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厂商竞相加码全球 AI 市场,华为云如何构建独有竞争优势?
文|赵艳秋
编|牛慧
2025 年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华为云以 " 跃升行业智能化 " 为题,发表主题演讲,这也成为外界观察其战略升级的重要窗口。自今年 HDC 大会华为云提出 " 成就行业 AI 先锋 " 愿景以来,业界十分关注,在云厂商竞相加码全球 AI 市场、争夺智能主导权之际,华为云如何突破重围,构建独有竞争优势?
面对 AI 竞赛的新阶段,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 CEO 张平安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强调,华为云将继续加大盘古大模型的投入,持续深耕行业,支持各行各业的客户做好自己的大模型,加速千行万业智能化,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 AI 和算力产业上,让千行万业的应用更好地生长在华为云的黑土地上。
同时,华为云正通过 " 全球一张网 " 与 " 全栈智能底座 ",将其沉淀的数智化实践经验,转化为全球通用智能能力。这一思路正通过具体案例加速落地:从长安汽车构建 " 一云一网一平台 ",将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 6 天,到名创优品、Defacto 等品牌实现 AI 驱动的全球化运营,华为云正将云上的数智化经验,复制到更多市场和行业。
正如华为高级副总裁、华为云全球 Marketing 与销售服务总裁杨友桂所言:" 我们已做好准备,与全球企业共建坚实云底座,共赴智能时代的万里征程。"
AI 时代,云厂商为何都在拼 " 全球化 "
云厂商布局全球市场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大模型时代,这场竞争的投入强度,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比如,AWS 今年启动新西兰、沙特等四个新区域,并宣布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投入超百亿美元扩建数据中心;微软 Azure 也不甘示弱,在东南亚、非洲、欧洲新建并开放多个云区域,强化全球 AI 与云服务能力。
中国云厂商中,华为云从去年至今,已马不停蹄在埃及、菲律宾等区域开通服务。" 我们正在构建起‘全球一张网,数智双引擎’的全方位支撑体系。" 杨友桂在大会中说,过去一年华为云也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主流云厂商之一。
截至 2025 年 9 月 19 日,华为云已在全球 34 个地理区域开设 101 个可用区,成为中国出海云厂商中全球节点布局最多的企业。
为什么大模型时代,云厂商会全力拼 " 全球化 "?
这背后既有技术驱动和商业诉求,也有合规方面的考量。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需要超大规模算力与超低延迟,而企业客户和消费者分布在全球。为了确保模型推理和应用体验,云厂商必须 " 就近部署 "。同时,数据主权与合规压力上升,欧盟有 GDPR、美国有 CLOUD Act,中国、东南亚、中东等也普遍要求 " 数据不出境 "。厂商不得不 " 深扎当地 ",适配合规生态,赢得信任。
而且,各国的互联网、电商、制造企业在加速全球化,而他们通常依赖云平台来构建全球运营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云平台已成为企业出海的 " 智能底座 "。
在今年华为云出海峰会上,名创优品分享了与华为云的合作里程。这家中国知名的生活潮流零售品牌,近几年出海版图日益庞大,全球门店已超 8000 家,供应链伙伴 1400 余家,国际合作 IP 超 150 个。为提升全球运营效率,名创优品选择与华为云合作。借助 AI 算法,它的人货匹配准确率提升 40%,数据中台推动报表查询效率提升 20%,大数据 " 存算分离 " 架构降低 30% 的成本。
这表明,品牌出海不只是门店扩张,更是供应链、数字系统、数据和运营的全链条协同升级。
海外企业亦是如此。Defacto 是土耳其 Top 级快时尚品牌,目前已在 47 个国家拥有 500 余家门店,电商覆盖超 100 个国家,年访问量近 4 亿次。每逢大促,流量激增 10 倍,传统 IDC 架构难以承载。通过华为云容器服务,30 秒可自动扩容 4000 个 Pods,实现高弹性。依托 " 全球一张网 ",华为云将其在土耳其本地接入时延降至 25 毫秒,埃及市场实现低于 50 毫秒,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率。
" 华为云打造的全球一张网,就是要让世界各地的企业能够就近接入,在享受极致弹性与安全稳定服务的同时,加速实现全球业务增长。" 杨友桂总结说。
02
AI 云战争已不是纯算力,而是抢 " 平台 "
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一场更深层的智能化变革。
在人工智能时代,业界感受到云平台正从 " 成本中心 " 转向 " 价值中心 " ——云上运行的 AI 应用与智能体正在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云平台竞争也从资源比拼,迈向融合了算力、模型、数据与应用的 " 平台级 " 博弈。
在这一大潮下,谁能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全栈智能底座,谁就能掌握 AI 产业格局的主动权,这既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数字战略竞争的一部分。
为此,在过去两年,各大云厂商都在快速补齐全栈能力。以华为云为例,今年针对万亿参数 MoE、多模态、具身智能热带来的世界模型训练挑战,快速升级算力能力。CloudMatrix384 超节点将从 384 卡升级到未来的 8192 卡,并推出 EMS 弹性内存存储服务,优化多轮对话体验。同时,华为云提供公有云、混合云及 Tokens 服务等灵活方案,匹配不同企业需求。
