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峰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是围绕 " 场景心智 ",而 AI 时代的竞争正在转向 " 角色心智 "。角色作为新的入口,不仅能覆盖多个场景,还能与用户或企业形成长期绑定。
那么问题来了:AI 角色会不会无限分裂?答案是不会。随着用户需求的沉淀和企业结构的固化,AI 角色反而会快速收敛到几个高频、刚需的核心类别。
ToC:六大陪伴角色
对普通用户而言,生活需求虽然庞杂,但真正高频、刚性的需求其实有限。最终,AI 角色将在消费端收敛为以下几类:
AI 助手:替代外卖、打车、旅游、家政、日程管理等应用,成为统一的超级入口。
AI 私人医生:承担健康监测、基础诊断、慢病管理、运动规划职能,覆盖在线问诊和健康管理场景。
AI 财务管家:扮演个人会计与投顾,负责消费分析、理财建议和投资规划。
AI 理性决策助手:基于数据和逻辑,为用户提供消费选择、学习规划和职业路径建议,替代比价、测评、问答类平台。
AI 感性决策助手:满足情绪安抚与精神寄托的需求,从心理陪伴到星座占卜,提供 " 非理性 " 的决策支持。
AI 学习 / 成长伙伴(潜在延伸):为教育和自我提升提供长期陪伴和技能训练。
这些角色几乎覆盖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未来不再需要几十个不同 App,而只会依赖少数几个长期陪伴的 AI 角色。
AI 助手将成为未来价值最高的超级入口。它不是单一场景的工具,而是承载用户全部生活与工作的统一接口。这一入口的竞争,表面上会发生在硬件与软件两大阵营:硬件厂商希望通过手机、可穿戴、智能家居绑定入口;而软件厂商则依托大模型,直接在云端提供无处不在的助手服务。
但最终胜出的,大概率仍会是以 OpenAI 为代表的大模型软件企业。原因有三:第一,入口的核心在于理解和生成,这依赖算法与数据积累,而非硬件形态;第二,软件更具迭代速度和跨平台能力,能快速覆盖不同终端,而硬件则受限于产品周期和生态壁垒;第三,价值沉淀在认知层和内容层,用户真正依赖的是谁最懂自己,而不是手里拿的哪个设备。
这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逻辑类似:手机厂商几乎都做过资讯产品,但能做出今日头条、抖音这样超级入口的,最终还是软件公司。AI 时代的竞争,也将重演这一幕。
ToB:虚拟高管与数字员工
相比 ToC 的 " 陪伴性 ",ToB 的收敛方向更具 " 组织性 "。企业职能已经高度分工,AI 的角色化趋势就是直接映射到企业的关键岗位。
AI 产研团队:不仅是单一的产品经理,而是产品、设计、工程的虚拟组合。从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到代码生成与上线,实现完整产研闭环。
AI COO:负责企业的运营中枢,优化供应链调度、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实时监控项目进度。
AI CFO:企业的 " 数字财务官 ",提供现金流预测、预算分配、风险预警与融资建模。
AI CMO:智能化市场官,自动生成市场策略、分配广告预算、实时优化 ROI。
AI 法律顾问:为企业处理合同审查、合规风控与诉讼预警,替代部分律所和法律 SaaS。
AI HR/CHRO:负责招聘筛选、绩效管理与培训规划,辅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这些角色加在一起,几乎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企业管理团队:产研—运营—财务—市场—法务—人力,完整而系统。
从分裂到收敛
AI 角色的演化路径,往往是先百花齐放,再逐渐收敛:
ToC 最终形成六大陪伴者,覆盖生活、健康、财务与理性 / 感性决策。
ToB 则会构建出一个虚拟的企业管理团队,直接对应关键的职能部门。
这背后反映两个规律:
用户与企业不希望被无限碎片化的 AI 打扰,而是需要稳定可靠的少数核心角色。
高频、刚需的需求才会沉淀为长期角色,边缘需求则会被合并或消解。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入口是场景,AI 时代的入口是角色。而更进一步,角色的归一化趋势正在显现:用户身边只会留下少数几个长期陪伴的 AI,企业内部则会逐步拥有完整的虚拟管理层。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的 App 功能更多,而是谁的 AI 角色 更值得信任、更不可替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