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网 09-24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解读: 金融强国的数字路线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周道许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 " 十五五 " 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出版背景:时代变局下的 " 中国方案 "

当前全球数字金融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部分国家因技术壁垒、监管差异导致发展分化,而中国数字金融已完成 " 工具替代—生态重塑—治理输出 " 的阶段性跨越,正式进入从 " 跟跑 " 向 " 领跑 " 转型的关键期。

在此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编著的《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于 2025 年 2 月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肖钢、周延礼、李礼辉担任顾问,由陈静担任主编,由杨竑、张永福担任执行主编。这份报告不是普通行业白皮书,它既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指南,更是中国向全球输出数字金融治理规则的 " 种子文件 ",标志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成为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载体。

二、《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重要意义:多维度赋能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行业成果,更在于从国家、产业、社会三大维度构建数字金融发展的价值坐标系,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1. 国家层面:锚定金融强国的关键路径

报告首次以 " 数字金融 " 为重要抓手,将 " 金融强国 " 这一宏观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路径——数字金融不再是孤立的技术创新,而是串联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的底层枢纽,通过明确发展方向与评估标准,确保国家金融战略落地有抓手、推进有节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金融支撑。

2. 产业层面:从 " 碎片化创新 " 到 " 系统性升级 "

长期以来,数字金融创新多分散于银行、保险、证券、互联网平台等单一领域,存在技术壁垒、数据孤岛与协同不足的问题。报告通过整合跨领域创新实践,打破行业与市场边界,形成了跨业、跨市场、跨境的 " 协同作战机制 "。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统一的逻辑框架(如数字化转型路径、风险防控标准),推动金融产业从 " 单点突破 " 转向 " 系统升级 ",提升整体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与韧性。

3. 社会层面:践行 " 金融人民性 " 的价值底色

报告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的 " 中国标尺 "。这一设计的关键逻辑,是让数字金融回归 " 服务人民 " 的本源——通过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解决农村地区、新市民群体、老年人群体面临的 " 融资难、服务远、使用繁 " 问题,让金融科技的成果惠及更多民生领域,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体现了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发展思想。

三、《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三大特点:权威、实战、系统的融合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之所以能成为金融强国的数字 " 路线图 ",关键在于其兼具权威高度、实战价值、系统思维与前瞻视野,实现了 " 理论指导性 " 与 " 实践操作性 " 的统一。

1. 权威属性:监管与市场的 " 同频共振 "

报告的编委会构建了 " 监管智慧 + 市场经验 " 的双关键架构:顾问层由长期参与金融监管的资深专家组成,确保内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与行业治理逻辑;执行层由金融机构科技子公司、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实操团队主导,保证建议贴合行业实际需求。这种 " 监管语言 " 与 " 市场语言 " 的融合,避免了报告沦为 " 纸上谈兵 " 或 " 短期利益导向 ",使其既具备国家战略的高度,又拥有落地实施的可行性,彰显了跨领域协同的权威价值。

2. 实战导向:规避转型风险的 " 行动指南 "

报告的关键实用价值,在于系统总结了历年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教训——通过梳理转型中常见的 " 战略摇摆、组织梗阻、数据烟囱 " 等典型问题,形成了可直接用于决策的 " 风险规避框架 " 与 " 整改清单 "。不同于普通行业报告的 " 泛泛而谈 ",这份报告聚焦 " 如何避坑 "" 如何落地 ",例如针对机构数字化战略不清晰的问题,提供了从顶层设计到组织调整的全流程建议,帮助金融机构少走弯路,将转型成本转化为发展动能。

3. 系统框架:建立数字化能力的 " 建设体系 "

报告构建了一套 " 全维度、多层级 " 的数字金融能力建设框架:横向覆盖 " 数字治理、科技应用、客户服务、生态构建 " 四大关键领域,确保数字金融建设无死角;纵向贯穿 " 战略、组织、流程、技术、数据、人才、文化 " 七级实施梯度,实现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执行的贯通。借助这一框架,金融机构可快速完成自身数字化能力 " 体检 ",精准定位短板,为转型提供 " 量身定制 " 的路径,体现了系统思维的专业性。

四、《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三大关键启发:重构数字金融发展的 " 底层逻辑 "

报告不仅总结当下,更为未来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1. 数字金融发展:从 " 体量扩张 " 到 " 规则引领 "

在数字金融时代,全球金融竞争的焦点已从 " 资产规模 "" 网点数量 " 转向 " 标准制定权 " ——谁能主导数字身份、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关键领域的国际规则,谁就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占据主动。未来中国需在数字金融关键领域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全球跨境支付、绿色金融等领域以 " 中国方案 " 为参考,这标志着中国金融发展逻辑从 " 规模优先 " 向 " 规则优先 " 的战略转型。

2. 新质生产力的 " 潜力场 ":县域数字金融

县域经济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贡献大量 GDP 与就业),也是数字金融渗透的 " 薄弱环节 "。当前县域数字金融的关键突破点,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农业金融闭环——例如将农产品生产、销售、融资等环节数据打通,解决农业经营中的 " 信息不对称 " 问题,让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县域产业。这一方向不仅能释放县域经济活力,更能让数字金融真正扎根实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与县域高质量发展的 " 助推器 "。

3. 数字金融可持续的底线:筑牢安全屏障

数字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始终需以安全为 " 基石 "。随着数字金融与技术融合不断加深,风险已呈现 " 技术驱动、跨域传导、隐蔽性强 " 的新特征,如数据泄露引发的用户权益受损、算法偏见导致的金融歧视、网络攻击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威胁等,传统 " 事后补救 " 的风险应对模式已难以适配。因此,需构建 " 事前预防 — 事中监测 — 事后处置 " 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这一防控体系的关键价值,在于既为数字金融创新保留了充足空间,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数字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赋能民生改善的过程中始终 " 行稳致远 "。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数字金融 普惠金融 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 上市公司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