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雷在闲鱼闲逛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位名为 " 逍遥阁 -" 的卖家,发布了一款从未见过的小米手机——小米 U1,售价标的 3333 元(个人认为并非真实价格),并且从描述来看手机仍然可以正常启动和使用,只是有部分功能缺失。
显然,这是小米的某个废案产品在走完报废流程后,没有被送进回收中心,而是流落到了某些 " 废品贩子 " 的手上。小米 U1 最令小雷感兴趣的,是这款手机奇怪的比例与设计,看起来就像是小米 MAX 系列的 Plus 版本。
图源:闲鱼
带着疑问和好奇,小雷开始在网上检索相关资料,然后发现小米 U1 的身份其实并不简单,它甚至可以说是那个小米设计最疯狂的年代的有力见证者。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小米曾经在 2019 年时发布过一款概念机,型号为小米 MIX Alpha,这款手机采用了柔性 OLED 屏幕,并让屏幕几乎包裹住整个机身,除了正面外,侧边、后盖都是显示区域,仅保留了约 10% 空间用来摆放摄像头等元器件。
图源:小米
小米 MIX Alpha 可以说是小米工程师最狂野的设计之一,甚至一度传出量产的消息,但是这款概念机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走出小米的实验室,成为米粉们最可惜的手机之一。
直到现在,小米 MIX Alpha 的购买页面仍然可以点开,并且能够看到标价为 19999 元。说实话,如果 2019 年的时候小米真能把这款手机量产,或许最终销量不会好到哪去,但是如今数码社区里的 " 小米组装厂 " 言论,估计早在六年前就会被彻底击溃了。
看到这里,估计有读者纳闷了:不是聊小米 U1 吗?怎么开始说小米 MIX Alpha 了?因为这款手机的内部代号,其实就是小米 U2,更准确的说是小米 MIX U2,而小米 U1 其实就是 MIX Alpha 的前置版本,是小米探索折叠屏手机的开端。
图源:小米
事实上,MIX Alpha 是小米的探索计划,在最终成品(环绕屏)定稿前,其实已经有多个废案,而闲鱼上冒出来的这款小米 U1,就是其中一个废案。而且,小米 U1 并非是直屏手机,而是一款折叠屏手机,考虑到 2017 年时 MIX Alpha 计划将已经立项,小米其实有机会成为第一个量产折叠屏手机的厂商。
有意思的是,小雷在检索小米 U1 的相关信息时,看到有作者提到该手机的设计专利被小米出售给了柔宇,这才成就了柔宇的 " 全球第一台量产折叠屏手机 "。回旋镖最终还是扎到了柔宇的头上,只是这个曾经风光无二的品牌,现在已经落得破产清算的结局了。
既然是柔宇折叠屏的前身,再结合摄像头的位置,基本上可以确定小米 U1 采用了内折式设计(目前的折叠屏基本为外折设计),而且从闲鱼展示的照片来看,屏幕平整度其实很不错,可见当时的小米铰链技术已经挺成熟的。
后续小雷也查到了小米 U1 的相关参数,骁龙 845+2K 屏幕 + 小米 8 主摄(存疑),放在当年也是妥妥的旗舰配置,只不过终究胎死腹中,加之折叠屏市场在当时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直到 4 年后的 2021 年,第一款折叠屏 MIX Fold 才正式发布。
不过,雷科技觉得小米的判断其实是正确的,折叠屏直到今天都仍然是小众市场,销量还得靠小折叠来支撑,大折叠屏市场,几家加起来都没华为高,以至于小米都放弃了在今年发布大折叠屏手机的迭代产品,直接跳票到了明年。
虽然以小米的体量和产品设计能力,当年小米 U1 要是真的量产,倒也不至于像柔宇那样摔个脸着地,只是大亏一笔是肯定的。但是,这也让小雷不得不感慨,当年的小米是真的敢设计,也真的够狂野。
沿着小米 U1,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那个小米的狂野时代。
事实上,小米 U1 并不只有小雷在闲鱼看到的那款产品,而是还有另外两个版本,其中一款小米 U1.2 是类似于 MIX Alpha 的设计,只不过仅有一侧可以折叠环绕。简单来说,在折叠收纳时是一款大屏手机,而在展开后则会多出约 25% 的显示拓展,而非传统折叠屏那样 " 对半分 "。
图源:einewill
当然,这个设计最终也没有量产,而且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它既没有传统折叠屏的双形态优势,又拥有内折式的易损问题。因为仅折叠 25% 的区域,所以即使是折叠状态下,这款手机的尺寸看起来也难以单手握持,而展开后给的空间也没多到哪里去,可以说把缺点都占满了,但是优势却没剩多少。
后续小米又造了第三款小米 U1.3(又名 MIX Flex),这款手机就更加大胆了,采用三折式设计,也是最早曝光的三折式折叠屏手机之一(2018 年)。不过与华为的 Mate XT 不同,MIX Flex 依然采用全内折设计,展开时的尺寸约为 8 英寸,折叠后的屏幕大小则应该在 5 英寸以内。
事实上,MIX Flex 与 MIX Alpha 已经非常想死,MIX Alpha 其实就是不可展开且比例更正常的 MIX Flex。至于 MIX Flex 为什么没能量产,从演示视频里其实就能看出端倪,肉眼可见的不平整,以及延迟严重的 UI 转换,都成为 MIX Flex 上市的阻碍。
说实话,在单个铰链还没弄明白的 2018 年,小米就想着折腾三折叠手机,不得不说一句 " 艺高人胆大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 MIX Flex 的设计,其实也有不少可取之处,既可以满足用户的大屏使用需求,又满足小屏旗舰的需求。
而且与 Mate XT 不会形成竞争关系,因为 MIX Flex 本质上是小屏旗舰 + 小屏平板电脑,而 Mate XT 则是大尺寸手机 + 大尺寸平板电脑,赛道是完全不同的。考虑到如今的铰链技术已经成熟很多,个人感觉小米不妨考虑一下把 MIX Flex 从废案堆里拿出来重新捣鼓一下,说不定有戏呢?
