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正见 TrueView,作者 | 刘平,编辑 | 咏鹅
昨日盒马 X 会员店仅剩的 " 独苗 ",上海森兰店正式关闭。该店是盒马首家仓储式会员制门店,其关闭标志着盒马 X 会员店这一业态全面退出零售舞台,为盒马历时五年的仓储会员店探索正式画上句号。
几乎与此同时,盒马却在加速扩张,宣布年内再开 100 家盒马鲜生,门店总数将首次突破 500 家;旗下社区超市品牌 " 盒马 NB" 已升级为 " 超盒算 NB",计划 2025 年底将门店数冲到 1000 家,实现千店规模,目前签约已超 350 家。
一边关张,一边开店;一边收缩业务,一边加速狂奔。步入第十年的盒马,正迎来与此前截然不同的命运剧本。历次反复的战略摇摆,在阿里内部,盒马已不再只是一枚战略试探的棋子,而是必须自负盈亏的商业实体。
盒马命运的几经转折,固然与消费环境变迁有关,但更更藏着企业对 " 核心能力 " 与 " 零售本质 " 反复试错、重新认知的内在逻辑。盒马浮沉十年,未能持续沉淀出核心能力,经常捡起新的业态,丢了旧的优势,才走向 " 泯然众人矣 " 的结局。
失速:盈利压力下的 " 战略摇摆困局 "
盒马的出现,离不开时任阿里 CEO 张勇的支持。
2014 年,侯毅还在京东物流任职期间,曾向刘强东提出 " 线下生鲜超市 + 30 分钟冷链配送 " 的重资产模式。但当时京东正将资源集中于京东到家的 O2O 业务和跨境电商,只想做撮合线下商超与消费者的轻资产生意,担心重资产门店会放大亏损,就没采纳这个方案。侯毅随后选择离职。
失意之际,侯毅与老乡张勇聊起这一想法,刚好张勇也在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路径,两人一拍即合,侯毅由此加入阿里,并借盒马落地了自己的新零售构想。
2016 年 1 月 15 日,盒马首店在上海金桥广场正式开业。两个月后,盒马获得了阿里 1.5 亿美元的注资。这家门店因马云 " 徒手抓帝王蟹 " 的视频刷屏全网,一夜之间让盒马成为新零售的代名词。
同年 10 月,在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 " 五新战略 ",其中一条便是 " 新零售 "。他强调 " 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并断言 "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
而盒马,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载体,承载着改造线下、数据驱动、体验升级等宏大叙事,其形态是新零售的具象化。
盒马既是一家能逛的超市,也是能 30 分钟送达的电商;既卖日常蔬果,也售波士顿龙虾等高端生鲜,向中产家庭大讲品质生活故事,实现 " 到店 + 到家 " 双消费场景融合。
相比后来其努力对标的山姆、Costco,早期的盒马是极具特色的零售样本。山姆直到 2018 年 6 月才在深圳福田、南山推出极速达云仓,且配送仍需 1 小时。
成立初期,盒马享有阿里 " 三年不看盈利 " 的特殊待遇,并拿到了集团几乎能给予的一切支持,从资金到技术,从流量到供应链。
站在高起点上,盒马一路狂奔。2017 年,盒马新开 18 家门店,相当于平均每 20 天就有一家新店落地。隔年侯毅提出 " 舍命狂奔 " 的策略,再开 88 家店,平均每 4 天就开了一家新店,门店总数快速突破 100 家。
尽管开店节奏极快,盒马仍远未实现此前提出的 2000 家门店目标。同样是在这一年,侯毅的老东家京东推出了七鲜超市对标盒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则凭借前置仓抢占社区市场,盒马面临的竞争态势加剧。
好景不长,连续三年阿里输血并未让盒马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背后的原因在于,盒马占地 4000 平方米,大量生鲜商品损耗率高,加之供应链建设等,使得单店初期投资成本动辄数千万。此外高质量客群数量不足,快速扩张难以带来规模效应。
2019 年初,盒马被下达盈利指标,结束 " 只投不赚 " 的宽松期。随后盒马迎来成立以来的首次关店潮,北京、上海多家门店因 " 经营调整 " 关闭,其中上海共和新路店开业仅一年半。
为了找到出路,盒马开始大规模试水新业态,呈现出明显的追风口特征。
