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为,小米造出 " 保时米 " 已经天下无敌。
没想到,还有一家企业,比小米更勇猛。
上个月,知名扫地机器人品牌 " 追觅科技 " 官宣造车,首款产品直接对标售价超过 2500 万元的布加迪威龙,计划于 2027 年亮相。
从造型来看,不能说是致敬,只能说是心有灵犀。
据消息透露,追觅内部将这部车命名 " 追觅——布加迪 ",不谈原创,只谈速度,直接而又真实。
本以为,这个消息已经够震颤的了,没想到,不到一个月,追觅再次抛出重磅消息——宣布进军智能手机市场,推出定价 5000 元以上的高端旗舰手机 Dreame Space,目标是:
和小米、华为三分天下。
而且追觅官方称:该款手机已在海外市场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
这个世界太疯狂,扫地机器人要跨行。
追觅竟然能同时向汽车和手机这两个重资产且很内卷的品类下手,这家企业到底是什么来头,有什么神秘力量?
一家牛逼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牛逼的创始人。
追觅的创始人俞浩和小米雷军一样,从大学时期,就展现出了不一般的经历。
2005 年,俞浩凭借着物理奥数的竞赛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很早就显示出了智商天分。
而且俞浩不是那种小镇做题家,在读书期间,就在清华大学校内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极客空间—— " 天空工场 ",是中国最早的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之一,以及三旋翼无人机的发明人。
无人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就是马达。
毕业后,俞浩就在思考:能不能用造飞行器的技术攻克马达技术,做一家像戴森一样的公司? (戴森的黑科技,也是马达)
带着这个想法,俞浩在 2017 年,自己创业成立了追觅科技,并带领团队研发出第一款 10 万转速的高速数字马达。
这个马达效能比高达 58%,超过了当时国际龙头 49.8% 的记录。
之后,俞浩就受到了一些资本的关注,得到了不少融资,包括小米的橄榄枝,所以早期俞浩也给小米代工生产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产品。
但为雷军打工,显然不符合这位清华人的心气。
2018 年 12 月,俞浩和团队推出首款追觅无线吸尘器 V9,通过众筹首发,短短 6 天售罄。
之后追觅就开始全力发展自有品牌,逐渐降低对小米代工的依赖,并且在智能清洁市场大展拳脚,推出了吸尘器、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多个品类。
而且追觅很早就不满足于在国内卷,从 2019 年开始,追觅就开始通过速卖通、eBay、亚马逊等海外电商平台,开启全球渠道布局。
在这个过程中,追觅得到了很多国内外的头部资本注资,包括 IDG、顺为资本、峰谷资本、青锐创投等。
之后追觅的发展就越来越顺,越做越大。
俞浩也斩获了 "2021 年度优秀出海领军人物 "、《2023 · 胡润全球独角兽榜》、《财富 · 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创业公司榜》等殊荣。
及至今天,追觅的产品已经覆盖 100 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线下实体门店超过了 5500 家。
尽管创业过程风生水起,但不得不说,在外界眼里,追觅只是一个造扫地机器人的企业,这和俞浩想做 " 世界顶级科技企业 " 的理想,仍有落差。
想要问鼎世界科技圈,就要有拿下世界级的大品类:汽车、手机。
关于造车,俞浩并非一时冲动,早在 2013 年,追觅初创团队便已写了一份造车计划书。
但当时造车起步至少需要 200 亿元的资金,且技术壁垒高耸,创业团队评估后认为不适合初次创业。
但现在,经过十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市场沉淀,追觅团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从市场现状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中低端市场 " 价格战 " 激烈,利润空间有限。
如果是卷性价比,在成熟的比亚迪或者技术新秀零跑面前,追觅很难找到突破口。
而 " 保时米 " 的成功意外让追觅看到了超豪华汽车市场的机遇:
一方面,保时捷、玛莎拉蒂、宾利等国际超豪华品牌在华销量均呈现下滑态势。传统超豪华品牌虽然在电动化方面有所布局,但在智能化转型上步伐相对缓慢。
追觅对智能化早有布局,这个差异化市场,很容易切入进去。
其次,高端豪华领域的竞争相对缓和,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更注重技术、性能与品牌价值。
这对追觅这种需要迅速回报的科技企业来说,更友好。
所以追觅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造车路径——跳过小车阶段,直接切入超豪华市场。
其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 2027 年亮相。
而且主打的是速度——速度会超过布加迪威龙。
布加迪威龙是曾经世界上最快的量产车,车速记录为 414KM/H,直到最近才被比亚迪的仰望 u9 超越。
电动车超越燃油车,是有技术优势的——理论上电机马达的线圈足够多,磁力足够强,输入的电流电压足够大,车速就足够快。
这和我们小时候玩的四驱车道理是一样的。
追觅最强的是什么呢?马达!算是专业对口了!
