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 09-12
从“等大促”到“玩循环”,今年双11,用全域快种快收打开生意新空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当下的全域经营不是 " 什么都做 ",而是把分散的流量、数据、场景打通成 " 一盘棋 "。

新眸原创 · 作者 | 鹿尧

当淘宝闪购深度嵌入手淘,带来的变化远比想象中更深刻。

在外地出差的李桃从平台下单一份轻食,半小时后餐到了,吃完刷了刷手淘,推荐栏里突然出现了一组小重量哑铃——正是她此前健身时教练建议买的那种。

这并非个例。过去几个月,越来越多用户发现自己刚在闪购买过什么,转头就会在淘宝刷到相关的商品推荐:买轻食的看到蛋白粉,买猫粮的是宠物玩具。相比简单的 " 猜你喜欢 ",随着闪购全面入淘,电商经营场景正发生改变。

即时零售成了淘系全域大消费生态的核心增量场之一。用户因闪购的即时满足,打开手淘的频次显著提升,平台 8 月 DAU 增长 20%。与此同时,更多元的场景与电商数据打通,构成更立体的用户画像,以往被传统电商类目割裂的需求边界被打破,品牌触达用户的入口正从 " 主动搜索 " 转向 " 需求触发 "。

这种变化为商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潜在客群边界被大大拓宽。但兴奋之余,实操层面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从广阔的流量场域,海量的用户以及复杂的行为特征中,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并转化为长期复购的品牌粉丝?

尤其临近双 11,这个问题被无限放大。和往年不同,自从大促战线拉长,电商消费节奏加速,以淘宝为例,7 月以来每月两场的超级 88 大促,叠加闪购的消费激活,消费购买节奏变得非常高频,呈现 " 循环性购买 " 特征。

以往的 " 平蓄促收 " 正在被打破——从 " 一年备战两次大促 " 到 " 每月几场小考 ",对于商家来说,新的经营红利正在涌现,同时也是全新的挑战。

这些困惑恰恰指向了今年双 11 的核心逻辑:当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集中囤货转向 " 循环复购 ",流量场景从 " 单一货架 " 扩展到 " 全域渗透 ",真正的赢家必须吃透新节奏、用好新能力。

面对这些变化,阿里妈妈今年双 11 提出:以 " 在超级 88、(中秋国庆节促、闪购等即时消费)为代表的多元节点小循环积累人群、双 11 大循环爆发增量 " 的新节奏,串联起 " 淘内外全域品牌经营一体化、品牌搜索竞争力可量化 " 的全域品牌广告新能力,把新的场景红利,变成商家能落地的经营增量。

从 " 囤货式消费 " 到 " 循环式购买 "

淘系新节奏如何重塑双 11 逻辑

放在以前,女生们的梳妆台上总会留着几个空瓶——不是用完了没补,而是特意攒到双 11 一次性囤够半年的护肤品。但现在她们的淘宝订单,画风完全变了:7 月超级 88 买的面霜快用完,8 月的超级 88 补了小规格装,中间临时缺了面膜,直接用闪购下单第二天就到。

这种 " 不囤货、按需买 " 的消费习惯,正在成为淘系用户的新日常,而支撑这一习惯、重塑双 11 经营逻辑的核心,正是全域快种快收的新节奏。

反映在平台数据上:过去四场超级 88 大促的 GMV 和用户月均购买天数,同比去年均实现双位数增长;闪购入淘以来,7-9 月手淘日活、人均购买天数也保持增长,高活高购用户占比持续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高频小促与双 11 之间并非 " 分流 " 关系,而是相互螺旋式促进——小促积累的用户心智和购买行为,成了大促转化的 " 前置铺垫 ",这些通过高频小促沉淀的高价值用户,成为双 11 期间品牌复购、转化的核心群体。

阿里妈妈市场部及商业化运营中心品牌业务总经理 虎豹

就像杭州一个做美妆的商家,今年 7 月第一场超级 88 触达大量 " 闪购高频护肤人群 ",推送了一款主打 " 急救修复 " 的小样套装;到第二场超级 88,针对这些用户追投了同系列正装优惠券,短时间就完成了 " 新客触达 - 小样试用 - 正装转化 " 的闭环。

到了 9 月复盘时发现,这波用户的复购意愿明显高于泛流量——根据平台数据,9 月前转化的新客中,有八成会在双 11 再次复购。这种 " 小循环养客 " 的模式,让他们今年双 11 的备货压力小了很多,因为大部分潜在客户已经通过小促筛选出来了。

