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于见专栏 Author 虞尔湖
来源 l 于见专栏
作者 l 虞尔湖
只有当平台真正把 " 用户信任 " 放在比 " 流量 " 更重要的位置,才能重新赢回用户的心,实现从 " 种草平台 " 到 " 可信社区 " 的回归。。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中,小红书曾是凭借 " 种草 " 文化脱颖而出的独特存在。自 2013 年上线以来,它以 " 标记我的生活 " 为定位,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构建起覆盖美妆、穿搭、旅行、母婴、理财等领域的生活方式社区。
截至 2024 年,平台月活跃用户已突破 2.6 亿,其中 90 后用户占比超 70%,一度成为年轻群体获取消费参考、生活灵感的核心渠道。然而,这份 " 美好 " 背后,却逐渐滋生出令人警惕的阴影。
近年来,小红书上虚假种草、消费欺诈、网络诈骗等乱象频发," 黑猫投诉 " 平台数据显示,小红书近年以来投诉量飙升,其中 " 诈骗 "" 售假 "" 虚假宣传 " 相关投诉占比超 40% 。
从普通用户因虚假种草买到劣质产品,到创业者被 " 加盟骗局 " 骗取数十万元,再到单身群体陷入 " 杀猪盘 " 损失百万,小红书逐渐被贴上 " 骗子聚集地 " 的标签。
这一转变不仅让用户信任度大幅下滑,更引发了社会对社交平台治理能力的质疑。那么,小红书的 " 骗术生态 " 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小红书作为平台方,又该如何打破困局?
1
从虚假种草到精准诈骗的 " 全链条陷阱 "
实际上,小红书的乱象早已突破 " 夸大宣传 " 的边界,形成了覆盖 " 内容诱导 - 交易欺诈 - 售后失联 " 的全链条陷阱,且不同领域的骗局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
在消费领域," 虚假种草 " 已成重灾区。美妆护肤类笔记中,部分博主通过厚重滤镜、前后对比摆拍,将普通护肤品包装成 " 三天祛痘 "" 七天美白 " 的 " 神药 "。
2024 年 3 月,媒体曝光了一起案例:某博主推广的 " 纯天然祛斑霜 ",实际添加了违禁成分氢醌,多名用户使用后出现皮肤红肿、脱皮,事后发现该产品甚至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
母婴领域的风险更甚,有家长根据小红书推荐购买某 " 进口婴儿辅食机 ",使用时突然发生漏电,险些导致婴儿受伤,经查该产品为 " 三无 " 仿冒品,而推荐笔记的博主仅收取了 2000 元推广费,未对产品资质做任何核查 。
除了实物消费,服务类骗局同样高发。在 " 职场提升 " 板块,大量 " 保过雅思 "" 包过公务员考试 " 的笔记吸引着焦虑的年轻人。
2024 年 5 月,北京大学生李某看到某 " 雅思保分 " 笔记后,向对方转账 3.8 万元,对方承诺 " 不过全额退款 ",但考试后李某成绩未达标,却发现联系人已注销账号,相关笔记也被删除 。
实际上,类似的灰黑产现象在小红书平台屡见不鲜,也屡禁不止。据媒体报道,2025 年上半年,小红书封禁超 1000 万个黑灰产账号,揭露了虚假人设、同质化内容、私域引流这一完整黑色产业链。
图源:小红书截图
更恶劣的是精准锁定特定人群的诈骗。针对单身群体的 " 杀猪盘 " 中,骗子通常会打造 " 高富帅 "" 白富美 " 人设,发布健身、旅行、职场等优质生活笔记,吸引用户关注后私信聊天,待建立情感信任,再以 " 投资内部渠道 "" 家人急病 " 等理由诱导转账。
例如,2024 年 8 月,媒体报道称,有一名女子在小红书上结识自称 " 军人 " 的骗子,最终被骗走 1900 余万元。网络诈骗形势依旧严峻,社交、电商等平台上 " 黑网 " 密布。
而针对创业者的 " 加盟骗局 " 则以 " 低投入、高回报 " 为诱饵,推广 " 网红奶茶店 "" 无人便利店 " 等项目,收取数万元加盟费后,便不再提供后续支持,导致大量创业者血本无归。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4 年上半年,涉及小红书 " 加盟诈骗 " 的投诉量同比增长 180% 。
2
平台特性、商业利益与用户心理的三重叠加
小红书乱象的滋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平台自身特性、商业化诉求与用户心理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难以破解的 " 治理困境 "。
从平台特性来看,UGC 模式的 " 海量内容 " 与 " 宽松审核 " 存在天然矛盾。小红书日均新增笔记量超数百万条,涵盖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若完全依赖人工审核,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提高效率,平台虽引入 AI 审核系统,但骗子总能找到规避方法:推广违禁药品时用 " 调理身体的小药丸 " 代替具体药名,诱导私下交易时用 " 看我主页简介 " 引导至微信,这些隐晦表述让 AI 难以识别。
