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酒文化,你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酒桌上 " 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 的道德裹挟?
是推杯换盏间 " 再干一杯才够意思 " 的强行劝酒?
还是宴席上以 " 喝倒才算真诚 " 的畸形规则?
五花八门的酒桌陋习,逐渐扭曲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核。
可中国酒文化的根,深植于千年文化中。
从商周时期祭祀台上的青铜爵,到唐宋文人案头的青瓷杯。
从《诗经》里 "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 " 的宴饮唱和,到李白 " 会须一饮三百杯 " 的豪情。
酒从来不只是饮品。
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 礼 ",是中国人藏在杯底的 " 情 ",更是刻在文化里的 " 根 "。
9 月 10 日,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 2025" 中国酒文化月 " 启动仪式在贵阳举办。
以茅台为代表的酒企、文化学者与行业专家,深度探讨酒类行业现状:
当前中国酒行业正处于深刻转型期,面临总量收缩、分化加剧、与新消费群体脱节、酒桌陋习扭曲文化本真等挑战。
如何让酒业重焕生机?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一语中的:
" 解决一切重要问题,都需要从文化入手。"
越是在行业调整的关键期,越要回到文化的原点,找回酒文化的本质。
作为主办方之一,茅台集团这次的深度参与,不只是彰显了行业领军者的担当,更给整个行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 " 茅台范式 "。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在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回归 " 以酒成礼、以酒养老、以酒成欢 " 三大文化初心。
酒以载道、文以化人。
真正的中国酒文化,是一种仪式感,一种生活,一种让世界读懂中国礼仪、温情与千年文脉的方式。
在此次大会里,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金正昆抛出了几个问题:
我们在行抱拳礼时,是左手在前还是右手在前?
饭局上宾客带了夫人来,是该先给客人斟酒还是先给夫人斟酒?
宴客时座位怎么排?敬酒时是该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看似简单,却把很多人问住了。
在古代,酒礼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祭祀时,酒要按等级斟倒,体现对天地祖先的敬畏;
宴会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讲究,体现对宾客的尊重;
就连饮酒的姿势、举杯的高低,都藏着礼仪的分寸。
可现在,年轻人对酒礼了解得越来越少。
对此,金正昆提出了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的观点,推动老酒礼的现代传承。
而茅台坚守的 " 以酒成礼、以酒养老、以酒成欢 " 初心,既是对中国酒文化根脉的追溯,也是对酒礼的传承。
以酒成礼的本质,是以敬为核。
敬礼制:茅台打造的 " 茅台酒节 "" 红缨子高粱丰收季 "、 " 茅友嘉年华 " 等活动,正是将 " 礼 " 的内核深度融入,让传统礼制在现代场景中落地。
敬人文:从全力守护赤水河流域生态、深耕有机高粱种植,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公益助学等事业,茅台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诠释对人文的尊重。
敬消费者:从制定《茅台玖章》标准,到设计节庆礼盒、提供文化体验馆定制服务,茅台的每一项举措都以消费者为中心,将 " 敬 " 落到实处。
以酒养老的核心,是以孝为魂。
《诗经》有云:"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古代酿制春酒,是为祈求长辈长寿;晚辈为长辈奉酒祝寿,亦是孝心的直接表达。
现代家庭聚会中,子女为父母斟酒寄情,将最好的酒献给长者,依旧是最质朴的孝行。
而如今从 " 成义烧房 " 创始人华联辉为祖母寻酿的佳话,到如今茅台通过 " 订单农业 " 带动百万农户增收,这份孝已从家庭层面延伸至社会层面:对社会长者的关怀、对产区百姓的担当,正借着一杯杯美酒代代传承。
以酒成欢的核心,是让酒回归增进感情的本质。
古人说 " 会须一饮三百杯 ",是朋友凑一起开心,借酒助兴;
现在朋友聚会、过节热闹,喝两杯是为了拉近距离,不是为了喝倒谁。
这恰与茅台所倡导的理念相契合,无论是酒友间的小聚,还是工作中的应酬,追求的应该是更加舒适和愉悦的心灵体验。
中国酒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文学、哲学、民俗、历史深度交融,涵盖文字之精、哲学之思、民俗之礼、文化之灿等诸多维度。
而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 " 知 ",更在于 " 行 "。
当下酒行业面临挑战,酒桌陋习又扰乱了酒文化的纯粹性。
此时重拾老祖宗的酒礼,正是为了帮行业与大众找回酒文化的根。
以 " 礼 " 传递尊重、以 " 孝 " 承载责任、以 " 欢 " 联结情感。
让酒从拼酒的工具变回有温度的文化载体。
这样中国酒文化才能不只是停留在历史中,而是在现在、在未来活得更有生气。
如今的酒行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醉驾入刑、劝酒担责让豪饮旧习退场,大众饮酒更理性;
消费主力向 90 后转移,年轻人买酒不只看品牌口感,更重情感体验与场景氛围。
说白了,喝酒不再为应付社交,更多是为取悦自己。
这一变化,让从业者迷茫:酒卖给谁?如何打开新市场?