另一头的手机,追觅的打法也很有意思,其定位高端的 Dreame Space 手机,主打 " 天文级摄影 " 和 " 天地互联 " 生态战略。
通过手机这一高频使用的智能终端,将旗下的扫地机器人、智能家电、甚至未来的汽车产品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体验。
追觅手机定位 5000 元以上高端市场,俞浩在公司内部表示,未来追觅的手机业务要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那么,追觅的手机到底要有什么高端差异点呢?
从官宣资料看,里面还是有说法的。
首先,是摄像系统,天文级的。
说是追觅在天文探测与影像算法领域有突破性成果,即便身处高楼之间,依然可以捕捉星云轨迹、守望银河运转。
想一想,华为手机早期是怎么打造卖点的呢?没错,能拍大月亮。
现在追觅手机直接把拍摄对象对准了太空,难免吊足了市场的胃口。
其次,是机身疑似采用模块化设计。这是谷歌以前想做的 " 可拼装手机 " ——屏幕、电池、摄像头都能拆下来换,比如想升级摄像头,直接换个镜头模块就行,可惜最后没落地。
但如果追觅搞成了这件事,肯定是科技圈的大新闻。
以后不用带充电宝了,直接带可拆卸电池,想拍大片,也不用带厚重的单反了,给手机换个镜头就行。
真有这种手机,市场肯定沸腾。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设想还处于 " 想 " 的阶段,能不能落地呢?
还要结合追觅自身的实力。
追觅同时进军汽车和手机两大红海市场,听起来很夸张,但从企业基本面去分析,似乎真有可能实现。
小米造车花了多少?雷军说是 100 亿。
2025 年上半年,追觅科技实现营业收入 98.55 亿元,同比增长 30.9%;归母净利润 10.02 亿元,同比增长 41.35%。
追觅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回应质疑时称," 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而且最近两年,公司和其个人还拿出了 50 亿左右,高价回购老股 "。
这种财务实力,造车似乎是没啥问题的。
更何况,追觅科技不仅有强大的资本支持,还有强大的中国制造支持。
今天的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到整车设计、制造、测试等环节,均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追觅完全可通过高效整合供应链资源,快速推进整车研发和技术创新。
这种供应链优势也大大降低了追觅造车的门槛和成本,前不久贾跃亭推出的新款车 FX Super One,就是从长安定制。
此外,在手机领域,中国同样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罗永浩早就指出:" 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别装…… "
所以现在无论是造车、还是造手机,只要企业财力足够,完全可以实现,更别说追觅科技本身就有硬科技加持。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 6379 件,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3155 件。
这些专利中,45% 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可很快迁移至智能汽车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与智能座舱交互中。
据悉,在官宣造车后不久,追觅科技创始人兼 CEO 俞浩就携团队奔赴德国,为追觅汽车进行工厂选址,新工厂面积预计是特斯拉柏林工厂的 1.2 倍。
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欧洲高端制造腹地落地综合性工厂。
为什么要在海外设厂?这也是快速打开国际销路的方法——直接与当地品牌共享本地化供应网络,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这种布局也能充分利用中国的研发优势和德国制造的品牌溢价,为其超豪华定位提供支撑。
阿里有一个价值观: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追觅创始人俞浩曾表示,追觅已经甩开科沃斯、石头、云鲸等品牌," 他们和追觅已经不在一个维度 "。
从扫地机器人到汽车和手机,追觅的跨界之路才刚刚开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