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深蓝汽车传出高层人事变动。消息称,荣耀前中国区 CMO 姜海荣已加入长安汽车,出任深蓝汽车 CEO,而原 CEO 邓承浩则升任董事长。尽管姜海荣本人及深蓝官方尚未对外正式回应,但姜海荣的百度百科词条已更新为 " 深蓝汽车 CEO",似乎间接印证了消息的真实性。
深蓝汽车将一位来自消费电子行业的营销高管推上最高管理岗位,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其或许正在加大对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的投入,试图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寻求突破。
姜海荣跨界汽车圈
深蓝汽车,看中了姜海荣的什么特质?毕竟,他并非汽车行业出身。
资料显示,姜海荣在消费电子领域拥有超过 20 年的经验,职业轨迹横跨研发、产品与市场营销多个关键环节。2005 年,他加入华为,从研发工程师逐渐转型至市场岗位,在荣耀品牌体系内历任产品营销部部长、海外营销部部长等职务。
2020 年荣耀独立后,姜海荣出任中国区 CMO,全面负责国内市场的品牌建设与推广,并主导了多起颇具影响力的营销案例。
图片来源:姜海荣个人社交账号
在荣耀 X50 发布会上,他通过现场连续摔落 10 台新机以验证产品抗摔性能,极大提升了发布会传播声量;以及 " 荣耀 50 充电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 " 等口号,成功强化了产品卖点,帮助相关机型成为市场爆款。
姜海荣在品牌营销层面的丰富经验,恰恰是深蓝汽车相对薄弱的部分。深蓝以 " 超级增程 " 等技术路线实现销量增长,但在品牌传播上相对 " 内敛 "。邓承浩曾直言,深蓝存在 " 有好产品却讲不出故事 " 的短板,研发团队占比超过 85%,产品力强,但在用户沟通与品牌叙事上明显不足。
深蓝汽车选择姜海荣,显然是看中其在品牌传播、用户沟通和年轻化运营方面的成熟经验。尽管缺乏汽车行业直接背景,但其曾工作过的公司华为,在人工智能、AI 技术应用及跨生态合作方面积累深厚,这与深蓝汽车在智能化、用户体验方面的战略方向具有较高契合度。
姜海荣的加入,有望帮助深蓝弥补其在品牌叙事和传播效能上的短板,进一步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推动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更为紧密。
不止是 " 拼 " 营销
深蓝选择此时 " 抓营销 ",显然与邓承浩此前的感慨不无关系。在他看来,深蓝汽车的产品力与传播效能之间存在错位。
深蓝汽车成立三年以来,凭借 " 超级增程 " 等技术实现了销量的快速攀升,2024 年全年交付超过 24 万辆,累计销量突破 40 万辆。然而,相较于市场同价位区间的竞争对手,深蓝在品牌认知度与消费者心智占领方面仍有差距。
图片来源:深蓝汽车
比如,同样聚焦 10 万 -20 万元区间的零跑汽车,去年销量接近 30 万辆;而比亚迪海洋与王朝系列则已形成超百万辆级的规模优势。可见,深蓝的市场地位虽在快速提升,但仍处在追赶阶段。
在行业 " 内卷 " 加剧的背景下,营销已经成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雷军亲自下场为小米汽车造势,借助个人影响力和社交媒体传播,带动首款车型的高关注度和订单表现,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了鲜明的对照。对消费者而言,营销不仅是信息触达的手段,更是建立情感共鸣和消费认同的过程。
深蓝汽车 2025 年 1-8 月销量
对于深蓝来说,抓营销既是短期的 " 出圈 " 需求,也是长期构建竞争壁垒的必然选择。
不过,营销并不能替代技术,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深蓝通过与华为在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展开合作,提升了在智能化技术领域的竞争力,进而在销量和品牌声量上实现了阶段性突破。此举验证了外部生态的价值。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显示,深蓝汽车今年 1-8 月累计销量达到 17.4 万辆,同比增长 60.9%。
长远来看,深蓝需要在保持三电技术和智能座舱等领域竞争力的同时,推动技术与营销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将 " 硬核实力 " 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品牌故事,实现持续的市场突破。
因此,引入姜海荣并非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深蓝在战略层面的一次补位:从单一依靠技术驱动,转向 " 技术 + 营销 " 的双轮驱动。未来,从产品叙事到用户社群,再到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深度互动,深蓝需要真正建立起品牌认同。
姜海荣的履新,也意味着深蓝汽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让深蓝在短时间内站稳脚跟,但要在竞争最激烈的主流市场中继续攀升,仅靠技术远远不够。品牌故事与用户沟通,已经成为新能源车企能否走得更远的重要考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