对此,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提到:" 少饮才能常饮,常饮一定多买,过量一定是少饮,少饮一定是少买。"
微醺经济、悦己经济,或许才是酒业的未来方向。
如今,全球酒业品牌都在疯狂抢市场。
要是还盯着 " 卖酒 " 这一件事,早晚得被淘汰。
以前酒企可能更关注怎么把酒做好,现在得转个思路:
从围着酒转,变成围着人转;
从只琢磨酿酒,到琢磨怎么酿出大家喜欢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就是从 " 卖酒 " 变成 " 卖生活 "。
茅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张德芹明确指出:关键是给消费者 " 情绪价值 ",让酒真正走进日常。
茅台从三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产品设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产品。
例如茅台在 53 度 500ml 飞天茅台基础上,推出 100ml、375ml、1000ml 等规格及 43 度产品,不管是度数、大小还是口感,都尽量满足不同人的喜好。
二是场景创新:得玩出新花样。
除了家庭聚餐、商务宴请等传统场景。
比如 " 酒 + 旅游 ",优化升级茅台文化体验馆,深度融入贵州全省酒旅融合布局,让消费者在畅游多彩贵州山水时,沉浸式感受酒文化的魅力;
比如 " 酒 + 菜 ",研究酒与菜肴的搭配逻辑,科普 " 哪款酒配什么菜更对味 ",将喝酒从冰冷的应酬,变成充满趣味的生活美学。
三是服务升级:让消费者觉得贴心。
越来越多人有着便捷消费的需求,于是 i 茅台服务体系上线,打通即时零售链路,实现下单即配送,让买酒更省心;
有人不知道怎么喝酒才讲究,就培养专业的侍酒师,帮着策划宴席、教礼仪,还推荐怎么配菜,让饮酒更有仪式感。
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上,茅台集团携旗下子公司集中参展,以矩阵化串联酒文化 IP。
还通过 " 黔酒中国行 "" 黔酒全球行 " 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联合央视打造 " 黄小西 T ² 音乐与艺术节 "、举办 " 茅友嘉年华 ",让消费者感受酒与生活的融合。
茅台积极推动 " 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 并非营销口号,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顺应消费变化与行业趋势,为推动酒业高质量发展明确的方向。
这不是简单的营销话术调整,而是行业从 " 以产品为中心 " 到 " 以消费者为中心 " 的逻辑重构。
尊重消费者,服务消费者,让酒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唯有让酒融入日常、满足美好生活向往,中国酒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如今的茅台,早已超越酒类生产企业的范畴。
而是中华文化传承者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中国酒文化被世界理解与喜爱,是行业重要课题。
酒博会这一全球美酒交流平台,恰好为中国白酒出海搭建了关键渠道。
作为中国白酒标志品牌的茅台,成为展现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载体。
回溯历史,茅台的 " 出海之路 " 早有铺垫。
1862 年,华联辉在赤水河畔创办 " 成义烧坊 ",开始形成茅台文化基因;
1915 年,茅台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让中国酱香酒惊艳世界。
如今,茅台酒的足迹已遍布全球 64 个国家和地区。
2024 年,茅台全年出口销量超 2100 吨,海外营收 51.89 亿元,且以 19.27% 的增速保持强劲发展。
这组数据不仅印证了茅台的国际市场认可度,更体现了世界对中国酒文化的接受与喜爱。
在文化融合与创新上,茅台的 " 走进系列 " 也堪称典范。
该系列推出过英国、法国、希腊、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定制产品。
比如日本系列,就融合了敦煌飞天、日本绳结、遣唐使典故等元素,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尊重了当地文化特色。
这种 " 茅台为体,世界为用 " 的独特表达,让茅台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更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
为了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中国酒文化,茅台还在伦敦、巴黎、雅典举办 " 茅台之夜 ",开展品牌文化巡展。让外国友人从 " 尝得到 " 到 " 听得懂 ",真正理解中国酒文化的内涵。
茅台的每一次行动都不只是品牌的展示。
更是用一瓶酒的力量,让中国酒文化走出国门。
向世界诠释了中国酒文化中 " 礼 " 与 " 和 " 的核心思想,亦展现了贵州多彩的人文风情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不仅为中国酒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更在全球文明对话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鲜活生命力。
从回溯千年酒礼、重塑 " 礼 "" 孝 "" 欢 " 的文化内核;
到跳出 " 卖酒 " 思维,以产品、场景与服务构建美好生活方式;
再到以文化为桥、让中国酿造的魅力走向世界。
茅台的转型实践,已经成为中国酒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本。
它以自身行动证明:酒业的破局之道,在于回归文化本质。
这种 " 守正 " 与 " 创新 " 的平衡,不仅为迷茫中的行业提供了清晰方向,更激活了中国酒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当越来越多酒企跟随茅台的脚步,重拾文化自信、深耕价值创造。
中国酒业,未来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蓬勃成长。
✎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