图源:LetsGoDigital
至于后续的几代 MIX 概念机,其实亮点就远不如前几代了,比如小米 U3,看起来就像是 Mate X 的小米版,从网上找到的图片来看,其实技术已经颇为成熟,只不过因为对折叠屏手机的市场还有所顾虑,所以最终也没能量产上市。
至于小米 U4,则是一款看着就莫名其妙的产品,不再是折叠或环绕屏设计,而是把屏幕向边框延伸,做了一款 " 四面瀑布屏 " 手机。说实话,就连正经的双侧瀑布屏手机都被人吐槽容易误触,四面简直就是灾难,而且底部的显示区域除了拿来显示充电电量外,感觉就想不出别的用途了。
只能说,当年的小米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确实很敢想,也很敢做,即使是米粉们提出的天马行空的设计,如果有机会也会尝试着将其变为现实。
其实,当年不只是小米如此,OPPO、vivo 等手机厂商都做过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概念机。
比如 OPPO X 2021,就是一款可伸缩的 " 卷轴手机 ",类似的设计在 LG 和三星也都出现过,还有 vivo 在 2020 年就推出过支持连续光学变焦,且内置物理云台稳定系统的影像概念机,其中的物理云台稳定系统,后续倒是被用到了 vivo X 系列上,而连续光学变焦,目前来看在未来一两年也有望量产。
图源:微博
这么看来,vivo 似乎才是最务实的那一个?毕竟他们在 2018 年发布的概念机 vivo NEX Dual,后续其实也被量产了出来,只不过量产的厂商并非 vivo 而是努比亚,也是市场上仅有的 " 直屏 + 双彩色高亮屏 " 设计的手机(背面墨水屏的则更多些)。
其实真要说的话,努比亚或许才是目前国产手机厂商里最大胆的手机品牌,从最早量产的屏下摄像头手机(中兴,努比亚母公司),到首个内部集成风扇的红魔游戏手机,这些概念化的设计最终都在努比亚的坚持下成功量产,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努比亚后续还折腾出了腕表式手机努比亚 α,就是用一块长条形的屏幕制作成环绕式智能腕表并整合了手机功能,看着就相当魔幻。而且这款腕表不仅发售了,还推出了第二代,只不过因为市场反响确实不佳,终究是没有了下文,现在闲鱼淘一个也只要几百块而已。
图源:努比亚
不得不说,在 2019 年前后的时间段,国内激烈的手机市场竞争,也促使厂商们费尽心思寻找可以打动用户的设计和卖点,也让整个手机市场变得更具活力。相较之下,如今的手机市场创新度确实变少了,雷科技认为用户观念的转化是最大原因,随着换机周期的变长,用户在选择手机时也更倾向于性能和日常体验,各种新功能的噱头已经很难再 " 卖爆 " 了。
我想所有喜欢折腾手机的朋友,应该都会怀念那个疯狂的岁月。不过,单论外观设计和功能创新,如今的国产手机厂商也依然走在世界前列,从各种物理散热和电致变色技术打造的炫酷手机,到轻薄且性能强大的折叠屏手机,乃至于华为的三折叠手机(马上要出第二代了),都证明了如今的中国手机市场仍然充满活力。
9 月 5 日 -9 日,世界最大家电与消费电子展 IFA2025 在柏林盛大开幕。
联想、海信、TCL、美的、长虹、海尔、时空壶、未来智能、安克、绿联、云鲸、追觅、MOVA、添可、影石 Insta360、大疆、万得厨、涂鸦、徕芬、影目、Rokid 等中国科技巨头云集柏林,向世界呈现中国 AI 硬科技的统治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