这意味着,超级 88 等高频小促不再是 " 大促前的预热 ",而是能独立产生稳定增量的日常经营基本盘。拆解这套新节奏的底层逻辑,核心是以超级 88 为锚点的小循环,喂养双 11 大循环。

具体来说,商家以每月两场超级 88 为节点,用 7-15 天完成 " 新客触达 - 爆发追投 - 复购沉淀 " 的快种快收;双 11 则成为这些小循环的 " 成果放大器 " ——通过前期积累的精准人群资产,结合跨场景的流量共振,比如闪购的即时需求 + 电商的囤货需求,实现比往年更高效的爆发。

这里藏着一个不易被洞察的真相:不是 " 每月两场小促稀释了双 11 流量 ",而是 " 小循环让双 11 的流量更精准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传统 " 平蓄促收 " 的逻辑里,商家囤的是 " 泛流量 " ——不管用户有没有真实需求,先通过低价吸引进来再说,导致大促时大量流量都是 " 为了薅羊毛来的 ",复购率极低。而超级 88 小循环积累的是 " 场景匹配的精准人群 ":

买过健身轻食的用户,大概率需要运动装备;补过护肤品的用户,对美妆品牌的接受度更高。他们不需要商家花大力气教育,双 11 只要推送匹配的权益,就能快速转化。

淘系新节奏的本质,是从 " 流量思维 " 转向 " 人群经营 "。相比流量狂欢,通过高频小促触达、沉淀真正有需要、可转化的用户,让双 11 从 " 赌一把 ",变成有准备的爆发。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很多商家说:" 刚开始怕超级 88 分流大促,现在怕跟不上节奏,因为错过一次小促,就可能错过一群核心买家。"

全域品牌阵地

从 " 种草折损 " 到 " 无缝转化 " 的破局

" 以前每逢大促,淘外布局了一堆投放,但实际转化怎么样,哪笔钱起了作用,都不太能说清楚 ",这是一名家电商家去年双 11 后的困惑,也是过去多数商家 " 跨平台营销 " 的普遍痛点:

渠道分散难整合,数据像断了线的珠子串不起来,种草到转化的过程中,用户在跳转、搜索、决策的每一步都在流失。而随着阿里妈妈全域品牌阵地能力的不断完善升级,这种 " 投了白投 " 的尴尬正在被打破。

作为给商家打造的全域品牌广告投放工具,阿里妈妈 Uni Desk 淘外品牌广告投放产品首先解决了 " 全场景覆盖 + 数据共振 " 的问题。

它能整合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全渠道的品牌投放资源,商家不用再对接多个渠道,通过统一后台就能看到不同场景的种草数据。比如投放在健身类 APP 的广告,和投放在商场大屏的广告,哪个带来的淘内点击量更高、用户停留时间更长。

尤其在红猫计划下,进一步降低了种草到转化的流失率。以往用户在小红书看到美妆博主推荐后,需要手动记品牌名再去淘宝搜索,中间很容易被其他内容干扰;现在笔记可以直接挂载淘宝商品链接,用户点击就能跳转购买,数据回流后,商家可依托阿里妈妈 UD 产品能力及淘内品牌承接流转,实现转化可量化、可追踪、可闭环。

最典型的就是雅诗兰黛的尝试,今年 7 月,集团 10+ 品牌通过红猫计划联动小红书种草后,全店 ROI 直接突破 15,单品投放 ROI 较未使用时增长 60% 以上,新客占比更是达到 70%-80%,其中大部分都是兼具年轻与高消费力的优质用户。

当然,站外种草的流量引到淘内后,能不能接住、能不能留住,才是决定最终效果的关键。而阿里妈妈的解法,是将全域场景覆盖的品牌广告,匹配上精准的权益转化,在用户从 " 看到 " 到 " 下单 " 再到 " 复购 " 的全链路持续抢占心智,高效追击。

传统跨平台经营中,各类外部平台的人群包多为 " 泛标签 ",与淘宝精准人群包难以有效开发,以至于淘外种草到淘内转化的漏斗损耗严重。然而,作为实现 " 快收 " 的关键支点,淘内品牌广告与 UD 底层产品能力深度打通,实现了对 " 淘外 UD 触达人群 " 的精准二次追击,触达率甚至能够提升至 60% 以上。

对于品牌来说,这一突破显著缩小了 " 种草 - 转化 " 的漏斗差,让品牌的种草人群能更高效地流转至转化环节。

而在淘内品牌广告的触达场域中,淘宝首屏推荐位(特秀)成为全域种 " 搜 " 中枢,充当 " 种收一体 " 的核心载体:用户打开手淘即可直观触达首屏推荐内容,无需额外搜索——既避免了 " 种草后搜索 " 过程中的流量折损,又能防止被其他品牌抢夺注意力。

