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生活 昨天
真正的“14代酷睿”详细测试,还挖出一段历史往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前言:最近我们搞到了"真·14代酷睿"】】】

众所周知,英特尔最近这两年的产品节奏,其实是有那么一点点混乱的。

一方面,是以Z690、Z790为代表的LGA1700平台,在桌面端出了两代主板方案的前提下,却承载了12、13、14代这三个代次的CPU产品。其中,桌面版14代酷睿上市时,相当于没有专门与之配套的新主板方案,打破了英特尔长期以来"CPU和(主板)芯片组共同换代"的惯例。

另一方面,关注英特尔相关技术的朋友可能还记得,目前这一代的Z890+酷睿Ultra 200S平台,未来大概率也将只会以"Refresh"的方式推出小改款CPU,不会有与之对应的新款芯片组。但在不久后,它们就会被全新的LGA1954平台接替。换句话说,LGA1851 CPU将会只有800系芯片组这一代主板方案,同样"违背"了英格尔以往的产品节奏。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的"14代酷睿",实际上并不是英特尔最初规划的14代酷睿,"真正的"14代酷睿本应换用LGA1851接口,并使用Z890芯片组的全新CPU设计。但由于某些原因,它被取消了。

所以才有了大家后来看到的,基于13代酷睿直接"官超"而来的14代。同时也直接导致如今的桌面版酷睿Ultra 200S家族,成为了LGA1851接口"独苗"这个结果。

那么"真正的"14代酷睿是什么样子的,用起来又会是怎样的体验呢?近日我们三易生活找到了一些有趣的CPU,以及与之搭配的主板,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测试后,终于"揭开"了一些有可能已经被尘封的往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测试平台背景:故事很离奇,建议别模仿】】】

其实,很早之前我们就曾在相关论坛的只言片语中,了解过英特尔未曾发布的"真·14代酷睿"一些细碎信息。所以当2025年的某一天,我们在某知名二手交易网站上看到一颗没有任何标识的CPU,以及与其搭配的一块"光秃秃"主板,正在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时,几乎是立刻就认出了它们的"身份"。

但正如大家所见,我们弄的这块主板没有配备任何散热片,考虑到要对其进行相关测试,拿到后实在是不敢直接通电使用。因此当我们决定要吃这个"螃蟹"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替主板"找回"它的原装散热片。

然后通过一些人脉,我们打听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根据相当靠谱的说法,我们手头上这块主板以及这颗CPU,很可能都来自于华硕在我国台湾省的产品研发部门。但在那个时候,它其实有完整的散热设计。

但在它完成了"研发测试"的使命后,不知是哪位大神突发奇想,打算将这批测试主板拿出来卖给一些发烧友。于是所有的这些测试主板都被人为拆掉了几乎所有能拆的部件,以降低运输成本,然后就流通到了一些商家手上。

接下来,少数有门道的发烧友搞到了其中一部分主板和CPU,并进行了简单的测试。这也是此前在今年3月,网络上曾出现一些英特尔工程样品CPU型号信息的原因。

但这些发烧友们很快发现,这批测试版CPU和测试版主板是"相互绑定"的。也就是说,测试版CPU无法在量产主板上使用,而测试版的主板也无法点亮性能更高的正式版CPU。所以他们很快就对这些玩意失去了兴趣,再加上目前二手市场里流通的这批测试平台,或多或少都有各种问题,因此自然也就"砸"在了一些原本指望能赚一笔的商家手上,直到我们将其发现为止。

主SSD的散热器也拿到了,可惜下面的底座没了、所以固定不上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感谢一下我们华硕的朋友,因为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拿到了对应主板的大多数散热器官方备件,从而基本恢复了这块测试版ROG STRIX Z890-H的"本来样貌",使得此次测试有了起码能推进下去的基本条件。

这也正是我们不建议普通用户模仿的原因,尽管大家目前在电商平台依然可能看到廉价的同款测试版CPU,但一方面据我们所知,存世的主板数量要远比CPU少,弄到手绝非易事。另一方面,就算真买到了,因为主板上所有的配件均被拆除,日常使用会很成问题,就更不要说各种潜在的BUG了。所以大家看看我们的评测就好,自己动手就还是算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细节技术解析:从主板到CPU,其实都没那么"老"】】】

讲清楚了这套平台的来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对它的技术性描述部分了。

首先,我们此次测试的这颗CPU并没有"正式名称",其内部识别代号是"Q46W"。

通过CPU-Z可以看到,这颗"真·14代桌面CPU"属于Metor Lake家族,拥有6P+8E的14核配置、且不支持超线程。

根据主板BIOS信息不难发现,这颗CPU的P核睿频频率在4.2-4.5GHz,E核睿频频率则为2.8-3.6GHz。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疑惑,毕竟6P+8E、14核不就是笔记本电脑上的Meteor Lake-H吗,这莫非是拿到了一颗魔改成桌面接口的移动CPU?

