会建立 " 以赛促传 " 机制,金奖得主可直接申报武术四段,为传统武术注入鲜活生长力。

▲赵长军武术表演(图片来源:扎客陕西)

从周秦时期的军阵武艺到唐代的武举盛景,从红拳的定型成熟到国担当,再到当代的非遗传承,陕西武术的发展轨迹始终与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它不仅是实战技艺的积累,更是三秦地域文化的结晶,承载着 " 文武兼修、刚健有为 " 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背景下,陕西武术通过系统化保护、多元化传播、年轻化传承,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延续千年武魂,继续书写着中华武术的当代篇章。

相关标签

戚继光 武术 陕西 兵马俑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