今年,淘内品牌广告进一步升级权益承接能力,针对新客展示专属新客价,针对店铺会员则通过展示会员优惠券、专属权益等内容,以精准的权益刺激强化用户购买意愿,直接提升转化效率。

简单来说,淘内品牌广告的 " 快种快收 " 能力,清晰呈现 " 淘外触达→淘内追击→特秀强心智→权益承接→转化效率提升 " 的路径,它不依赖单一联动场景,而是以自身产品能力为核心,真正帮助商家将 " 站外种草流量 " 转化为 " 淘内实际销量 ",实现全域快种快收 " 的经营目标。

基于全域打通的资源优势,流量引来了、接住了,那么如何沉淀为长期的品牌价值?

阿里妈妈的答案是 " 品牌新力 WIN",简单来说,就是帮品牌提升搜索竞争力,从而实现增长。

其核心逻辑在于,以 " 品牌搜索竞争力 " 为核心,把过去模糊的 " 品牌心智 ",变成可量化、可优化的具体指标,更加科学地衡量品牌建设如何驱动长期商业增长。

针对双 11," 品牌新力 WIN" 的三大升级,则让品牌建设从 " 模糊感知 " 转为 " 量化操作 ":一是覆盖行业从 4 个主行业扩展至全品类,适配更多商家需求;二是通过 " 新动频次 " 算法,精准判断消费者需几次触达才能产生主动搜索,帮助商家弥合转化缺口;三是提供 " 洞察 - 方案 - 投放 " 一站式看板,让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可落地、可追踪。

这种 " 量化 + 实操 " 的能力,让中小商家也能系统化开展品牌建设。

品牌该如何布局 " 后大促时代 "?

无论是闪购的场景流量、超级 88 的节奏,还是各种平台能力,本质上是淘系给商家的增量杠杆。在这样背景下,商家重要的是如何借势,建立 " 日常 - 大促 " 双循环经营体系。

当下的全域经营不是 " 什么都做 ",而是把分散的流量、数据、场景打通成 " 一盘棋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突破传统品类边界,在新品、新品类与新场景中找到确定性增长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AI 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从长远看,品牌竞争正从 " 抢流量 " 转向 " 抢占心智 + 提升效率 ",而阿里妈妈的双引擎方法论,正是将这一抽象逻辑转化为可落地的实操路径——通过 AI 能力下钻品牌维度,让经营决策更精准、增长方向更清晰。

具体而言,AI 为全域经营注入的核心价值,体现在 " 赛道挖掘 - 趋势捕捉 - 精准匹配 - 科学衡量 " 的全链路升级:

依托 AI 技术捕捉站内外行业趋势,结合 LLM 对海量数据进行赛道提炼、总结与推断,再联动电商领域知识库,实现 " 赛道与电商场景 " 的精准匹配——即商品、创意、搜索词的高效召回。

这样一来,甚至会改变现有的电商的经营逻辑,AI 能够帮品牌跳出只卖家具、只做茶饮的垂直赛道思维。比如当用户购买了露营装备,AI 可结合其消费轨迹,推荐配套的户外炊具、露营服饰甚至周边的营地体验服务,推动品牌去挖掘和满足消费者 " 衣食住行玩 " 的全场景需求。

与此同时,AI 构建了更科学的品牌增长衡量体系,通过整合站内外品牌可触达的所有指标,结合品牌在电商领域的 GMV 数据,运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等科学方法进行 win 指标拟合,精准描述品牌在目标赛道的市场地位;在此基础上构建 " 品牌新力 " 衡量标准指标体系,让品牌清晰感知自身的竞争力与增长潜力。

这种 AI 能力的落地,已在品牌案例中得到验证:比如东阿阿胶借助阿里妈妈 AI,不仅提炼出 " 正品保障 "" 方便即食 "" 滋补养气 " 三大核心卖点,还洞察到熬夜白领、孕产妇等泛健康潜在人群,挖掘出 5 大赛道,新增千万高潜机会人群,实现跨品类破圈。

对商家而言,布局后大促时代,需摆脱 " 大促依赖 " 的惯性思维—— AI 驱动的赛道挖掘与全域经营,让 " 用户触达 " 不再无的放矢;而 " 平台 AI 赋能 + 商家经营转型 " 的协同,正是电商行业跳出 " 大促脉冲式增长 "、实现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可以说,全域 AI 经营驱动的品牌增长黄金时代,已近在眼前。

本文系新眸原创,申请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ycj841642330,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和职位。

— END —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双11 淘宝 实操 阿里妈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