与此同时,平台的账号注册门槛极低,仅需手机号即可完成注册,无需实名认证或资质审核,这使得骗子能轻松注册 " 马甲号 ",即使账号被封,也能快速更换手机号重新注册,形成 " 封号 - 注册 - 再封号 " 的恶性循环。
商业利益的驱动则进一步放大了监管漏洞。据了解,小红书作为国内种草平台,2024 年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 72%,广告收入达 216 亿元,同比增长 48%。
为吸引品牌投放,平台对 " 商业笔记 " 的审核标准往往更为宽松——只要品牌方完成入驻流程,博主发布的推广笔记只需标注 " 广告 " 即可通过,至于内容是否真实、产品是否合规,审核力度远低于普通用户笔记。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 MCN 机构与平台工作人员存在利益勾结,通过 " 付费插队 "" 屏蔽负面 " 等方式,帮助不良商家的虚假笔记获得更高曝光。
对此,相关调查显示,小红书用户中,有过半的受骗者承认 " 当时被平台营造的氛围影响,失去了理性判断 " 。
3
技术升级、规则重构与用户教育才是破局之道
「于见专栏」认为,要解决小红书的 " 骗术难题 ",不能仅靠单一的 " 封号 " 或 " 下架笔记 ",而需从技术、规则、用户三个维度构建协同治理体系,真正实现 " 标本兼治 "。
技术层面,需建立 " 全链路智能监测系统 "。一方面,升级 AI 审核模型,引入 " 语义理解 + 图片识别 + 行为分析 " 的多维度检测;另一方面,打通跨平台数据接口,与微信、支付宝、公安系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当用户被诱导添加微信时,微信可根据小红书提供的 " 可疑账号名单 " 发出风险提示。这也意味着,小红书需要有更强的生态治理能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规则层面,需重构 " 商业生态与监管体系 "。首先,严格品牌入驻审核,要求品牌方提供营业执照、产品质检报告、行业资质证书等全套材料,对美妆、食品、医疗等特殊领域,需额外提供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未通过审核的品牌不得发布任何推广内容。
其次,建立 " 博主信用评分体系 ",根据笔记的真实度、用户投诉率、违规记录等指标,将博主分为优质、普通、风险三个等级,等级越低,笔记曝光量越少;若博主涉及虚假宣传,除封禁账号外,还需向用户支付 " 欺诈赔偿金 "(按受骗用户的实际损失比例承担)。
最后,公开 " 广告投放数据 ",定期发布品牌方的推广笔记数量、曝光量、用户投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在用户教育层面,需打造 " 场景化防骗引导 "。不同于传统的 " 文字科普 ",小红书可利用自身内容优势,制作 " 沉浸式防骗笔记 ":邀请警方拍摄 " 杀猪盘 " 还原视频,展示骗子从 " 人设打造 " 到 " 诱导转账 " 的全过程;联合消费者协会发布 " 虚假种草鉴别指南 ",教用户通过 " 查看博主历史笔记 "" 对比产品价格 "" 搜索用户评价 " 等方法识别骗局。
4
结语
小红书从 " 生活灵感社区 " 沦为 " 骗子聚集地 ",是互联网平台发展过程中 " 速度与质量失衡 " 的典型缩影。它的困境警示我们:社交平台不能只追求用户增长与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对用户权益的保护;算法推荐不能只关注 " 流量最大化 ",而忽略了内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对于小红书而言,破局的关键或许不在于彻底清除骗局。因为,在复杂的互联网生态中,完全杜绝诈骗几乎不可能——而在于建立 " 可感知的安全体系 ":让用户能快速识别风险,让骗子的违法成本高于收益,让合规的商家与博主获得更多机会。
而只有当平台真正把 " 用户信任 " 放在比 " 流量 " 更重要的位置,才能重新赢回用户的心,实现从 " 种草平台 " 到 " 可信社区 " 的回归。
对于监管部门与社会而言,小红书的案例也提醒我们:社交平台的治理需要 " 多方协同 " ——平台需履行主体责任,政府需加强监管力度,用户需提高防骗意识,只有形成 " 平台自律、政府监管、用户参与 " 的三维治理格局,才能让互联网社区真正成为传递美好、创造价值的空间。
【天眼查显示】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8 年,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成员,位于上海市,是一家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 10000 万美元,超过了 99% 的上海市同行,实缴资本 10000 万美元。
-END-
· 欢迎转发评论 ·
■投稿、咨询、转载
764885213(微信)
■声明
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
往期热文推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