还真不是。因为从AIDA64显示的CPU信息就可以看出,我们手头这颗"Q46W"是货真价实的Meteor lake-HX/S序列CPU。也就是说,它对应的确实原本就是桌面端。

但是我们一开始叫它"真14代",其实这个说法也有点不对,因为从这块Z890-H主板的BIOS时间就不难看出来,它作为研发测试用途的"工程板",BIOS时间已经是2024年秋季的了。换句话说,它肯定不是为了"研发"原本的14代酷睿而设计,只有可能是酷睿Ultra 200S系列,也就是如今(俗称)15代酷睿的"开发平台"之一。

结合这颗"Meteor lake-HX/S"CPU并不像它的移动版兄弟那样(大核)带有超线程,反而更像之后的Arrow lake(也就是15代)全系取消超线程这一特征。我们推测这颗"Q46W"大概率并非是未发布的"真·14代酷睿处理器",而是更像是英特尔在研发15代平台时,"废物利用"拿旧核心来验证早期新主板功能的一颗"Meteor lake-Refresh"CPU,甚至可以称之为"真·14.5代酷睿"。

或许正因如此,这颗实际上相当"后期"的桌面版Meteor lake CPU,在我们这块工程测试版主板上的BUG意外地很少。它可以完美地支持英睿达CUDIMM DDR5-6400内存。

此外它的PCIe 5.0功能也完全正常,主板的第一根M2插槽可以跑出PCIe 5.0旗舰SSD该有的速度。

但我们这块测试版Z890-H也有一些难以忽视的小问题,比如它自带的WiFi Go网卡接口只有USB协议(这就意味着插网卡上去会只有蓝牙功能),比如它没有英特尔的IPF固件(这就意味着不能使用APO、XTU等许多英特尔官方性能优化软件)。

此外,今年三月网络上出现的测试结果显示,Z890-Apex工程版主板无法使用Meteor lake-HX/S的核显,但在我们这块Z890-H工程板上,它反倒没这个问题。虽然安装官方驱动会导致蓝屏,但其实已经正常装上去了,而且核显可以与独显共存,甚至NPU也能正常工作和更新驱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实测:大多数时候都打不过同代的移动版】】】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对这颗疑似来历曲折、定位也极度特殊的英特尔桌面版处理器性能充满好奇了。那么它用起来的感觉,到底怎么样呢?

"Q46W"的缓存与内存性能

我们先测试了这颗CPU的缓存与内存性能。不得不说,虽然它可以完美地直接兼容6400MHz内存,但其测得的内存延迟只能说是"惨不忍睹"。

AIDA64 CheckMate 2843MP/s

很显然,受到极低的总线频率掣肘,Q46W的分支预测项目得分也极低,甚至不如10代酷睿桌面版。

AIDA64 PhotoWorxx 54057兆像素/秒

作为参考的酷睿 Ultra7 155H成绩:50855兆像素/秒

不过有意思的是,可能是因为能够持续稳定在自身的最高睿频上,Q46W的多媒体性能得分反而高于比它还多了两颗LPE核、名义峰值主频也更高的酷睿Ultra 155H。从这一点其实就不难看出,真正制约移动版CPU的问题并不在于理论上的峰值频率,而是它们在真实使用场景下所能维持的主频。

CINEBENCH R23,单核1741、多核15584

3DMARK,单线程967、最大线程7399

总的来说,因为少了两颗LPE核、再加上大核取消了超线程,我们手头的这颗"Q46W"尽管名义上可能算是"真14.5代酷睿",但实测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略微输给笔记本上大家熟悉的酷睿Ultra7 155H。

上为CPU渲染、下为核显渲染,CPU还打不过核显

所以即便真的弄到了这颗CPU以及与之配套的主板,老实说它也并不适合打游戏或是用于中高负载的多媒体内容创作。"品味历史"可能才是它目前存在的唯一价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追加测试:除了"14.5代",还有"14.9代"酷睿】】】

大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别急,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的这块Z890-H主板,应该是用于Arrow lake-S平台的早期测试吗。

没错,所以这就意味着它实际上能够兼容两个不同代次的CPU。一个是我们前面测试的、经过改修的Meteor lake-HX/S,另一个则是早期版本的Arrow Lake-S,也就是大家现在熟悉的酷睿Ultra 200S系列"前身"。

从BIOS信息来看,这一颗CPU拥有8大核、16小核的配置,其P核与E核睿频分别为4.5GHz和3.9GHz,并支持在轻负载下进一步提频至4.7/4.0GHz。

没错,它实际上应该就是一颗还处于较早期测试(ES2)阶段的酷睿Ultra 9 285K。实际上,除了CPU部分的主频明显低很多,以及内部NGU、D2D总线的频率比正式版略低外,这颗ES版CPU在大多数地方,都已经非常接近正式版的285K了。

