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之家 09-18
中国科学家研发“神经蠕虫”:如头发丝般纤细 可在颅内游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快科技 9 月 18 日消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宣布,他们联合东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历经 5 年协同攻关,成功研发出名为 " 神经蠕虫 "(NeuroWorm)的新型神经纤维电极。

这款直径仅 196 微米、堪比头发丝的设备,可在外部磁场引导下在颅内灵活游走,相关成果于 9 月 17 日发表于《自然》期刊,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迈入动态时代。

传统植入式电极植入后位置固定,采集范围受限,还易因免疫反应失效。而 " 神经蠕虫 " 的诞生打破了这一局限。

研究团队受蚯蚓运动启发,将超薄柔性薄膜上的二维电极阵列卷曲成纤维状,沿轴向集成 60 个独立信号采集通道 —— 相当于在头发丝上雕刻出数十条互不干扰的 " 感知线路 "。

放大镜视野下的 60 通道神经纤维电极

其核心突破在于 " 可驱动性 ":电极头部嵌入微型磁控单元,结合高精度磁控系统与实时影像追踪,能在脑组织等软组织中自主转向、精准抵达目标区域。

实验中,它已实现兔子颅内的灵活游走,可按需切换监测目标,稳定捕捉高质量神经信号。

神经蠕虫的设计、制造策略和演示

这款设备还展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大鼠腿部肌肉植入实验中,它稳定工作超 43 周,无明显细胞凋亡反应。

这项技术不仅推动脑机接口向主动智能探测升级,更在康复辅助、外骨骼控制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免疫 外骨骼 东华大学 生物 科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