仅在 2019 年,盒马便推出了 5 种新业态,包括社区超市品牌 " 盒马 mini"、综合购物中心品牌 " 盒马里 "、前置仓业务 " 盒马小站 "、社区菜场 " 盒马菜市 "、依附于门店的智能取餐柜 " 盒马 Pick ’ n go"。
这些业态基本浅尝辄止。以盒马小站为例,当年年底就遭到全部关停或改造。侯毅公开断言," 前置仓是 To VC 的伪命题,不可能盈利 "。然而五年后,阿里于 2024 年 8 月又在上海悄然重启该模式试点,此时侯毅已离开盒马 5 个月。
未能实现自我价值证明的盒马,被阿里从集团的 " 独立业务板块 " 降级到 " 大零售事业群下属业务 ",战略地位骤降的直接后果是资源收紧,盒马背负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新业态尝试更显纷乱。
2019 年 Costco 与山姆在中国市场的火爆,刺激盒马迅速跟进,于次年在上海森兰推出了首家盒马 X 会员店,2021 年会员店规模化,侯毅称其为 " 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战略 ",目标 3 年内要成为继盒马鲜生之后的第二大增长引擎。
据不完全统计,此后盒马又陆续推出社区团购 " 盒马邻里 "、硬折扣品牌 " 盒马奥莱 "、精品超市 " 盒马 Premier",但它们大多走向边缘化或悄然退场。频繁的业态切换,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也令盒马的品牌定位日益模糊。
消耗:会员信任逐步崩塌
门店形态是战略体现的载体,盒马最初凭借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而出圈,在消费升级的风口,用帝王蟹、波士顿龙虾等为代表的高端选品完成了用户教育,成功把盒马与中产生活方式深度绑定。
盒马 X 会员店的设立,则被赋予了进一步拔高品牌调性的使命。其有着比盒马鲜生更重的模式,对选品、供应链的要求都高出一个量级。实现差异化选品本身就已困难重重,而采购难度更是成倍增加。
这也导致即便在扩张最快的阶段,盒马 X 会员店在全国的门店总数也未超过 10 家。
何况,会员店模式还多了对会员运营的要求。会员制零售的核心,是用专属价值交换用户的长期信任。
但在会员运营上,仅有几年经验的盒马,跟拥有 20 多年经验的山姆、Costco 相比,明显欠了些火候。盒马 X 会员店最大的问题是屡次动了 " 会员的蛋糕 ",会员权益说变就变。
盒马 X 会员店的年费为 258 元,提供了 0 门槛免运费、每周会员日 88 折、自有品牌 MAX 系列专属折扣等权益,还附赠停车、生日礼券等福利。
只比山姆基础档便宜 2 元,但盒马 X 会员没能建立起鲜明的会员价值标签,没研发出过网红爆款商品,反而照搬山姆的瑞士卷、烤鸡等热卖产品。相比之下,盒马鲜生至少还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 " 高端海产 " 的位置。
这意味着,会员对盒马 X 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十分有限,用户即使花钱支付了会费,也买不了独特的消费身份或体验。
或许是意识到会员制走不通,且盒马头顶着盈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3 年 10 月,盒马大规模推行 " 移山价 ",线下超过 5000 种商品直降 20%。例如,一款在山姆卖 128 元的榴莲千层,被盒马降至 39 块 9,虽一度让盒马获得了不少用户增量,却严重伤害了付费会员的权益,得罪了会员。会员折扣不能与线下专享价叠加,甚至出现会员价比普通用户更高的情况,被用户吐槽为 " 冤大头 "。
面对会员的怨气,盒马干脆关闭了会员开卡和续费入口,宣称 " 未来不需要买会员也能低价 "。换言之,盒马放弃了会员模式,这不仅使其失去了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也彻底偏离了山姆的会员店逻辑。
紧接着,盒马对会员免运费权益进行了调整,将原本 " 一个月免费 31 次 " 的权益改为 "1 日限 1 次 ",进一步稀释了会员的价值。因调整前未充分公示,盒马甚至还惹上了官司,被消费者提告。
简单总结,盒马 X 会员店的五年生存史,就是一部会员权益不断变动和缩水的连续剧,核心矛盾围绕 " 低价普惠 " 与 " 付费门槛 " 如何共存反复试错,不断消耗用户的信任。
亦步亦趋的模仿,反而使盒马与山姆的差距越拉越大。目前,山姆中国会员数已突破 900 万,而盒马 X 会员数巅峰时期仅超 300 万。随着山姆线上极速达服务的不断完善,有消息称,2024 年山姆中国全渠道销售额突破 1005 亿元。如今,轮到山姆来争夺盒马曾经的 " 极速达 " 优势了。