当然,因为主频实在是比正式版低太多,所以CPU-Z的跑分成绩注定了不好看。

ES2版"285K"的缓存性能

我们手头的正式版测试数据,但搭配的是DDR5-7600内存

可以看到,ES2版本的这颗"285K"不仅主频低,缓存性能相比正式版更是惨不忍睹。尤其是L3缓存的速度,说是"腰斩"都不为过。

AIDA64 CheckMate 7158MP/s

作为对比,正式版285K为8929MP/s

AIDA64 PhotoWorxx 55725兆像素/秒

正式版285K为70267兆像素/秒

从更多的测试项目来看,相比用于初期验证的Meteor lake-S测试U,英特尔在Arrow lake-S的测试版上已经将分支预测性能提高了一倍多。但有意思的是,明明核心数量从14核增加到了24核、主频也更高点,可这颗ES2版本的285K在特定的多媒体编辑测试中,并没有比前面那颗Meteor lake好多少。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CINEBENCH R23,单核1954、多核33516

3DMARK 单线程1110、最大线程16278

我们暂时先将这个疑问搁置,继续对这颗ES2版本的285K进行其他测试。可以看到,此时它的单核性能比前面那颗Meteor lake高了14%,多核更是高出120%。新架构再加上堆核心数量所带来的增益,客观上非常明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最终折腾:核心虽然超不了,但反而找到了瓶颈】】】

很显然,相比几乎只有平台功能验证用途、实际性能乏善可陈的"14.5代酷睿"Meteor lake-HX/S工程版CPU,进阶到性能验证阶段的ES2版Arrow lake-S实际表现要让我们兴奋得多。

但相关测试也表明,尽管英特尔在架构设计阶段已经让Arrow Lake比Meteor lake在分支预测性能上有着巨大进步,但在缓存带宽、内存性能等方面,我们手头这颗ES2版本CPU相比最终的正式版依然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这样的差距到底是如何产生的,难道就仅仅是因为测试版CPU主频太低这一个原因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了"最终折腾"环节。

首先我们给这套测试平台换上了一对经过英特尔IPO认证的高频内存,并成功开启XMP7200模式。

接下来,我们开始尝试在BIOS里调整这颗285K ES2的核心频率。结果发现,最多只能把它"锁死"在最大睿频上,一旦超过CPU自身的最大睿频,哪怕只超一点点都会引发蓝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查找了一些资料,基本可以确定问题出在主板、而非CPU方面。但正如一开始就讲到的那样,工程测试阶段的主板本就非常罕见,所以我们也不想再弄一块(可能可以超主频、但已知会有更严重BUG的)其他型号来尝试了,所以只能"另辟蹊径"。

最终,我们将这颗ES2版本285K处理器的北桥频率提升到了3.8GHz,同时将其内部NGU、D2D两个模块间互联总线的主频均设定为3.2GHz,搭配7200MHz的高频内存,跑出了一个高得多的缓存和内存带宽/延迟成绩。此时它的内存带宽增加了大约15%,内存延迟降低27%,L3缓存的写入和拷贝带宽也增加了65%-75%,内存子系统整体性能上涨极为显著。

AIDA64 CheckMate 7872MP/s,上涨10%

AIDA64 PhotoWorxx 69226兆像素/秒,上涨24%

请注意,此时我们这颗ES2版CPU的主频几乎没有变化,增加的只有内存带宽、缓存带宽和内部总线带宽而已。但已经可以看出,它此时的分支预测性能和多媒体编辑性能都有极其显著的上涨,特别是在与缓存性能强相关的多媒体编辑性能上,已经几乎与(频率高得多的)正式版没有显著差异了。

CINEBENCH R23 单核2030(+3.8%)、多核36695(+9.5%)

3DMARK 单线程1172(+5.5%)、最大线程17174(+2.6%)

同理,无论在模拟渲染、还是在模拟游戏场景的测试中,大幅提升内存、缓存和内部互联带宽后,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跑分成绩增益。

因为主频低(导致电压极低),哪怕风冷拷机也只有不到65摄氏度

换句话说,这就证明哪怕是对于本就看似频率极低的工程版Arrow lake-S来说,过于逼仄的内部互联带宽也依然会成为制约其性能发挥的短板。特别是当我们用核心主频低了20%的工程版CPU,在只超内部总线和内存频率的前提下,令其部分性能达到"正式版"的水平时,实际上就说明了,相同的问题在正式版Arrow lake-S上同样存在,而且负面效应可能反而还更为明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总结:一场始于好奇心的考古,最终收获不小】】】

其实最初我们搞到Meteor lake-S测试版CPU和对应主板时,只是想要"考据"一下未曾正式推向市场、"本来的"14代酷睿会是个什么样子。没成想越测就越发现,这里面得水实在是"太深"。

直到我们最终将那颗Arrow lake-S测试版CPU换上去,并经过连续数天的摸索,基本"榨干"了它在这块主板上的潜力后,不由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极大的、作为技术探求者的满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只是揭示了从"原本的"14代酷睿,到消失的酷睿Ultra 100系桌面版,到如今酷睿Ultra 200S系列之间的某些关系,同时最终的那套测试平台我们也打算用于接替已经服役数年的另一套"整活"平台(详见《2022年底,11代酷睿+DDR4的"究极体"还有多快》),担纲接下来的日常用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否从它身上再挖出更多的"秘密",或者再玩出什么其他的花样来,就要今后再说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酷睿 英特尔 华硕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