随着 " 人工智能 +" 加速落地,行业大模型加快涌现。今年,行业大模型出现了更具性价比的路径。比如,选用高性能的基模型,结合行业数据训练小模型,再融合多个小模型解决复杂应用场景问题,并持续迭代,实际落地效果较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厂商都在积极探索更适合行业落地的路径。华为云在持续加大盘古大模型投入的同时,也支持行业客户做好自己的大模型。杨友桂介绍,华为云的 AI 能力,已在 30 多个行业、500 多个场景落地。行业模型增训是个复杂系统工程,华为云将其标准化,集成进 ModelArts 开发平台,为企业提供基模选型、黄金行业数据配比、增训参数自动寻优等功能,提升企业的行业模型落地能力。
以云南交投集团为例,该企业是云南综合交通体系主力军,携手华为云打造了公路行业垂域大模型,深度融入到 " 建管养运服安 " 全流程,落地 30 多个 AI 应用。通过无人机 +AI 识别等,桥梁巡查效率提升 65%;旅游高峰期,采用的流量及态势预测模型,小时级流量预测准确率超 90%,将平均拥堵里程降低了 23%。不仅如此,当前行业模型构建中,基座模型可替换,企业在此过程中沉淀下的是标注数据、应用 know-how 和 Agent 开发经验。
在模型构建中,高质量数据决定了模型能力上限,但许多企业尚未形成 " 数据飞轮 ",因为知识分散在文档、多模态内容、业务流程和员工大脑中,AI 难以理解和利用。要让数据从 " 服务人 " 转向 " 服务 AI",华为云通过知识工程,自动提取多模态语义、构建知识图谱、统一知识湖与 " 思维链 ",构建适配 AI 的供数底座。
杨友桂以巴西 Top 数据智能技术公司 Neogrid 为例,该公司每天需处理 200 万活跃商品信息、50 万条 POS 交易数据,过去因数据分散在多个云平台,常常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完成数据汇总,决策滞后。借助华为云数据仓库服务 DWS,Neogrid 实现多平台数据搬迁和集成,当天数据当天决策。该能力传导至下游企业,比如,某大型农业公司就借助实时数据制定产销策略,显著降低畅销品缺货率,年增收数百万美元。
在应用生态上,智能体(Agent)正成为企业关注焦点。全球化工巨头万华化学通过华为云 Versatile Agent 平台,打造了标准作业程序文档 SOP 审核 Agent,审核效率提升超 50%。
其烟台园区,依托盘古预测大模型在工业时序数据上的能力,在 2000 余台关键设备上实现了精准数据捕捉,实现了从 " 事后维修 " 到 " 预测性维护 " 的转变 , 模型预测准确率从 70% 提升到 90%, 结合大模型构建的故障诊断系统,人工巡检时间下降 20%。
在 AI 时代,稳定性与安全性成为云服务生命线。华为云通过弹性算力调度与多层安全防护,这些年在面对区域性停电、大促流量冲击的情况,全球业务依旧稳定运行。
03
" 中国方案 " 的大航海时代来了
在这场深层智能化变革中,人工智能全球化竞争加速,中美成为核心竞逐者。中国凭借完备的工业体系与丰富场景,正探索差异化路径,推动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形成。
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三成,连续 15 年居世界首位," 灯塔工厂 " 数量占全球 45%,为 AI 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政策端也在加速发力,国务院、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接连发布相关 " 人工智能 +" 行动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目标和应用场景具体方向,有行业资深人士认为,这延续了 " 政策先行、产业牵引 " 的发展路径,类似当年培育新能源产业的逻辑。
杨友桂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将离散的成功实践系统化,打造可复制的 " 行业智能化参考架构 ",并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
以长安汽车为例,华为对其共享了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通过华为云 CodeArts 工具链,推动长安汽车研发模式从 " 瀑布流 " 向 " 统一平台 " 转型,研发效率提升 30%;联合伙伴打造 " 一云一网一平台 ",通过 5G+IoT 联接 1.2 万台设备,长安实现数据全域互联,并基于华为云完善的数据服务能力,构建了统一的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将订单交付周期从 21 天缩短至 15 天,成为制造业深度数智化转型的可复制、可推广范式。
" 长安汽车的实践,是中国制造业深度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代表,也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智造新模式。" 杨友桂说。这样的行业成功实践,正由华为云向更多行业拓展。
而随着全球数智化转型实践在华为云持续沉淀,华为也将 " 云上中国经验 " 输出到全球,助力更多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
要将这些经验真正复制并服务全球企业,背后必须有坚实的 " 智能底座 " 作支撑。在这一智能化浪潮中,华为云正在打造 " 黑土地 "。这一 " 黑土地 " 不仅提供强大的 AI 算力与基础设施,也支持 " 百模千态 " 的生态繁荣,为 AI 创新持续培育沃土,助力全球企业共赴智能时代新征程。
© 本文为数智前线(szqx1991)原创内容
进群、转载或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文章精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