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行业从来不相信奇迹,只相信长期主义。
文 / 每日财报 南黎
在智能驾驶芯片这条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赛道中,头顶 " 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第一股 " 光环的黑芝麻智能今年业绩表现符合市场预期。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实现营业收入 2.53 亿元,同比增长 40.4%,自动驾驶业务推进,多款芯片方案持续落地。从利润来说的话,公司亏损达到 7.62 亿元,调整后的净利润为 -5.49 亿元。从资本市场来看,在港股大涨的当下,其股价表现中规中矩,并没有受到市场追捧,这或许还是因为利润端的承压。
营收增长,但亏损继续
从业绩上不难看出,芯片依旧是一门烧钱的生意。招股书显示,2021 年到 2024 年,黑芝麻营收规模分别为 6050 万元、1.6 亿元、3.1 亿元和 4.7 亿元。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实现营业收入 2.53 亿元,同比增长 40.4%。整体来说,上升势头不错。
具体收入增长来自两个来源:一是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上半年进账 2.37 亿元,同比增长 41.6%。第二个是智能影像解决方案,上半年营收 1.61 亿元,同比增长 25.1%,增长稳健。
然而在这份增长背后,是销售成本从 3863 万元攀升至 1.9 亿元的持续投入,以及毛利率在大的波动。
2021 年至 2024 年,其销售成本分别为 3863 万元、1.17 亿元、2.35 亿元和 2.8 亿元,今年上半年已达到 1.9 亿元。销售成本的增速超过了营收增长,这对毛利率造成了直接影响。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的毛利率从 36.1% 逐年下滑至 29.4% 和 24.7%,呈现连续下降趋势。虽然 2024 年毛利率回升至 41.06%,暂时扭转了跌势,但在今年上半年又回落至 24.79%。
这种营收与成本的双向上升,最终在利润表上呈现出反差:2021 年到 2023 年,黑芝麻归母净利亏损分别为 23.57 亿元、27.54 亿元以及 48.55 亿元。2024 年,黑芝麻智能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3 亿元。到今年上半年,再次亏损达到 7.62 亿元。
2024 年,黑芝麻智能之所以能够实现盈利,是得益于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润,剔除非经营性因素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后,公司的经营利润实际上为负,且持续下滑。
导致这份亏损的,是大量的研发投入。过去四年半里,黑芝麻智能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 47 亿元,其中 2024 年单年研发支出就达 14.35 亿元,是当年营收规模的 3 倍有余。这种研发投入与营收的悬殊比例,在 2025 年上半年依然延续—— 6.18 亿元的研发支出相当于同期营收的 2.4 倍。当然,巨额研发投入是未来业绩高增长的基础,也是公司的一个护城河。只不过现阶段,盈利能力持续受压,黑芝麻智能需要能在商业落地有更大的突破。
智驾芯片需求爆发增长,机遇与挑战并存
资料显示,黑芝麻智能成立于 2016 年 5 月,是行业领先的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其通过由公司自行研发的 IP 核、算法和支持软件驱动的 SoC 和基于 SoC 的解决方案,提供全栈式自动驾驶能力以满足客户的广泛需求。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整车企业对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为相关芯片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回看其历程,成立至今,黑芝麻智能已获得北极光创投、上汽集团、招商局创投、海松资本、腾讯、博原资本、东风汽车集团、小米长江产业基金、蔚来资本、吉利、武岳峰资本、中银投资、国投招商、联想创投等知名 VC 及产业资本的投资。
在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中,黑芝麻智能已跻身国内智驾芯片厂商头部阵营,但与国际巨头相比市占率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3 年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市场收入前五名企业分别为 Mobileye(27.5%)、英伟达(23.7%)、德州仪器(4.8%)、地平线(3.6%)和黑芝麻智能(2.2%)。
按高算力 SoC 交付量计算,黑芝麻智能 2023 年在国内市场的排名则为第三,市占率 7.2%。
需要指出的是,智驾芯片市场的竞争远不止于排名和份额,更关键在于能否在主流车型中实现持续、大规模量产应用。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基于 A1000 芯片的辅助驾驶方案于吉利银河 E8、星耀 8、东风奕派 007、东风奕派 008 等车型实现量产出货,新增国内 & 海外多家客户定点车型。另外,今年推出的基于 C1200 芯片打造的安全智能底座架构,能够全面覆盖从入门级到旗舰车型的智能化需求,已在主机厂进行验证;基于 A2000 系列芯片的辅助驾驶方案正进行方案开发验证,能够全面支持城市 NOA 全场景应用,并可拓展至 L3 和 L4 场景,有望于 25 年完成与头部车企客户达成定点及量产合作。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黑芝麻智能正在开发基于 C1200 系列芯片的机器人 " 小脑 " 方案,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等功能,以及基于 A2000 芯片的具身智能 " 大脑 " 方案,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感知、计算等方面的功能,目前公司已与头部足式机器人的领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公司在无人物流小车领域可以实现在港口、园区等封闭场景低速 L4 功能,目前已经在持续出货。
当前,许多车企为降低供应链风险倾向采用 " 多供应商 " 策略,这为黑芝麻智能带来了机遇,但黑芝麻智能能否长期 " 上车 ",取决于它能否维持技术领先,且快速跟进功能升级,始终支持整车量产需求。
客户结构变动频繁
尽管智驾逐渐量产兑现,但在最新发布的 2025 年半年报中,黑芝麻智能并未披露具体的定点合作车型、签约数量以及确切的量产交付规模数据,与客户合作进展的相关表述也较为笼统,仅提到 " 与吉利、比亚迪、东风、一汽等头部客户持续深化合作 "。
从公司过往披露的数据看,黑芝麻智能的客户结构呈现出显著的不稳定性,这种波动既体现在客户留存率上,也反映在前五大客户的频繁更替中。
2021 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 77.7%,其中客户 A 一家就贡献了 41% 的收入,但到 2023 年,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 10%。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1 年至 2023 年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 77.7% 降至 47.7%,看似客户集中度有所改善,但背后却是客户群体的剧烈流动——三年间仅有客户 D 始终位列前五,其余客户几乎全部更换。
具体看,2021 年黑芝麻智能前五大客户是 A、Wingtech Technology Group(下称 Wingtech )、B、C、D,2022 年变成 A、D、Shanghai Baolong Group、E、Wingtech,2023 年变成 F、D、G、H、I,2024 年第一季度又变成 J、F、K、L、D。
这种客户结构的剧烈变动与留存率数据形成呼应:2021 年自动驾驶产品客户留存率仅为 18%,2022 年虽提升至 52%,但 2023 年又回落至 35%,其中基于 SoC 的解决方案留存率波动更为剧烈,从 2021 年的 0% 飙升至 2022 年的 60%,次年又降至 37%。
这种客户结构的不确定性,与当前财报中缺乏具体合作细节的披露形成双重隐忧,使得外界难以准确评估其业务落地的真实节奏与商业化成效。
因此,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产品竞争力、巩固客户合作,并最终走向可持续盈利,将是衡量黑芝麻智能能否真正 " 成熟 " 的关键。芯片行业从来不相信奇迹,只相信长期主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