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 付克友
9 月 18 日,英伟达宣布以 50 亿美元入股英特尔,后者股价应声暴涨 30%。这历史性的一幕,让人想起 2013 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情景。昔日王者接受新贵的 " 输血 ",看似获得重生,却仍然前途未卜。
但是,英特尔显然不想成为又一个诺基亚。在错失多次历史机遇之后,它终于放下了曾经强大的傲慢。
在与英伟达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一同出席的线上发布会上,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兴奋地说:" 这是两家公司之间的历史性合作,我称之为‘一个我们可以共同改变游戏规则的机会’,我们为英伟达成为英特尔的投资者而感到自豪。"
从前的英特尔可不是这样的谦逊,也不需要这样的谦虚。时间回到 25 年前,英特尔市值超过 5000 亿美元,是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之一;而英伟达刚刚上市,市值不足百亿美元。
那时的英特尔,如同在移动通信领域如日中天的诺基亚。2000 年,诺基亚每秒能卖出 7 部手机,占据 70% 的市场份额,但它押错了未来。2007 年,当乔布斯满怀激情地展示初代 iPhone,诺基亚时任 CEO(首席执行官)康培凯却无动于衷地回应:" 苹果 iPhone 不会构成实质性威胁,没人需要触控屏。"
英特尔也曾在服务器芯片市场占据超过 90% 的市场份额,并为此自豪甚至沾沾自喜。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两者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却不知道危机已经埋下伏笔。
回头来看,从 " 蓝色巨人 " 到 " 被抄底 ",英特尔经历了四次令人扼腕的教训。
第一次是 2006 年,英特尔拒绝为苹果代工处理器,错失移动浪潮。当年,乔布斯也曾找到英特尔,希望对方能为初代 iPhone 生产一颗低功耗芯片,出货量以亿计。时任 CEO 保罗 · 欧德宁拒绝了,理由是这门生意利润太低。他没有想到,未来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会远远大于 PC。
第二次是 2009 年,英特尔彻底放弃早期 GPU(图形处理器)研发,错失显示芯片机遇。它选择继续押注集成显卡,将显卡与 CPU(中央处理器)捆绑。随后将近 10 年时间,英特尔一直未涉足 GPU 领域。等到 2018 年,英特尔宣布重返 GPU 市场时,GPU 巨头英伟达已经一骑绝尘。
第三个教训是,英特尔不愿采用价格昂贵的 EUV(极紫外光刻)光刻机,芯片先进制程落后。由于良品率问题,英特尔原本计划在 2016 年大规模量产的 10nm 芯片,一再推迟,直到 2019 年才达成目标;而 7nm 芯片的推出更是迟至 2022 年。生产工艺滞后和产品竞争力下降,使得英特尔芯片市场份额缩水。
第四次是 2017 年,英特尔拒绝投资 OpenAI,错失生成式 AI(人工智能)浪潮。如今看来,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了:以 10 亿美元收购 OpenAI 的 15% 股份,并有望通过提供成本价硬件进一步获得另外 15% 股份。如今,OpenAI 估值超过 5000 亿美元,英特尔错过的不只是一家 " 独角兽 " 企业,更是整整一轮 " 算力革命 " 的门票。这让后来投资 OpenAI 的微软捡了个大便宜,在 AI 领域异军突起。
当英伟达高歌猛进,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英特尔不得不承认,因战略失误,已经跌出半导体行业前十。目前,英特尔市值不到英伟达市值的三十分之一。
在科技行业,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的颠覆。正如黄仁勋所说:成功不是必然的,公司离失败永远只有 30 天。这句话应该成为所有科技企业的座右铭。
英特尔的教训,其实就是强大的傲慢。回头来看,所有的问题都在于,它当初太强大了。因为强大,所以把 " 眼前量 " 当 " 未来势 ",所以有范式转换中的 " 选择性失明 ",所以无法容忍 " 自降身价 " 去拥抱新世界。这是强者的 " 枷锁 " ——既然我已经如此强大,为什么要颠覆自己?英特尔和诺基亚都曾有机会抓住未来,却因傲慢而错失良机。
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说:" 曾经有一份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 现在,英伟达给了英特尔一次机会,或者说是一根救命稻草,它怎么可能放弃?
英特尔不想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如今,它拿着 89 亿美元政府资金,又获得了英伟达的 50 亿美元入股,还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海量专利,想要东山再起。其核心挑战在于:能否真正打破路径依赖,摆脱思维禁锢,克服创新惰性,在 AI 时代重构技术生态。
在这场科技变革中,英特尔需要找回曾经最重要的东西:对未来的想象力。否则,再多资金也只能延缓衰落,而很难让英特尔重拾昔日荣耀。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