盒马 X 会员店的失败不仅是一次战略失误,更是对会员制零售本质的误判。
重整:战略降级与生态融入
2019 年,侯毅在接受联商网采访时坦言," 做零售嘛,就是抄来抄去,互相借鉴,人家好的干嘛我不学呢。"
近年线下商超不景气,零售业流行起学胖东来和山姆的风气。永辉超市是胖东来积极的追随者,盒马是山姆的模仿者。学形容易学神难,结果是 " 画虎不成反类犬 "。
永辉调改初期火爆的客流一度让市场看到希望,结果越改越亏。据其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亏公告,永辉预计净利润为 -2.4 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达 -8.3 亿元。盒马更是将会员店业态模仿到彻底退出市场。
胖东来和山姆的成功,无一不是多年耕耘成果的集中释放。永辉与盒马若想复制其路径,必将经历漫长阵痛。如今,永辉仍在接受胖东来的调改指导,而盒马已开始 " 去山姆化 "。
随着侯毅退场、财务背景的严筱磊接棒 CEO,加之蒋凡回归阿里核心决策层,盒马正重新寻找自己的节奏。阿里也改变 " 扶持 " 策略,不再任其烧钱讲独立故事,而是充分发挥其强配送能力,嵌入集团更大的即时零售版图。
今年 4 月,淘宝 App 首页上线 " 闪购 " 频道,将原淘鲜达升级为全国统一的即时零售平台,盒马的全品类商品同步接入。
6 月,饿了么、飞猪业务并入淘天集团,盒马、饿了么与天猫旗舰店实现库存和价格体系打通。消费者在淘宝购买盒马商品,可享受与盒马 App 一致的价格,并由系统自动匹配最近门店或城市仓履约。
7 月初,淘宝闪购频道首页出现 " 盒马鲜生 " 独立一级入口,与 " 美食外卖 "" 手机数码 " 等类目并列,用户点击即可直达盒马门店 30 分钟达商品池。
这一切表明,盒马不再作为孤立的新零售标杆存在,而是成为阿里对抗美团的即时零售战略的一块拼图。定位的转向没改变盒马的门店形态,却重构了其生存逻辑。
从阿里最新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蒋凡的发言不难看出,这一调整已初显成效。在接入淘宝闪购后,盒马线上整体订单已经突破 200 万,同比增长超过 70%。
如今,盒马已不再强制消费者购买会员,进店和下单完全开放,258-658 元不等的会员包仅用于附加折扣和免邮福利。尽管失去固定会费收入,但借助淘宝闪购爆发的流量,盒马无疑获得了宝贵的获客窗口,承担来自闪购平台的更多订单也有利于提升营收。
零售的本质从未改变,无非是效率、商品力、体验的三角平衡。目前盒马的调整依然在进行中,未来只保留盒马鲜生、盒马 NB 只保留两大核心业态,前者是大店模式,主攻一二线城市及周边富裕县级市;后者是小店业态,以硬折扣店形式下沉社区。
严筱磊对外确认,2025 财年计划新开近 100 家盒马鲜生门店,盒马 NB 已开放加盟,目标 " 万店规模 "。接下来,盒马的关键词又回到了扩张。
好在,盒马已具备造血能力,接下来的路或将走得相对轻松。严筱磊指出," 盒马在过去一个财年里面,每个月都是盈利的。" 阿里 2025 财年年报显示,2024 年 4 月 -2025 年 3 月,盒马 GMV 超过 750 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经调整 EBITA(息税及摊销前利润)转正。
盒马十年,历经创始人离场、放弃会员制模式、接入淘宝主导的即时零售体系,从独立的商业模式创新者,变为即时零售战略的作战单元,未来盒马无疑将越来越依赖淘宝平台的订单输送和资源分配。
零售竞争尚未终结,失去品牌差异化和战略自主权的盒马,能否在复杂的中国零售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增长空间,还需看在即时零售战场中,盒马能否在 " 流量依赖 " 与 " 能力自主 " 之间找到平衡,既接住淘宝闪购输送的订单,更要将流量转化为长期留存的用户;既要依托阿里生态降低履约成本,又需守住生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在平台资源分配中沦为 " 陪跑者 "。
倘若失去对核心供应链的掌控力,或在资源分配中逐渐丧失战略话语权,即便背靠淘宝的流量大树,盒马也可能在即时零售的激烈混战中,沦为阿里对抗美团、京东的 " 工具性业务 "。
形成 " 生态协同—能力强化—价值反哺 " 闭环,是盒马开启下一个十年的新课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